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领导力:1921-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实践》上:领导力,从信任开始

《百年领导力:1921-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力实践》上:领导力,从信任开始

00:00
13:14

——· 关于本书 ·——

创业热潮下,为什么有的人一步登天,获得了数不尽的财富;而有的人即使站在风口,也很难再进一步?这其实和“领导力”息息相关。俗话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1921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用强大的领导力带领着人民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比如六天六夜攻占石家庄;两个月改造出一支一万七千人的旧军队;三年多时间击败了国民党几百万大军;用二十八年建立出一个新中国。

今天为你介绍的《百年领导力》这本书,将“党史”与“领导力”相结合,从六个主题出发,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决策事例。这不仅仅是一本党史百科全书,更是一本值得深读的管理学读物。无论你在什么岗位,都能从本书中汲取很多经验和智慧。


——· 关于作者 ·——

本书作者周万亮先生对红色管理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是《培训》杂志“中国企业人才发展智库”特聘专家,曾任教北京大学和多家外企。此外,他还著有《关键选择》《开国元勋的领导艺术》等书籍。


——· 本书金句 ·——

1. “你永远叫不醒那些不想醒的人,但你可以创造一个让他早醒的第五力场”,在自然界的强力、弱力、电磁力和万有引力四种力之外,有人在的地方就会形成独特的环境和氛围,即第五力场。

2. 当面临两难选择时间,领导者永远选择长远利益。

3. 所谓领导,就是选择做正确的事,并带领大家选择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用正确的人正确地做事。

4.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5. 成就他人也是成就自我,释放下属潜能也是释放领导者自身潜能,双方共同成长,成长是领导者和下属共同的需要!


——· 音频文稿 ·——

你好,欢迎来到每日有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百年领导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无数青年人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的热潮中,企图抓住当前形势下的新机遇,成为下一个“马云”、“刘强东”。但现实总是骨感的,很多创业者还没有在自己看好的领域上大展宏图,便因为资金短缺、人员管理不当等问题与成功失之交臂,最终遗憾收场。

同样是创业,为什么有的人一步登天,获得了数不尽的财富,而有的人即使站在风口上,却很难再进一步?其实,这一切都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领导力”息息相关。

所谓领导力,就是动员大家为了共同愿景而努力奋斗的艺术。正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回首1921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通过强大的领导力,带领着人民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比如六天六夜攻占石家庄,两个月改造出一支一万七千人的旧军队,三年多时间击败了国民党几百万大军,用二十八年建立出一个新中国。

《百年领导力》这本书,将“党史”与“领导力”相结合,从六个主题出发,以通俗生动的语言叙述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决策事例。这不仅仅是一本党史百科全书,更是一本见解独到、值得深读的管理学读物。无论你在什么岗位,都能从本书中汲取很多经验和智慧。

本书作者周万亮先生,是《培训》杂志“中国企业人才发展智库”特聘专家,曾任教北京大学和多家外企。此外,他还著有《关键选择》《开国元勋的领导艺术》等书籍。

好了,介绍完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概况,我会为你从三个方面介绍书中的详细内容:

首先,我将为您介绍激发信任的五个关键行为,以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的。

其次,我们会一起探讨党是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人民走得更高更远的。

最后,我们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赋能他人的领导艺术。


下面,让我们进入本书的第一部分:真正的领导力,从信任开始。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们发现,无论是哪个时代,每一位领导者走向成功,都伴随着一个“取信于人”的过程。

而作为历史上第一个成立百年,执政七十多年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高度信任,甚至连蒋介石都愤怒过:“留下的都是蠢材,人才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如此得民心?他们又是如何取信于民的呢?

实际上,这都得益于五个激励信任的关键行为,它们分别是:以身作则、严明纪律、关心爱护、真诚赞扬和给予包容。这五个关键行为向人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首先,以身作则。

在中国共产党这里,以身作则从来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一个个真真切切的实践。

开国大将萧劲光在回忆录中说:“大生产运动开展那样普遍,那样热烈,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级领导都以身作则,带头参加。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亲自动手种菜纺纱,参加助民劳动。”

从书记、总理,到将军、指挥官,共产党的队伍里从来没有“官大一级就压死人”的说法,他们是革命领袖,更是为了祖国崛起甘愿献出生命的普通的士兵。

当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以身作则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体现在每一个危急关头。

1932年12月的一个深夜,由徐向前领导的一队红军要渡过深不见底的汉水。当时,在前方打头阵的士兵们都穿着单薄的衣服,望着水边浅滩处因为天气寒冷结出的亮晶晶的冰凌,士兵们纷纷望而却步。可是后面是敌人的追兵,前面又是没有桥梁的汹涌的江水,这可怎么办才好?

