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印度:俄乌战争的“获益者”(1)

126-印度:俄乌战争的“获益者”(1)

00:00
07:19

大家好,欢迎收听《俄乌冲突新视角》。


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禁止或限制其他国家购买俄罗斯油气,但印度外交部长和其他高层都多次公开放话,购买俄罗斯油气符合印度本国的利益,印度有权与任何国家达成有利于本国国民的交易,西方的禁令不关印度半毛钱的事。这态度可以说很钢了,偏偏西方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尤其西欧,还得舔着脸从印度这边买二手油。


印度做二手油的生意已经很久了。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用油国,但本身是个贫油国,进口需求很大,但它离产油区不远,往西边走有中东和伊朗,往北边有中亚和俄罗斯,往东边走还有东南亚,加上它在国际上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和谁的关系都还过得去,所以发展这么多年下来,不仅不缺油,还能往外倒腾油。


尽管常年抱欧美大腿,但印度与俄罗斯也一直有比较稳定的贸易往来,用工业品与俄罗斯交换油气和军火,美国也一直睁只眼闭只眼,印度是怎么能做到让美国这么好脾气的呢?


印度虽然与中国毗邻,但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却很有限,提到印度,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脏乱差的恒河水、市中心的贫民窟、千年不变的种姓制度,以及满大街的咖喱味。但这早就是刻板印象了,是一种缺乏敬畏的心态,如今的印度绝对称得上大国,进入千禧年后,除了2020年疫情原因,印度的GDP增速基本都在6%及以上,目前总量排第五,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超过了原来的宗主国英国。而且更不容忽视的是,印度的IT产业十分发达,劳动力又充足又年轻,文化极具特色,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都不应该被轻视。


接下来几集,我们将来了解一下印度的文明和历史,看看它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提到印度历史,大家会想到哪一些呢?泰姬陵?阿育王?莫卧儿王朝?今天,我们先了解一下印度的文明源头。


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就出现了哈拉帕文化,这是印度最早的文明,也是四大文明之一。创造这个文明的达罗毗荼人是印度最早的土著,肤色偏黑。


需要注意的是,印度很少有统一的时候,我们所说的古印度是集中于北方两条大河流域的诸多小国,哈拉帕文化有点中国三皇五帝时期的感觉。如果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印度应当也会像中国一样,出现一个像黄帝一样的伟大领袖,将各个小国统一为大国。


但一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大禹都在中国建立了统一的夏王朝,而印度却还没有统一的迹象,反而被西北来的强盗——白皮肤的雅利安人先觊觎上了。


印度的地理条件原本是得天独厚的,印度河、恒河两条大河一东一西,将印度北部的土地冲刷得又平坦又肥沃,整个半岛三面临海,雨水丰足,气候温暖,再加上北方有三条人力难以跨越的大山脉,基本隔绝了中西亚游牧文明入侵的可能。农业文明最怕游牧文明的骚扰,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所以,印度本来应该关起门来发展自己的事业。


但偏偏西边的大山脉之间,留了一个缺口,这就是开伯尔山口,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之间,敞口正好对着西方,这就好像印度在敞开怀抱,欢迎中西亚的游牧民快去做客。


雅利安人就是通过这个山口的第一批客人,在长达1000年的战斗中,雅利安人反客为主,后来居上,成了印度河流域的新主人。因为人口较少,为了方便奴役和管理人数更多的土著,雅利安人创立了婆罗门教,最先制定种姓制度,是印度教的原始形态。


种姓制度的初始目的是为了方便少数人奴役多数人,这种制度在中国也出现过,比较典型的是元朝的四等人制。但元朝建立时期太晚了,汉的文化和人口都占据绝对优势地位,蒙古人反而被汉人同化了不少。所以,这里反推一下,如果汉人在秦汉时期就被匈奴打败,唐朝被突厥或吐蕃灭亡,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雅利安人一路从印度河拓展到恒河,因为它本来也是落后的游牧文明,没什么统一的概念,打到哪里就在哪里建国,所以印度迎来了十六雄国时期,大概是在公元前6到前4世纪左右。


因为各国相互征战,而战争给底层人保留了部分上升通道,但这条通道又被种姓制度阻拦了,所以各种反对种姓制度的思想开始百花齐放,十六雄国时期因此是印度历史上比较少有的思想开放的时代。在众多思想中,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和耆那教尤为出众,成为诸多王国的国教。


十六雄国时期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比较像,按道理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有一个秦始皇一般的人物站在先辈的肩膀上统一全国,可惜印度又没等到秦始皇,反而先迎来了第二波强盗——波斯。当时的波斯处于鼎盛时期,先后迎来了两位大帝,即居鲁士大帝和大流士大帝。伊朗历史上一共就三位值得称道的大帝,印度被其中两位都给蹂躏过,也是够倒霉的。


居鲁士大帝对印度的西北部浅尝辄止,大流士大帝则长驱直入,直接统一了印度北部的城邦,将这里作为波斯的一个行省。


波斯入侵印度的初衷是,想从这里捞钱去打希腊,所以,他们一定会拼命压榨印度人,那么,印度人会过上怎么样的悲惨生活呢?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95378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