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客至》赏析之一

杜甫《客至》****

00:00
13:00

        安史之乱中,杜甫携带妻小逃难到成都,靠朋友的帮助安顿下来,在成都城外万里桥西营建了一座草堂,三年后才全部建成。虽然只是草堂,但毕竟是一个栖身之所,这对于杜甫来说应该算是他一生中不常见的平静和较少忧虑的时期。《旧唐书》本传中记载了杜甫在草堂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我们看杜甫这一时期写了些诗,向朋友们讨要桃树、李树、杨梅、绵竹等。又嫌杨梅、榉柳不能“青青不朽”,要栽种松树,甚至还向朋友讨要邛州大邑县烧制的瓷碗,看来是打算长期居住下去了。

        这一时期,杜甫写了一些乡居生活题材的诗歌,吴小如先生把它们归为“闲适”一类。“闲适”一词本是白居易对自己诗歌的分类,他把一部分写退朝闲居、养病独处的生活,抒写“知足保和”“吟翫情性”的诗歌作为“闲适诗”。吴小如先生沿用了这种分类。如果仅就写宁静、休闲的乡居生活,表达淡泊、从容、闲适、宁静的心境而言,杜甫这一类诗歌似乎也可以归入田园诗的范畴,所以就可以拿来与王孟韦柳的诗歌作比较了。比较之后,我们发现二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请回想一下我先前关于王维田园诗的讲座,曾提到过,王孟等人的田园诗,往往也可以叫作隐逸诗,因为除了描绘山水田园美丽自然的风光以外,更注重借此来抒写山野高士脱俗隐逸的情怀、趣味和生活态度。在这一类诗歌中,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活动并不是中心。诗中偶尔出现一些砍柴的樵子、浣纱的姑娘、扛着锄头的农夫等形象,其精神特质都具有封建士大夫所欣赏的那类清雅、远俗、不染纤尘的味道,看过来看过去,个个都是隐士的化身。而我们今天所介绍的杜甫的这类诗,尽管也写隐逸心情和乡村风物,但诗中关注的总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我们也可以说,杜甫只对现实生活中人的生活状态、人际之间醇厚温暖的关系感到兴趣。置身于现实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之中,他才能慰藉自己的乱离之悲和思乡之怀。其实杜甫不是不知道隐逸的种种好处的,只是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让他不能安于和甘于隐逸的生活。他在早些年的《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就说过这样的话:“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他知道当今朝廷没有他的立足之地,也曾扪心自问,我为什么一定要执着于拯民济世的抱负和理想呢?没人理睬你,你想也白想,反而徒增烦恼。放弃这种执念,起码精神会轻松得多。可是杜甫经过一番反省和纠结之后,还是觉得自己改不了,这是本性,就像葵花一定要倾向太阳一样。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思想和胸襟,才让杜甫的这一类诗歌不同于盛唐王孟的田园诗。读杜甫的这些诗,我们会感受到平静、亲切和温暖的人世气氛,也会体会到杜甫忠厚朴质的普通人的性情。

        今天,我们介绍的这首诗叫作《客至》。杜甫经营草堂,在唐肃宗的上元元年(760),这首诗大概写于第二年,也就是上元二年。诗前自注道,有一位崔明府来访,宾主尽欢,所以才写了这首诗。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明嘉靖年间邵宝之的注释,认为杜甫的母亲姓崔,这位崔明府应该是杜甫的舅舅。自注中的“明府”,唐诗中往往指县令。

        我先为大家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杜甫把草堂的春景写得明媚闲静,无论其构思还是用语,都十分自然,没有王维有些山水田园诗中那种提纯和净化的意味。你看,草堂四周环绕着的是盈盈宛转的绿水,水中有白鸥嬉戏,春光的明丽写得不露痕迹。这种情境在杜甫这一时期所写的其他诗中多次出现。譬如《江村》一诗中的“清江一曲抱村流”,就是“舍南舍北皆春水”的情景。除了水中浮泛着的白鸥以外,水面上还有“细动迎风燕”,有“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水中还有灵巧地划着小船的渔人。(参见《江涨》、《卜居》等诗)杜甫笔下的乡村,以及乡村里的所有那些细节,总是让人觉得亲切、温暖,有人的气息。请看下面这些句子: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田舍》)

        一径野花落,孤村春水深。(《遣意二首》其一)

        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二首》其二)

 

        那些圆圆的小荷叶,那些麦子随风扬花又轻轻落下,那些披满了月光、盛开着细密小花的树,那些枇杷静静送来的暗香,以及远处江畔孤舟上闪烁的灯火啊,杜甫是在平凡的乡村里发现了那么多令人叹赏不已的诗意和美景,这一点与王孟等人的田园诗还不一样。

        浦起龙的《读杜心解》认为“舍南舍北皆春水”二句是“兴”,也就是说,浦起龙首先把这两句看作写景。而仇兆鳌则认为这两句写景中还含有寓意。什么寓意呢?《列子·黄帝篇》中写了一个“好鸥鸟者”的故事,说海边有个人,每天都和海鸥在大海上一起畅游玩耍。海鸥也便与他亲近,越聚越多,有时甚至多到了一百多只。他的父亲听说了,动了心,叫他捉几只回来,说:“让我也玩玩儿。”他答应了。此念一动,海鸥们马上就觉察到了。第二天,他像往常一样游到大海上,可是海鸥们只是在天上飞翔,再不肯落下与他游玩了。这个故事其实在说一个道理,人应该摒弃那些世间的机巧和算计,然后才可以与他人、与自然和谐单纯地相处,这样一来,鸟都会飞来与人亲近。吴小如先生的解释显然接近于仇注,他说这两句不仅是“兴”,更是“兴中有比”。也就是说,他认为这两句不是单纯地写景,“但见群鸥日日来”一句其实暗含着《列子》的那个典故。他还援引了杜甫写于同时的《江村》一诗,其中也有类似的诗句:“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吴先生认为,“但见群鸥日日来”和“相亲相近水中鸥”用的是同一个典故。把这两句看作是写景,是草堂周围可视可感的自然景象,还是看作用典,旨在暗示环境的清幽和人的忘机远俗,或者把这两句解释为景中有意、景中有情,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地可以归结为读者见仁见智,还是可以细细地分辨一下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