这时,徐向前来了。他猜透了战士们的心,手在夜空中一挥说:“同志们,水是冷,下去走几步就不觉得冷了。现在我们只有从这儿蹚过去,别的路是没有的,你们说怎么办?”

一边说着,徐向前毫不犹豫地下了水,脚步咔嚓咔嚓踩碎了岸边的薄冰,瘦削的身影向江对岸移动。士兵们见到指挥员已经下了水,什么恐惧都没有了,也都纷纷下水过江。

你看,考验一个领导者的真正方式不是听他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在面对压力或困境时做了什么。以身作则,是赢得信任的第一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以身作则体现在战场上,体现在工作上,体现在生活上。他们既是革命的领袖,又是普通的一员,他们以身作则,与人民融为一体。

第三个激励信任的关键行为是严明纪律。

正所谓“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注重加强革命纪律,并严格执行统一的纪律规定,这也是区别于旧式军队的显著标志。

1928年4月,刚刚成立的红军主要成分由农民组成,革命的组织性、纪律性都不强。为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时时刻刻监督着共产党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能拿人民的一针一线。

在著名的上海激战中,尽管许多战士们经过连日的战斗极度疲劳,但是大家依然坚守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坚决不跨进民房,不惊动市民。

白天静悄悄地坐在马路边休息,夜晚和衣躺在马路两侧湿漉漉的人行道上。为了不影响市面上的金融秩序,入城部队一律不买东西,不管是香烟还是日用品,就连吃饭,也是在几十里路以外的郊区做好以后送到市内的。

也正是人民军队这种爱护人民、严守纪律的品质,使他们完全摆脱了旧军队的歪风邪气,获得了全国人民的真诚信任和拥护。

第三个激励信任的关键行为是关心爱护。

尊重是通向信任的桥梁,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尊重他人,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就是看他如何对待下属和弱势群体。曾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哈马舍尔德说:“为一个人完全奉献自己,胜过为拯救全世界而拼命。”

红军长征时期,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每人每天只有十二两粗米,不到一钱的土盐,很少吃上青菜,油就更难见到了。这样的伙食即使是妇女都很难吃饱,更别提一二十岁正在长身体的半大小伙子了。年轻战士一到晚上值班肚子就饿得咕咕叫,心里直发慌。

这些情况,周恩来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到吃饭的时候,他总是分出一些自己的粮食给几个年轻战士。

他对那些年轻战士们说:“你年纪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吃得饱一些。我已经成年,身架骨骼已经定型了,少吃点没有关系。”

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对战士们生活和健康的这种由衷关心,让战士们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也能感受到温暖。也正因此,红军才能够克服长征,最终解放全中国。

第四个激励信任的关键行为是真诚赞扬。

赞扬,是人际信任的催化剂。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是部队里最会夸人的人。现在还流传着两个毛泽东夸人的小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

长征途中,在党和红军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张国焘公然违抗中央决定,率部南下。朱德以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坚定不移的信念,沉着而又灵活地与张国焘进行斗争,同时注意团结和教育红军的广大战士们,最后,终于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活动,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促进了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

为此,毛泽东赞誉朱德“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第二个小故事:

1935年10月21日,到达陕北的红军迎击国民党骑兵团2000多人。毛泽东在吴起镇西山督战迎敌,部署好战斗后,他把指挥事宜交给了彭德怀处理。

战斗结束后,毛泽东得知歼敌一个团、击溃三个团、俘敌七百人,并缴获优良战马近千匹,心情异常兴奋,当场赋诗赠予彭德怀:“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你看,毛泽东的夸赞是不是既真诚及时又充满了文学色彩,无论是谁听到了都心里高兴。这种真诚热烈的夸赞,你学会了吗?

