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话 119 童贞王英伦登基,黑太后法国掌权
 2.63万
试听180

欧洲史话 119 童贞王英伦登基,黑太后法国掌权

00:00
21:02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上台的时候已经37岁了,对于找老伴儿生孩子这事儿,那是相当着急,欧洲人很快也就全知道了。经过一番筛选,结果正如前面所说,西班牙的王储,查理五世皇帝的儿子菲利浦,也就是后来的腓力二世,很荣幸地成为了玛丽的老公。


公元1554年7月23日,两人第一次相亲,两天之后就洞房花烛夜了,用玛丽自己的话说,她一见面就爱上了对方,犯了花痴。这种一见钟情倒是很有可能的,毕竟腓力二世比她小了11岁,当时以26岁的年纪去相亲,无论是体魄,还是精神头,都是最吸引女人的巅峰时刻,不过这种话也就大不列颠的女王能说出口,法兰西的公主可能都要矜持一些,更不用提中国古代的女主们了。


玛丽和菲利浦的合体,当时也有很多英格兰人是反对的,这倒不是因为两人的年龄差,大臣们丝毫不关心老牛吃嫩草的问题,反对的原因是,玛丽的娘凯瑟琳是腓力二世的姥姥胡安娜的亲妹妹,啥意思?玛丽是他的表姨,而且这个“表”还是血缘关系极近的“表”,新郎的姥姥是丈母娘的亲妹妹。


反对当然是无效的,其实呢,大家也就是嚷嚷两声,刷一下存在感,欧洲王室之间,像这种亲上加亲的婚姻比比皆是,而且这还算是好的,后面哈布斯堡家族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干出的事情,绝对让你惊掉下巴。


无论如何,表姨和大外甥洞房花烛之后,法国人就成了双方共同的敌人。因为前面说过,这时候意大利战争还在继续,英格兰女王成了西班牙的媳妇,那抡起擀面杖帮着老公打架,就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一、意大利战争结束,伊丽莎白一世开启强盛英格兰


公元1557年,在圣昆廷战役中(Battle of St. Quentin),西班牙名将菲利贝托领着六万多西班牙和英格兰的联合军队,把法国两万六千人包围,最后大概一万多人被俘,三千名法国人战死沙场,这里面包括了六百多名贵族。说句题外话,古代欧洲的贵族平时骄奢淫逸是不假,但是打起仗来,这些家伙也是真玩命,原因并不是他们不怕死,而是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个,你身为贵族,打仗既是你的责任,也是你的特权,能够战死沙场,那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和中国春秋时期是一模一样的。


在这场战役之后,两国都不想打下去了,一方面是常年战争,都欠了一屁股债,另外作为传统的天主教地盘,各自内部的基督新教已经是遍地开花了,这让国王和皇帝都很头疼。当然,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就是西班牙和英格兰的联姻,双方的势力达到了均衡,再打下去,除了消耗,没有任何好处。


公元1559年4月,文艺复兴之后延续了65年的意大利战争终于结束,双方在法国的康布雷西签订了著名的《卡托-康布雷西和约》(Peace of Cateau-Cambrésis)。


实际上,这个和约一共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法国和英格兰签的。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在英法百年战争结尾的时候,说过一件事,那就是百年战争之后,英格兰彻底退出了欧洲大陆,除了一个叫做加来的城市(法语:Calais),它当时还在英国佬手里。这次的这个和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法国夺回了加来,但是要付给英格兰50万金币,大约是1700多公斤。这也标志着英格兰从此彻底失去了所有欧洲大陆上的土地,只能蜗居在大不列颠岛上,当然,那个岛也不小。


第二部分就是法国和西班牙签的了,双方规定,意大利战争彻底结束,法国放弃对意大利所有领土的任何要求,把北边他已经占领的萨伏依和皮埃蒙特归还给萨伏伊公爵菲利贝托。实际上,这个萨伏伊公爵完全是西班牙的一个代理人,给他,就等于给了西班牙。但法国也不是一无所得,它把已经占领的德意志地区的三个城市留下了,客观地比较一下,应该说还是西班牙略微占了些便宜。


不过这场大戏的主角之一,英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却没有等到和约签字的这一天,因为她在1558年,年仅42岁的时候,就悲惨地病死了。


