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2016年,一部名为《大同》的真实纪录片在中国台湾地区上映。
这部影片记录了一位大陆市长就任期间的真实经历。
而时任台北市长的柯文哲在应群众要求观看了这部电影之后,却不禁头皮发麻,内心产生了巨大压力。
为什么台北市长会在观看之后深感压力?
新官走马上任,城建迫在眉睫
40多年前,山西省大同市曾因为煤矿行业的兴起名声大振。
当时,这里矿藏丰富,每年的原煤产量几乎是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这座城市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金山宝地”。
当时的市长提起大同,都能骄傲地说出:“这个城市就是一座超级煤矿!”
煤矿产业带来的惊人利润以及矿产量的巨大优势,很快就让当时的大同政府沉迷其中,逐渐形成了对煤矿的极度依赖。
然而,靠山山会空,只看眼下不顾未来的结果很快就到来了。
上世纪90年代后,大同最优质的的一座煤矿濒临枯竭,整座城市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此时,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座城市必须找到另一条路才能活下去。
然而,多年的依赖让大同政府完全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要重新找到一条出路谈何容易。
而对于市长来说,要在短短几年的任期里,用陌生的方式从0基础开始带动城市发展,具有很大风险。
于是,大同后面的几届市政府选择继续依赖煤矿,尽管他们心里非常清楚,这无异于竭泽而渔。
很多人都只会考虑眼前,与自己利益无关的未来,又有几个人会在乎?
此时的大同,就像一个即将油尽灯枯的暮年老人,而纪录片的主人公耿彦波,正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这里。
2008年,耿彦波出任大同市市长。他没有像前几任市长一样,继续榨取煤矿的价值,而是大刀阔斧地开始了自己的“古城复建计划”。
几十年前,大同“超级煤矿”的名声传遍全国,却很少有人记得,一千多年前,这里也曾是“首都”。
当然,作为北魏都城,大同有不少历史遗迹在如今举世闻名,比如云冈石窟、悬空寺等等。
然而,当一些游客慕名而来参观遗迹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遗迹本身,还有整座城市的样貌。
而2000年左右的大同样貌,完全无法让人联想到“古都”。
煤矿业的发展无可避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几十年来,大同的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天空中时常烟尘弥漫,本应该清新的空气中往往充斥着奇怪的化学味道,令人呼吸不适。
同时,以前的大同政府管理无力,城市绿化稀少,水源缺乏,还处处可见违章建筑。
如果人们怀着激动期待的心情来参观历史遗迹,入目的城市却是一片狼藉,很可能只会败兴而归,也难以对这座城市产生好感。
曾经就有一位法国专家,参观了云冈石窟后,在评价大同时却直言道:“它绝对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城市。”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情形下,即便大同有“历史古都”的身份,也无法发挥出这个身份的价值。
这座城市的旅游业非但不能带动经济发展,反而会给城市带来负面影响。
经济越差,城市越难发展,然后经济更差,形成恶性循环。
长此以往,大同的处境只会越来越艰难。
除了经济问题之外,环境问题也在迫使大同尽快摆脱煤矿依赖,转型发展其他产业。
毕竟人的健康和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长期居住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对居民的身体健康极度不利。
因此,耿彦波认为,古城重建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于是,在纪录片的开头,我们就能看到耿彦波步履匆匆,带队来到一个工地上,急切地与负责人交涉拆迁工作进度。
在得知工作进展不顺,不能按时完成时,耿彦波脸色难看,语气严厉地指责:“7天时间你再拿不下来,我就全面接手了!”
在耿彦波看来,古城重建是大同必须抓住的最后的机遇,而他随时可能被调任到其他地方,留给他的时间并不多。
因此,他推进工作的心情十分迫切。然而,在市长眼中利城利民的好事,在居民眼中却可能是天大的“灾难”。
拆迁惹风波,无家可归谁之错?
为什么在居民眼中,古城重建或者拆迁是一种“灾难”呢?
难道“拆迁”不是等于“暴富”吗?