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夸人方式,我们发现,他们的赞扬体现了如下特点:感情真挚,讲述事实,语言生动,采用对比,排比强烈,适度升华至价值观,采用“我们的”这一句式,既欣赏个人也欣赏集体。

真诚赞扬使对方更自信、更投入,从而带来更好的结果;真诚赞扬使双方更信任、更默契,从而带来更久的互赖。

最后一个激励信任的关键行为是给予包容。

如果说真诚赞扬是人际信任的催化剂,像一抹温暖的阳光;给予包容则是人际信任的润滑剂,是一种饱含信任的期待,它像一场及时的春雨,给对方以善意以及前行的力量,给自己以专注力以及持平的心性。

28年革命历程中,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袖包容了谁?他们包容了犯错误的同志,包容了打败仗的将军,包容了放下枪的战俘……

在红军初创时期,毛泽东获知红四军二十八团失败的消息,便带了一个营到桂东迎接,并且交代留在井冈山的红四军军队,见面不准讲二十八团的缺点和失误。

当时,二十八团受挫后情绪低落,但大家听说毛泽东亲自来接大家,心情非常激动。两支部队见面,战友重逢,倍感亲密。

正是毛泽东同志这种宽以待人的做法,让部队中的许多士兵们都十分信服,打起仗来更加卖力。

孟子有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是以身作则、严明纪律、关心爱护、真诚赞扬和给予包容这五个行为,让战士和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保护人民利益,一切以人民为先的政党,才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维护。


好了,说完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赢得人民的信任的。下面让我们进入本书的第二部分内容: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做出精确又高效的决策的。

这就要提一提著名的西安事变了。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它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作为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要角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以国事为重的宽广胸怀和独立自主进行高效决策的战略思维,值得每一位领导者学习。

而这些决策思维具体体现在“决策五步”中,我将用实例分析的方法,为大家一一介绍它们。

第一步:界定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呢?通俗来说,就是找出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问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促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实行抗日救国而发动西安事变。

他们一举扣留了蒋介石和多名国民党高级将领,宣布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并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政府”等八项政治主张。

“如何处置蒋介石”,成为各方力量、各种势力关注的焦点。中国共产党不但关注“如何处置蒋介石”,即关注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更关注“如何将西安事变危机变成政治民主、共同抗日的转机”,即关注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正所谓“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格局影响结局。界定问题的“思路”,决定了处理问题的“出路”,也就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决策、途径和结果。

第二步:明确目的。

当我们确定了决定事件的关键问题,我们就要结合自身情况来思考这件事,我们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

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认为,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和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现在引起内战,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该是“逼蒋抗日”。

也正是中国共产党高度明确的目的,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严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第三步:识别障碍。

当我们明确了目的,就要思考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障碍。想要西安事变达到预先设想的结果,就需要未雨绸缪,而中国共产党通过研究讨论发现,这次事件会遇到两种障碍。

障碍一:十年内战,国民党欠下人民累累血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一溃再溃,大片国土都沦丧于日本铁蹄之下,各种社会力量都要求“审蒋”“杀蒋”,中国共产党需要正视这种呼声,不然会引起人民的反骨。

障碍二:国内、国际形势复杂。国际上和国内的几方势力考虑到各自的利益,对国共合作这种会影响己方利益的事情强烈反对,势必会派出下属组织阻拦,中国共产党不得不防。

第四步:采取关键行动。

俗话说得好,“打蛇打七寸”,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针对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出了两项关键行动。

行动一:统一思想,不让不轨分子有可乘之机。

确认问题和方向后,中国共产党立即与挟持蒋介石的张学良、杨虎城进行会谈,指出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要求他们全力以赴地实现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行动二:进行核心谈话。

通过宋庆龄和宋子文的牵线,中国共产党向蒋介石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停战,撤兵至潼关外;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斗争等等,并且周恩来承诺:“只要蒋介石同意抗日,共产党愿意拥护他为全国领袖。”

第五步:优化深入。

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结束了十年内战。如果没有周恩来在西安,毛泽东、党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就很难得到贯彻,内战可能再起,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初步胜利就无法巩固。

在西安事变期间,周恩来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了五次正式谈判,历时七个月,历经波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了中华民族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新时期。

