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再大,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却往往走不出一个片区。市民能否就近享有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直接决定了民生幸福感,也考验着片区的基本功能。
红星新闻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基本功能扩容下沉专项方案》已于日前印发,重点聚焦教育、医疗卫生、文体旅、社区建设服务、交通等五个领域提出24条具体措施,同时梳理形成了五大领域重大项目表,共计442个项目,总投资约7975亿元。
成都正以重点片区为突破,推动“三个做优做强”,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中的“示范区”。根据《专项方案》提出的目标,“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将加快建设一批优质均衡的教育、卫生、文体旅等公共服务设施和高效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提高重点片区城市基本功能的品质内涵与发展水平。到2025年,重点片区宜居品质大幅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比例达80%,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8.3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实现全覆盖,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0%,建成投运一批显示度高、标志性强、获得感足的重大功能性民生项目。
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效果图
结对帮扶
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如何提升民生福祉,全面增强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记者注意到,《专项方案》突出优质均衡、就近满足原则,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以教育领域为例,《专项方案》提出,将推动中小学优质均衡发展,通过推动市属名校领办和结对帮扶,全面提升24个重点片区中小学发展水平。
例如,针对国际空港经济区、成都未来科技城等6个优质资源覆盖率较低的“外来帮扶型”片区,成都将充分发挥市属名校优势和品牌效应,以直接领办为重点,带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推动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树德中学领办城市新区和郊区新城的学校。针对清水河高新技术产业走廊、蓉北枢纽商圈等7个优质资源覆盖率有待提升的“加快培育型”片区,每个片区确定至少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义务教育优质学校作为“支持学校”,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师资培养、教研科研等方面进行对口支援。
在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方面,成都将分步建设“教师共享中心”,推动优质师资资源向重点片区学校共享,加强重点片区学校教师县域内和教育联盟内交流,促进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重点片区薄弱学校流动。
这一原则也体现在医疗领域。《专项方案》明确,推进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重点片区倾斜,进一步完善合作办医模式和结对帮扶机制,引导和支持高水平医疗机构领办一批主要服务重点片区的医疗机构,力争实现三级医疗机构服务范围对重点片区全覆盖。
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解读说,打造一批功能完整、结构合理、辐射周边的示范性片区单元,是推动“三个做优做强”的抓手,也是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成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将进一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推动空间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跃升。
成都未来科技城鸟瞰图
适度前瞻性布局
高标准引入重大项目
《专项方案》梳理形成了一批重大项目。
以文体旅领域为例,《专项方案》明确要布局高水平文体设施。
中心城区将丰富文体生活,推进天府文化公园建设东华门遗址公园;加快金色中环建设中演华天艺术中心、市田径网球运动训练中心配套工程等。
城市新区将提升文体品质,在交子金融商圈加快成都金融城文化中心、张大千博物馆等项目建设;规划布局成都东部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等系列文化设施;在蓉北枢纽商圈推进金牛茶花文化聚落开工建设;在国际空港经济区推进天府奥体竞训中心、三岔湖国际水上运动中心、天府国际赛道等项目建设等。
郊区新城将彰显文体特色魅力,在成都国际陆港推进濛阳新城城市会客厅、彭州城市运动综合体项目建设,在天府粮仓推进崇州市体育公园智能化提升项目等。
在社区建设和服务领域,一批围绕满足社区居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项目也在储备中。《专项方案》明确,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策划推进一批兜底性民生性改造项目,全力消除安全、环境等重点突出隐患,前瞻性布局新兴产业,2023年力争改造快活片区等城中村11个、棚户区10个。
“统筹平衡增量资源布局优化与存量资源质量提高,适度前瞻性布局、高标准引入重大功能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目的是提高城市宜居品质,增强人口和产业吸引力。”上述负责人表示。
成都交子金融商圈
加快交通项目建设
引导人口合理布局
聚焦重点片区交通通达性与便利性,《专项方案》要求根据区位特点和布局分类,加快建设功能性、引领性、支撑性交通项目,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经济运行效率,引导人口与生产力合理布局。
交通“外循环”以开放枢纽为牵引。以成都站、成都东站、天府站、简州站为主,成都南站、成都西站、十陵南站为辅,加快建设“4主3辅”铁路客运枢纽及“3+4+N”铁路货站体系,推进成南达万、成渝中线、成自宜、川藏铁路引入成都枢纽线等铁路建设。
交通“内循环”以轨道交通为支撑,初步形成“环+放射”形态、1小时通勤的轨道上的都市圈。开工建设市域铁路龙泉至天府机场S13线、宝成铁路改造及新建青白江至金堂线项目,提升成都未来科技城、淮州绿谷等重点片区对内对外通道能力,推进片区功能提升。
交通“微循环”以公共交通为补充,到2025年,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达65%,绿色出行分担率达70%以上,推动实现中心城区建成区平均通勤时间下降到35分钟左右。力争每年新开及优化地铁接驳线路20条以上,地铁站点50米范围公交站配置比例达90%以上,通勤时段轨道站点与公交站点换乘时间不超过5分钟。
加快打通“断头路”,成都将制定实施“断头路”三年建设行动,着力开展天府动力源、国际空港经济区等重点片区的“断头路”建设,加快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