有人可能问了,孩子呢?很可惜啊,一直到死,她也没生出自己的孩子来,和腓力二世结婚之后,有两次,玛丽都宣布自己怀孕了,但最后证明,都是假孕。现代历史学家相信,玛丽一世后来应该是死于卵巢囊肿或者子宫颈癌,这也是她两次误以为自己怀孕的原因。实际上,到了后来,无论是玛丽,还是腓力二世,都知道不仅孩子是不可能有的,就连玛丽,也应该准备后事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后事就是和老公交代一下存折在哪儿,再叮嘱两句不能随便找老伴儿就得了,但对英格兰女王来说,最重要的后事当然是王位的继承。玛丽一世纵然一万个不愿意自己妹妹伊丽莎白上台,这时候她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因为除了伊丽莎白,唯一可能继承英格兰王位的,就是苏格兰的女王,也叫玛丽的。但问题是,苏格兰的那个玛丽,和法国的王子订了婚,这对于正在和法国打得热火朝天的西班牙和英格兰,都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就这样,1558年,英格兰又换了国王,亨利八世和安妮博林25岁的女儿伊丽莎白登上了英格兰女王的宝座,她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Elizabeth I)。这个女人在随后的45年统治里,把英格兰塑造成了一个强大,富有,生机勃勃的国家,也给自己留下了一系列的荣誉头衔,“荣光女王”(Gloriana)、“贤明女王”(Good Queen Bess),指的都是她。


所以,欧洲文艺复兴之后首场重大战争,意大利战争,是在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和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共同见证下结束的。


英格兰新女王伊丽莎白还有一个外号,在后世也更出名,那就是“童贞女王”(The Virgin Queen),说的是她一辈子没结婚。不过这里的童贞也仅仅是指她没结婚,所有历史学家都知道,伊丽莎白是有情人的,还不止一个,她只是没结婚,没生孩子而已,美好的人生享受,她可是一点儿都没错过。

二、法国的“黑太后”凯瑟琳


据说,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在媳妇玛丽死后,对小姨子伊丽莎白很是动心,求了几次婚,却全都被狠狠地拒绝了,伤心之余,这哥们一转身,娶了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大闺女,也不知道是巧合呢,还是有意为之,这个大闺女的名字也叫伊丽莎白,历史上称为瓦卢瓦的伊丽莎白(Elisabeth of Valois),因为法国这时候正好是瓦卢瓦王朝当政。


可是谁也没想到的是,闺女找到了老公,却让法王亨利二世送了老命,事情是这样的。


在意大利战争结束之后,为了庆祝合约的签订,以及大闺女嫁给西班牙国王这两件大喜事,法国国王亨利二世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和比武游戏。在比武游戏的时候,亨利二世为了显示自己不仅能当官,还能打仗,就下场和他的卫队长蒙哥马利比赛,两人骑着马用长矛互相攻击,这种比武的长矛虽然没有金属的矛头,但悲催的是,蒙哥马利的木头长矛在刺到国王脸上时破裂了,木头碎片直接刺穿了亨利二世的眼睛。


十天之后,1559年7月10日,亨利二世因为败血症医治无效死亡,享年40岁,留下了那个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当寡妇,领着他俩生的七个还活着的孩子,当然,还有前面说的,比亨利大20岁,却是他最喜欢的情妇黛安。


这里我们必须插播一件事,亨利二世的死,让一个人一夜成名,这个人在四年之前,就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预言》(法语:Les Prophéties),里面全都是四句一个的组合短诗,预言了大概近1000个未来的事情。这本书出版之后不久,就引起了轰动,因为它里面隐晦地提到了亨利二世的死,而亨利的媳妇儿凯瑟琳还专门为了这件事召见过这名作者,两个人谈了两个多小时,谈的什么,别人都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这个来自美第奇家族的王后从此对此人无比信任。


是的,此人就是享誉世界的,出生于1503年一个普通犹太家庭的法国大预言家,拉丁语的名字叫做诺查丹玛斯(拉丁语:Nostradamus)。


所谓诺查丹玛斯大预言一直到今天,那可还都是有无数粉丝的,据说,他甚至成功预见到2022年的全球通货膨胀。当然,这哥们的《预言》这本书和中国那本著名的《推背图》基本类似,那就是每个字你都认识,但组合在一起,意思却是千变万化,相当地难猜,事情发生之后,你回头看看他写的书,好像是那么回儿事儿,但是没发生之前,一般人还真就想不到,老诺查的破书居然是那个意思。


我们现在也不知道是不是诺查丹玛斯的对亨利二世死亡的预言,让凯瑟琳事先有了充分的准备,但老公亨利二世死后,她游刃有余地处理了所有事情,并牢牢地掌握了法国摄政大权,倒也是千真万确的,甚至百忙之中,她都没忘了那位能当自己妈的,丈夫最宠爱的情人黛安,一纸诏书,把黛安贬到了肖蒙城堡,让这个六十岁的老妇人在那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五年时光,按照史料记载,老太太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还挺happy的。