一些没有经历过的拆迁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想法,但现实远比想象要复杂得多。
对很多居民来说,“拆迁”不是一个值得开心的消息,而是意味着他们即将无家可归。
纪录片的下一幕,来到了居民住宅区,这里不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住宅,而是砖块堆砌、瓦片覆顶的简陋平房。
镜头捕捉到了一张张忧愁的面容,这里的人在看到拆迁通知时,都是一脸凝重,无助又迷茫。
街道办主任来到一户人家了解情况,询问女主人为什么不愿意搬家。
女主人回答:“要我们搬家,你们得给我们地方住啊。”
主任解释了安置政策,没有手续的自建房拆迁时可以申请保障房、经济适用房。
但这不能解决问题,很多居民根本没有足够的钱去申请新的住房。
当主任提出另一个方案“廉租房”时,女主人也说出了存在的问题:“廉租房申请要等三四年,根本来不及呀!”
主任了解完情况离开了,女主人望着窗外叹气,屋里两位老人坐在床边,同样也是愁眉紧锁。
迫于现实不愿意搬家的住户成千上万,然而拆迁工作也不会就此停止。
上一幕镜头的居民区还很完整,下一幕就已经有很多房屋变成了堆在地上的砖块。
拆迁队正在一户人家准备动工,一个女人匆匆跑来想要阻止,却被一排穿着警服的人拦下。
被拆的是这个女人弟弟的家,而她的弟弟此时正在医院生死未卜。
面对了解问题的记者,女人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气愤又绝望地发泄着自己的不满:“下次你们拆我家,我也不活了!让你们这些贪污的、有钱的人活着!”
也许是因为以前见过或听过太多“贪官”的故事,很多人会下意识把“官”和“百姓”放在对立面,甚至极端地认为“官”没有不贪的。
拆迁这件事,更加剧了双方的冲突矛盾。对于一些居民的极端行为,耿彦波的态度是:“我们同情弱者,但你不能要挟政府!”
居民的情况和难处,耿彦波都在积极了解。
作为市长,他思考问题的角度必然和群众不同,拆迁也一定会继续下去。
但这绝不意味着要站在群众的对立面,事实上,他真心实意考虑的,正是大同所有人的共同利益,只是他看到的是更长远的未来。
在领导大会上,耿彦波严厉批评了一些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并郑重强调:“大同需要的是做实事的人,不是‘官’”。
他也很清楚,自己需要解决的,是百姓的困难,而绝不是百姓本身。
在整肃了团队纪律、完善并落实了安置政策之后,居民们的问题真正得到了解决。
一段时间后,耿彦波带队考察自建房居民的安置住房环境。
镜头跟随一个中年男人来到了一房子里。房子内部家具虽然不多,但墙壁洁白,空间宽敞,看起来居住环境应该比较舒适。
耿彦波问男主人:“你这房子多大?拆迁的房子多大?”
男主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回答道:“这个房子七十平方米,拆掉的老房子二十多平方米。”
耿彦波再次确认:“你原来的房子是小平房吗?”
男主人点了点头,并热情地表示对政府的感谢,称自己对现在的居住环境非常满意。
安置房楼下,耿彦波被一群居民团团围住。
人群里,有人感激地道谢,也有人提出问题和不满。
耿彦波不厌其烦地听着大家提出的问题,告诉大家每个问题应该由哪个单位负责,并向大家保证,只要有问题,一定都会尽快解决。
至此,拆迁安置工作基本完成。然而,这只是古城重建的第一步,耿彦波之后的工作任务更加艰巨,且同样阻碍重重。
五年市长路,盛誉遍古城
耿彦波提出的“古城重建”,并不是简单地进行建筑物的“复原”,而是要让大同的文化、旅游、生态、经济共同发展起来。
而除了拆迁难题之外,大同还面临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环境污染。
大同的生态污染不止产生于煤矿产业,而是遍布整个城市各个角落。
作为我国原煤最大产出城市,大同的用煤量也同样不可小觑。
产煤有污染,燃煤同样有污染,而且大同的冬季燃煤问题才是城市污染最主要的原因。
耿彦波初到大同这一年,就坚定了必须减少燃煤甚至不燃煤的想法。
一年时间,在耿彦波的带领下,大同市拆除燃煤锅炉3000多台,年减少燃煤2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800吨、烟尘排放4800吨。
然而,减少燃煤不可避免会带来其他问题。居民冬季燃煤是为了供暖,如果要减少燃煤,就要想办法通过别的方式进行供暖。
而耿彦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就是调整燃料结构,加快集中供暖进程。
这一年间,大同市新增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面积4300万平方米,实现了主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
