同样是被赐姓名,为何一般叫郑和不叫马和、叫郑成功不叫朱成功?

同样是被赐姓名,为何一般叫郑和不叫马和、叫郑成功不叫朱成功?

00:00
06:10

冷历史观,不一样的历史观。今天冷历史观带来的话题是——同样是被赐姓名,为何一般叫郑和不叫马和、叫郑成功不叫朱成功?

郑和、郑成功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但是他俩的“郑”姓的来源却迥然不同:郑和的“郑”姓是由明成祖朱棣赐姓而来的,郑成功的“郑”姓则是家族本姓。不过郑成功也被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姓“朱”,世称“国姓爷”。相信很多人都会感觉奇怪:为什么大家一般都叫郑和,却不叫他原来的姓氏;而大家却叫郑成功原来的姓氏,却一般不会叫他朱成功呢?

 冷历史观好习惯,先说答案:

虽然郑和、朱成功都是被皇帝恩赐的姓和名(郑成功本名郑森,被赐“朱”姓、“成功”名),但两者有三大不同:

一是时间不同:郑和的被赐姓名正值明帝国强盛时期(具体时间不详,但确为明成祖朱棣赐名;而郑成功被赐姓名的时候正值明帝国的衰落时期(当时郑成功大概是21岁,南明隆武元年,即一六四五年),郑成功被赐姓名,在这之后南明政权仅延续了约17年。

二是身份和强制性不同:郑和是以被俘后阉割的太监身份被赐名,强制性比较强;而郑成功则是以南明最后的救命稻草之一、肱骨之臣郑芝龙儿子的身份被赐名,更多的是象征意义的笼络,强制性不高,虽然“朱成功”的名字确确实实使用过一段时间。

三是家族延续不同:郑和被俘时年龄较小,原来的姓名史料并不清晰,甚至其祖先的姓氏也有一定的争议,而且其因为身体的原因,并没有直系后代;而郑成功的家族谱系脉络却十分清晰,后代也延续了下来,尤其是郑克塽后来还投降清廷,更不可能沿用前朝“国姓”。

先说一下郑和:

郑和据推测是于明洪武十七年(一三八四年)在明平云南的战争中被俘虏的,后被阉割成为太监入宫,此时的他大概也就十二三岁,大概率还未进入青春期。关于他原来的姓氏,史料中有很多说法,一说郑和是元代政治家、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的六世孙,因此郑和本来应该姓赡思丁,甚至有学者推测出郑和的波斯名为哈儿只·马哈茂德·赡思丁;一说郑和原姓马,其父名为马哈只,而马家只是随赛典赤入滇的普通穆斯林人家;还有一种综合的说法是郑和应是赛典赤·赡思丁的后代,只不过汉姓为“马”。

而郑和后来为什么被赐姓“郑”,也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因为郑和在一三九九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他在郑村坝这个地方出过计策立功而被朱棣赐姓郑,意为“与朕同姓”(编者按:郑?朕?那时前鼻音后鼻音不分吗)。也有说法认为“赐姓郑”与郑村坝战役无关,也没有“与朕同姓”的特别含义。

从郑和原本姓名的追溯就可以看出,他的青少年十分的卑微甚至凄惨,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陷入气馁和沮丧,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逆风翻盘,把一副人生的烂牌打出了最好的结局,以“七下西洋”的伟大功绩名垂青史,超过了绝大部分人,成为历史上十分璀璨的一颗明星。

 再说一下郑成功:

郑成功本名郑森,又名郑福松。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海外贸易起家,拥有强大的船队,但由于明朝实行海禁,视其非法,甚至一度诬蔑其为海盗。但郑芝龙后来又被明廷招抚,负责我国东南沿海治安平寇的工作,多次击败荷兰侵略者和大小海盗。但时年恰逢清军入关,明廷不敌,郑芝龙因一己私利于一六四六年降清,于一六六一年被杀,抗击清廷的重任则落在了其子郑成功身上。

不过在郑芝龙降清之前的前一年(一六四五年),郑芝龙已将郑成功引荐给隆武帝,得到隆武帝赏识的郑成功(当时名为郑森)被赐姓“朱”、赐名“成功”,这几乎是封建时期的最高礼遇。从那时起,郑成功便以“朱成功”之名示人,普通百姓则尊称他为“国姓爷”。但隆武帝于次年(公元一六四六年)便在汀州被清军所掳,绝食而亡,享年44岁。这年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改元永历,而郑成功与永历帝之间由于路途遥远、清军阻隔,因此只能遥奉,实际上几乎失去了联系。

一六六一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虽然郑成功及其后继者拥有较大权力,但始终奉明正朔。“朱成功”的名字也一直使用到其去世的一六六二年,而这年也是南明灭亡的时间。

至于郑成功后世为什么大都不再用“朱成功”之名,而用“郑成功”之名,笔者推测大抵还是因为南明灭亡了,郑家所享其恩惠也已不再;尤其是郑克塽后来投降清廷,郑家更不可能敢用前朝的“国姓”了。

虽然郑和、郑成功二人的“郑”姓来源不同,但丝毫不影响他们在中华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和耀眼光芒。今天的中华儿女依然能从他们的身上学习到很多优秀品质、汲取到很多精神力量!

冷历史观,不一样的历史观。更多冷历史知识和观点,欢迎关注冷历史观。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327494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