界定问题、明确目的、识别障碍、采取关键行动、优化深人,“决策五步”中的前两步格外关键,决定着后三步的方向。当面临两难选择时,领导者永远选择长远利益。

在商讨西安事变的影响时,中国共产党认为其影响的是“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非“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体现了“高瞻”。在明确目的时,中国共产党将其确定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中华民族之独立解放共同奋斗,体现了“远瞩”。正是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的方向和决策,才能带领着人民一步步走向美好生活。


好了,上面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做出精确又高效的决策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共产党赋能他人的领导艺术。

一个组织的使命是什么?是给每一个人赋能,使他们更强大,从而使组织更强大。成就他人也是成就自我,释放下属潜能也是释放领导者潜能。

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成立时党员人数58人,发展到现在的8668.8万人,这其中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培养和传承。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是一所大学校,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在这所学校释放了潜能,收获了成长。

在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喜欢撂担子”“不负责任”的同事或者是下属,他们常常让你火冒三丈,却又无可奈何。面对这种类型的下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曾担任中央军委干部团教育科科长的孙毅曾经也是一位喜欢“撂担子”的选手,当他回忆起过去的抗战时光,他最想感谢的人就是彭德怀元帅了。

孙毅担任红一军团作战科科长时,正值部队缩编,上级把二十几位编余的、大部分担任过团职和营职的老同志分给了他。

当时由于条件十分艰苦,每次扎营时,住房都很少。一次,到扎营地后,正逢阴雨连绵,孙毅为了让老同志们可以休息得好一些,就主动把房子让给了他们住,自己随便找个地方和衣而卧。可即使是这样,还是有老同志没有分到房子,因此很有意见。

孙毅感到自己受了很大委屈,一气之下给彭德怀写了个条子,表示他力不胜任,请求首长免去他的科长职务,把他重新调回军委机关。

彭德怀看过条子后,没有苛责孙毅,而是先以温和的口吻问:“碰到困难啦?”接着,他耐心细致地向孙毅询问了发生问题的全部经过,而后严肃地说:“被困难吓倒了?你连这点困难和委屈都承受不了,还算是什么共产党员?到哪里工作不会遇到困难呢?你一走了之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吗?”

彭德怀边谈边同当时的军团政治委员杨尚昆商量,最后他俩商定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开个党小组会,用组织会议的形式、交心的方法来解决,并且请杨尚昆参加指导一下孙毅。

在彭德怀的关怀下,小组会开得很成功。在小组会上,杨尚昆一方面对孙毅进行了热情的鼓励,另一方面对孙毅缺乏斗争性的弱点进行了恰如其分的批评。

孙毅也在小组会上发了言,谈出了真实想法,并就自己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作了检查。其他同志也都各自作了自我批评。

那次会议,不仅使作战科的问题得到了较圆满的解决,而且为以后孙毅带领团员们完成军团首长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彭德怀在下属“撂担子”时,采用的方法:

第一,安静地听:不急不躁,让部下说明情况。

第二,清晰地说:和善而坚定,严中有爱。

第三,提出期望:询问怎样当个好党员、好干部。

第四,给予支持:思想上鼓励,行动上配合。

每一位领导者都是从0逐渐发展进步到1的,尽管当时的孙毅缺乏足够的意愿和经验,但这不代表他是一个知错不改的人。

对他而言,“严是爱,宽是害”,他需要的正是彭德怀这种“督导式”的领导力,也就是相对强势一点,在后面推一推他的工作。


好,今天的内容就为你分享得差不多了,最后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本期音频的主要内容。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讲述了激发信任的五个关键行为,即以身作则、严明纪律、关心爱护、真诚赞扬和给予包容,并且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将这五项行为化为实际,赢得人民的信任和依赖的。

在第二部分中,我们通过分析“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案例,讲解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通过“决策五步”,即界定问题、明确目的、识别障碍、采取关键行动和优化深入,化危机为转机,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

在第三部分中,我们一起分享了彭德怀培养“撂担子”下属孙毅的小故事。从中我们发现,面对缺乏足够的意愿和经验的下属时,我们要用“督导式”的领导力,及时发现下属的问题并且解决它。

最后,我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用100年的时间从“小小红船”发展成“巍巍巨轮”,这就是中国领导力最好的答案。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音频的全部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本。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云卷风舒

讲述人:杨枪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