我想,很多听友可能也关心一件事,就是那个拿着长矛,在比武游戏中把亨利二世刺死的卫队长如何了。我们说这件事上,你就不得不佩服亨利二世的心胸,他在临死之前,强忍着疼痛,特意下诏,赦免了蒙哥马利的一切罪行,所以这小子最后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可是,死罪逃过,活罪难免,法国从上到下,对他是一致采取了鄙视的态度。这事也很合理,作为一名大保安,你的职责就是保护主人的安全,结果一家伙把自己的主人眼睛捅个窟窿,最后还死了,那无论如何有点儿说不过去。到了后来,蒙哥马利实在受不了了,心灰意懒地回到自己的家乡,皈依了新教,等于是和信天主教的法国决裂了,最后还因为造反,被抓回巴黎,送上了断头台。


言归正传,亨利二世遗孀凯瑟琳虽然掌握实权,但信奉萨利克法典的法国,是绝对不能让一个女人当王的,于是,亨利二世的大儿子弗朗索瓦二世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了新的国王,他的媳妇儿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苏格兰的女王玛丽。


我们说弗朗索瓦二世的这个开局还是很不错的,虽然国家财政不咋地,但和西班牙达成了和平,有一个苏格兰女王当老婆,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接下来的路都不会太难走,但有句话咋说的,人不能和命争,如果老天爷看一个人不顺眼,那啥开局都白扯,弗朗索瓦二世就是这个被老天爷嫌弃的家伙,仅仅上位一年,公元1560年,这个16岁的国王就一命呜呼,被回收了。


因为没儿子,法国的王位只能由他弟弟继承,于是,查理九世(Charles IX)又当上了法王,可是这小屁孩只有10岁,没办法,国家大事又完全回到了他老娘凯瑟琳手里。兜兜转转,还是要听老天爷的,这就是命。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凯瑟琳“黑太后”的形象慢慢树立起来了,所谓黑太后,就是说她比较心狠手辣,我们说这老太太有心计,有手腕是对的,至于是不是真的腹黑,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我们接着往下聊。

三、法兰西宗教战争


凯瑟琳掌权之初面临两大难事,第一个是财政上的问题,几十年的意大利战争,让政府早就破产了,没办法,连利息都还不起,只好赖账了事,这让法国王室的威望跌到了冰点。


但第二个问题却更令人头疼,那就是宗教问题。


本来呢,法国和德意志不一样,它很早就完成了集权,从卡佩王朝一路下来,到瓦卢瓦王朝,每一代君主都把权力抓在自己手里,而且天主教的势力在法国一向也是依附于王权,国王根本就不需要借助新教去打击天主教,离婚什么的,说离就离,教皇绝对不会卡着不盖章。


所以,法国也是当时欧洲各国最没有动力进行宗教改革的。它对新教的态度,完全取决于某一个时刻的利益需求,和西班牙撕的厉害的时候,它为了和新教结盟,就对新教宽容,可是当它和西班牙签和约的时候,作为和约上一项可以换取西班牙让步的条件,它又开始迫害新教徒。


那当时法国国内宗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这事吧,还要从一个叫做加尔文宗的新教派别说起。这个宗派的创始人加尔文是一个纯正的法国人,无论这伙计说什么,还是写什么,那全都用的是母语法文,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境内有大量的农民、工人、小商小贩,开始改信新教,也就是加尔文宗。


在历史上,这些人被称为胡格诺(法语:Huguenot)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现在已经不知道了,有人说是大联盟的意思,还有人说是为了纪念法国卡佩王朝的创始人雨果·卡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个是正确的。


名字无所谓,可是这些人干的事儿却很有所谓。


前面我们说过,基督新教诞生之后,并不是像现在文学作品描写的那样善良无害,像小猫咪一样,天天被天主教迫害,这样的形象是信奉新教的美国人牛掰之后,通过各种文学作品全球宣传的结果,实际上,极端的事儿,新教一点儿都没少干,这个加尔文自己在日内瓦(Geneva)的时候,除了煽动狂热的信徒把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变成了“信教的罗马”之外,还亲自判处了一个叫做塞尔韦特(Servet)的西班牙人死刑,残忍地把人家烧死在了火刑柱上。


你若是问原因,那只有一个,塞尔韦特不承认“三位一体”,当然,此人要是被天主教碰上,也是一样的结局,都是被绑上火刑柱,烧之而后快,因为那时候,“三位一体”是绝对真理。