除了从污染产出方面解决问题之外,耿彦波还通过大面积增加城市绿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来降低污染。
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见效,而耿彦波在等待成效方面有足够的耐心。
从2008到2012,四年的时间过去,大同的生态环境有了非常明显的好转,城市环境指数大幅提升,彻底摆脱了以前全国空气污染“黑三甲”的称号。
2009年4月,大同古城的复建正式开工。
需要进行的项目有很多,包括城墙的建造和修复,以及多个寺庙、历史景点的修建,林林总总算下来,需要耗费数百亿的资金。
而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大煤矿濒临枯竭后,大同的经济就一路下滑,年财政收入与重建预算相距甚远。
耿彦波通过贷款、政府自筹、申请扶持等多个渠道筹备出了200多亿,但也只够预算的一半。
另外一半,耿彦波的计划是通过“经营城市”在后续阶段慢慢获得。
这个计划是可行的,也说明耿彦波古城重建的决策是正确的。
重建之后,大同的土地资源迅速增值,以前通过售卖土地一年最多收入3个亿,而2010年的土地售卖收入已经达到了30亿,整整翻了10倍。
这还只是土地售卖这一方面的收益,重建完成之后,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提升同样不可估量。
在耿彦波的预计之中,古城重建之后,每年的游客数量至少要达到300万。
门票100元的话一年就是3亿,而根据全国各地以往的统计,在旅游业相关的收入之中,门票只占5%。附加的餐饮、购物等带来的收益更多。
在耿彦波任职的几年时间里,大同市民对这位市长的看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初很多人骂他“贪官”、“不顾百姓死活”、“搞面子工程”之类的话,后来则都夸他是个好市长。
其中原因,第一是市民们看到了重建带来的好处,第二则是他们看到了耿彦波的无私。
以前大同有不少违规建房,在拆除违章建筑时,曾经有人暗示耿彦波,某领导在一个地方有几十套门面房,是否要“手下留情”?
耿彦波不为所动,“无情”说道:“全都拆了”。
这一举动在当地的居民看来,无疑是大快人心。
在古城重建工作中,耿彦波除了指导决策、下达指令外,还亲自抓各方面的监督工作,保证每一项工作都能落实到位,而不是欺上瞒下。
有人说,耿市长抓起一把灰土,就能知道沙和灰的比例。
这不是夸张说法,耿彦波城建经验丰富,对工程质量要求也十分严格。
无论是以前在其他城市,还是在大同,耿彦波都在视察工作时发现了很多不合格工程,并严厉要求返工。
在大同工作期间,耿彦波每天都是早出晚归,人们也习惯了在各个时间、各个地点看到步履匆匆的耿市长。
后来,耿彦波被调任到省委,离开大同当天,人们成群结队拉起了横幅,想要留下这位百年难遇的好市长。
2016年,纪录片《大同》在中国台湾地区上映。
台北人民看完影片之后,对耿彦波的事迹赞不绝口,随后纷纷呼吁台北市长柯文哲观看影片。
柯文哲看了之后,却是头皮发麻。
因为纪录片中清廉无私的好市长人人称赞,而柯文哲作为台北市长却完全没有这样的好口碑。
反而曾在2013时深陷“挪用公款”风波,被列为大专院校教授涉挪用“国科会”补助款弊案的犯罪嫌疑人。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台北市民之所以呼吁市长观看影片,想必是希望自己的市长能够向耿彦波学习。
而耿彦波之所以能够广受赞誉,则是因为他廉洁奉公、为人民服务的无私精神。
结语
耿彦波任大同市长5年,最初因不被理解而背负骂名。
但即便倍受市民误解,他依然坚持担负起城市发展的重担,恪尽职守、兢兢业业。
最终,他的付出得到了全市人民的认可,他成为了大同市民心中百年难遇的好市长。
然而在纪录片播出之后,却也有人认为,耿彦波沽名钓誉,只顾大拆大建,不惜让城市负债,并不是真的为人民考虑。
那么,耿彦波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好市长呢?
作者:沧粟
编辑:二爻
参考文献:
[1] 舒炜.耿彦波是个好市长吗?[J].廉政瞭望,2015,No.419:1.
[2] 曹伟.耿彦波造城的争议与荣光[J].小康,2013,No.171:32-35.
[3 潘则福.耿彦波的城建政治[J].廉政瞭望,2011,No.319:30-33.
本文由“睿鉴历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与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