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的人先忌口,中医给了4个饮食提醒

“气血不足”的人先忌口,中医给了4个饮食提醒

00:00
04:55

《黄帝内经》中提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运转的机器,气血就是最根本的动力。

中医认为,人体气血充足,生命力就旺盛;气血亏虚时,身心则会出现异常。

“气血”到底是什么?《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教你正确调理。

受访专家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 喻 斌 □主治医师 谭华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医师 彭玉清

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 吕沛宛

“气血”到底是什么

中医认为,气与血是生命活动中的两大物质基础。

气:运行在人体内的精微物质,可激发和推动器官的功能活动;

血:流动于经脉中的血液,能濡养脏腑、活跃精神。

人体气血充足时,神清气爽、思维敏捷、面色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反之容易出现精神恍惚、心悸不安、关节疼痛、消瘦或肥胖等问题。

辨别自己的气血是否充足,可以看以下三处:

头发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血亏则发枯。”气血充沛,头发会旺盛、有光泽,且不容易脱落;气血不足,头发缺乏营养,就会出现干枯、分叉、白发、脱发等。

眼睛

眼花、视物模糊与五脏的气血亏虚都有关系,尤其是肝。“眼受血而能视”,血的供应越足,眼睛看得越清楚;反之,就会出现重影、模糊不清等症状。

当肝脏受到损伤,或者得不到充分休息时,肝血供应不上,就会出现眼花的情况。

手脚

气血充足,其循环的速度也会较快,能够保证身体末端有充足的气血供应,表现为四肢温暖。

当气血不足,没有足够的力量运行到身体末端时,就会手脚冰凉。

气血不足,要学会“忌口”

中医认为,气血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来源于饮食中经过脾胃化生的营养物质。

脾胃功能正常,才能把食物“演变”为气血等养分;脾胃功能下降则直接导致人体气血不足。

因此,气血不足的人应注意调整饮食、养好脾胃。

避免过饱或过饥

饮食应以七八分饱为宜,避免吃太饱或吃太少。

长期摄食不足,会导致生成气血的能量和原料不足,进而导致气血不足。吃得过饱则会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功能失常。

细嚼慢咽

食物被充分咀嚼才能更好地吸收,吃饭快的人一定要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

普通人群一口饭建议咀嚼20次左右,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及老年人,每口饭菜尽量咀嚼25次以上。早餐建议吃15~20分钟,中、晚餐最好保证30分钟左右。

多吃甘性食物

气血是从五谷演化而来,通过食疗调养是最佳选择。补气血更推荐食用甘性食物,如红枣、猪肝、当归、红豆、阿胶等,尤其适合女性。

少吃寒凉食物

长期饮食不节、过食生冷寒凉,容易损伤脾阳,影响脾胃运化,从而影响气血生成。平时应注意少食寒凉、油腻、辛辣的食物。

中医调养法教你补足气血

如果已经存在气血不足的问题,除了调节饮食,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补足。

阳光浴头

阳光明媚时出去晒晒太阳,尤其是让阳光晒到头部的百会穴,可促进全身代谢,加快血液循环,提升脏腑活力。

需要提醒的是,这个方法不适合夏季使用。

暖水浴足

适当泡脚能产生“温法”效应,畅通体内气血。水温不要超过40℃,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泡脚后要及时擦干,以免受寒。

饭后不宜马上泡脚,否则会使本该流向胃肠的气血转到下肢,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最好在晚饭一小时后再进行。

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揉可强健脾胃。有条件的情况下,可每周艾灸一次足三里,每次15分钟左右。

敲打脾经

坐姿、站姿均可,用手从小腿内侧近脚一端慢慢向上敲打至大腿内侧、腹部,两腿交替,每侧5~10次。

上午9~11点是脾胃、大肠经当令,此时敲打效果更佳。

避免晚睡、熬夜

晚睡或熬夜会扰乱人体节律,引发各种疾病,故《黄帝内经》曰:“夜不得寐,则心腹为之痛”。

长期晚睡熬夜,暗耗心血,损伤脾气,可致心神失养、脾失健运、气血亏虚。

晨间运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