我们这里必须提一句,这个塞尔韦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描述肺循环的欧洲人,所谓肺循环,就是血液如何在心脏和肺部之间流动进行氧气交换的过程,堪称是人类医学史上的大发现,可惜,被加尔文给烧死了,不然的话,可能有更多的医学发现。


既然法国新教的老大都这么极端,下面教徒们有时候和天主教冲突,顺便砸个教堂,杀几个死脑筋的修士,那就不足为奇了,而有着十字军东征传统的天主教徒在暴力这件事上,当然也是驾轻就熟,这就导致了双方往往是一言不合,就在法国大打出手,都属于传说中的东北银,能动手就不吵吵的。


在法国和西班牙最终结束了意大利战争,签订了合约,双方和平之后,麻烦就来了,为啥?因为新教的人从日内瓦出发,天主教的人从西班牙出发,都紧赶慢赶地朝着法兰西跑步前进,早一天到达,多忽悠一个人到俺们这一派,我死之后排队上天堂肯定能靠前一点。在王室态度不明朗的情况下,法国境内很快就充满了宗教矛盾,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的厮杀是愈演愈烈。


对于这种情况,凯瑟琳和她的首席大臣洛皮达尔一直都试图调和两派的矛盾,他们的策略是保持双方的均衡。


当时天主教最大的依靠,是苏格兰女王玛丽在法国的娘家,吉斯家族(法语:Maison de Guise),为了搞平衡,洛皮达尔就不停地提拔另一个家族,此家族的名字叫做波旁(House of Bourbon)。毫无疑问,所谓波旁家族,就是在法国波旁地区发家致富,捞到第一桶金的,其实,他们也是卡佩家族的一员,前面讲过,最早的波旁公爵,是路易九世的一个也叫路易的孙子。


不过凯瑟琳和总理大臣的调和显然不那么有效,唯一的作用就是把爆发的时间推后了两年,查理九世1560年登基,过了两年相对安静的日子,当时间来到1562年3月1日时,该来的,还是来了。就在这一天,吉斯公爵在瓦西镇发动了攻击,对胡格诺派,也就是新教徒进行了彻底的血洗,史称瓦西大屠杀,揭开了法兰西三十几年宗教战争(French Wars of Religion),或者说胡格诺战争(Huguenot Wars)的序幕。


实际上,这场战争又被称为八次战争(Eight Wars of Religion),因为和意大利战争一样,它不是一直在打,一共打了八次,每一次签订和约之后不长时间,就因为新的矛盾,不得不重新开战,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其中的重要事件,主要是和法国后来的走势有关的。


在宗教战争开始的十年之后,王太后凯瑟琳觉得这么打下去也不是一个事儿,就想着把两派融合在一起,至少,要和平相处,她想到的主意还是联姻,这也是欧洲贵族的传统技能,靠两个人一张床把仇恨消除。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想这事了,战争一开始,她就想让自己的小儿子亨利把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娶到手,因为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也是法国新教的最大助力,可惜,人家伊丽莎白说了,俺连姐夫都不嫁,要一辈子单身,岂能嫁给一个小弟弟?再说了,你让我一个英格兰女王,成为你的工具人,帮你们法国国内稳定局势,你咋想的?老娘我傻吗?


现在十年过去了,凯瑟琳看着自己19岁的,信仰天主教的小女儿,再看看新教的领袖,波旁家族的公爵,同样19岁的小伙子亨利·波旁,她就又琢磨了,如果把这两个人撮合在一起,那新旧两派双方可能也会满意,以后呢,也就不用再打仗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一次,两个人一张床不但没解决问题,反而带来了更大的麻烦,甚至婚礼本身,就是一场屠杀的狂欢,血腥的盛宴,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差哪儿了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精选用户评论
  • BoyChou

    我查了一下,确实很不简单。资料显示塞尔韦特对加尔文进行了大量的人身攻击,而加尔文是被迫对塞尔韦特定罪,而且反对进行残忍的火刑。不过也不知道这是真实的历史情况,还是被后来的清教徒们粉饰的历史

其他用户评论
  • 奶茶飘香1210

    恭喜枫落白衣,催更队伍有多了一人

    三丫家的丫 回复 @奶茶飘香1210: 催也没用 老师是业余时间写作

  • 疯神演戏

    来了,前排就坐

  • Emily_free

    我掰着手指头认真数了一下,应该是:新郎的姥姥(胡安娜),是丈母娘(凯瑟琳)的“亲姐姐”,而不是“亲妹妹”,哈

    三丫家的丫 回复 @Emily_free: 你有几根手指头呢

  • 花弄影4

    投票了

  • Lynda37

    哈哈 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