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65岁的邓小平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挫折,他和家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被迫前往江西新建县。此后,邓小平在当地拖拉机修造厂参与劳动。后来,邓小平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曾笑称:“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
在长达三年多的劳动岁月中,邓小平以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学习。同时,他也一直挂念着党和国家的前途。1973年2月,邓小平携家人从江西返回北京,经历了一些挫折之后才重新恢复工作。
十年特殊时期,邓小平因受到受到错误的攻击,不得不离开权力核心,携家带口的前往江西劳动。按照他原来的想法,这次江西之行可能会为他的政治生活画上句号。但到了江西之后他才发现,并没有他之前设想的那么糟糕。
邓小平和家人在江西生活期间,每天都会准时上下班,即使他已经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了,但头脑依然十分灵活,而且动手能力也不输年轻人。无论当时的条件多么艰苦,他从来都不叫苦叫累,这一点也深受工友们的敬佩。
至于,让邓小平出乎意料的三件事情,现在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对于当时深陷囹圄的邓小平而言,却平添了几丝温暖的人情味。
第一件事,周总理伸出援手,为他保驾护航
在那个混乱的特殊时期,很多遭到错误批判的干部,都曾直接或间接受到过周总理的帮助。邓小平作为周总理的老战友,在每一次邓小平深陷危难之际,周总理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帮助他渡过难关。
1969年,在中苏关系持续恶化的前提下,毛泽东意识到可能即将要打大仗了。当年10月份,林帅擅作主张下达了“一级备战”指令,很多党中央和军政领导,都要根据林帅的命令离开北京,并被紧急疏散到外地,就连毛泽东也不例外。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包括邓小平、陈云等多名中央领导人,都在疏散名单之内。邓小平及其夫人卓琳和继母,被疏散至江西新建县。在邓小平出发之前,周总理特地将电话打到了江西革委会。
据当时的值班人员回忆,周总理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陈云等人也一同被疏散至江西,所以周总理希望当地政府对二人作妥善安排;其次,他希望当地官员看在邓小平夫妇都是老同志的面子上,不要给他们安排过于繁重的体力劳动。
周总理的这通电话犹如一场及时雨,正是在他的关照之下,邓小平等一同被下放至江西的老同志,后来都被安排进入工厂“蹲点”,并主要负责调研类的工作。当时,林帅的拥趸程世清正是江西省的一把手,即使他对此非常不满,但看在周总理的面子上,也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件事,工厂“上级”曾是邓小平的下属
邓小平在拖拉机修配厂劳动期间,工厂书记和革委会主任罗朋曾是他的旧相识。早在解放战争时期,罗朋曾是晋冀鲁豫军区的宣传科长,所以他对刘邓这两位老上级非常崇敬。不过造化弄人,他怎么也想不到,会在这个小厂子见到曾经的老上级。
在罗朋的照顾下,邓小平在工厂中干起了老本行钳工,每天只需要用锉刀将零件上的毛边搓平即可,所以劳动量并不大。对于一个老人家而言,已经算是比较轻松的工作了,更何况有罗朋的照顾,邓小平在厂子里的日子也相对好过。
第三件,工友齐心修建“邓小平路”
当时,邓小平的住所距离工厂有一段路程,对于一位年迈的老人而言,至少需要走40分钟左右。由于邓小平和工友们平时相处的非常融洽,很多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邓”,所以大家平时会自发地为邓小平做一些事情。
大家为了方便邓小平夫妇上下班,于是经过商量之后,决定为邓小平修一条平坦的小路,并在工厂的院墙开了一个后门,这样让曾经坎坷不平的小路变得好走了,而且还节约了大约一半的时间,这一点令邓小平甚为感动。
邓小平之所以认为这三件事情令他出乎意外,说白了在那个特殊时期,即使深陷囹圄还能受到如此“优待”,这本身就是一种意料之外的事情。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