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去世后,安葬在共青城,送别者排了30里,每年30万人来悼念

胡耀邦去世后,安葬在共青城,送别者排了30里,每年30万人来悼念

00:00
12:13

一位伟人的名字与一座城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这座城市的幸运与荣光;一个人的名字镌刻在一座城市人民的心中,则是一个人的高洁与伟大。共青城,距江西省省会南昌市56公里,是京九铁路线上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胡耀邦为共青城的诞生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也因此与共青城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50年代初,年轻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党中央决定有计划地开垦荒地,解决4万万人的吃饭问题,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发出了“有志青年到艰苦地方去创业”的号召,鼓励有志青年赴边疆垦荒,建设中国共青团城。

1955年10月,一支由98名热血青年组成的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高举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红旗,唱着《垦荒队员之歌》,告别了繁华的大上海,来到江西省鄱阳湖畔的德安县九仙岭安营扎寨,开垦荒地,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批垦荒创业者。

但让垦荒队员没有想到的是,垦荒的生活与大城市的日子反差太大了:由于物资匮乏,他们只能点油灯、吃糙米,而且很难吃上新鲜的猪肉;当地一片荒凉,甚至有虎豹出没,他们只能砍树砍竹子,在忙活了几天后,才搭起了茅棚;明年的春耕即将到来,他们还没有一点准备……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无法想象的困难,对每一位垦荒队员都是严峻的考验。

就在垦荒队员们最需要帮助和关心的时候,胡耀邦来到了他们的身边。这年11月,胡耀邦在上海检查工作时,听说了这支垦荒队的事迹,当即决定去江西看望他们。11月29日,胡耀邦来到了垦荒队的驻地,这是他们创造新生活的第39天。

胡耀邦一下车,就热情地和垦荒队员们握手,并亲切地对大家说:“我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委托,来看望大家,你们辛苦了!”队员们听到这温暖的话语后,心中十分感动。

随后胡耀邦参观了队员们住的茅棚,看了饭堂、牛栏、猪圈,详细地询问了队员们的生活情况,当他得知98名队员中只有25名女青年时,不禁笑着说:“女的少了,女的少了,以后要再动员一些女的来这里。”大家听后都忍不住笑了。

胡耀邦又问大家:“茅棚住得惯吗?”

一位队员回答说:“住得惯,茅棚是我们亲手盖的,我们要永远住下去,茅棚万岁!”

胡耀邦哈哈大笑:“小伙子,茅棚只能三岁,可不能万岁,将来你们要把这里建设得像上海一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才行。”

这天晚上,胡耀邦决定留下来吃晚饭。本来县里随车运了一点肉、鱼和蔬菜,交给垦荒队食堂管理员,让加工一下,但胡耀邦坚决不让做,他要和大家吃一样的饭菜,炊事员不安地说:“您不让我做县里送来的肉,偏要跟我们一起喝稀饭,我真不好意思。”

胡耀邦却笑着说:“小鬼,你没有给我做那个饭,我表扬你,做那个饭我就要批评你了。”

晚上吃饭时,胡耀邦和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糙米稀饭,吃着盐炒黄豆,他一边吃一边说:“我今天同你们吃盐豆稀饭,以后再来吃你们的酒席。”

队员们激动地说:“等我们把这里建设好了,猪养肥了,瓜果飘香时一定请您来分享丰收的喜悦!”

离别之际,垦荒队的副队长陈家楼对胡耀邦说:“我们这个单位还没有名字,请您替我们起个名吧!”

胡耀邦略加思索后说:“就叫‘共青社’吧!”

大家听后拍手叫好,又请胡耀邦为他们题写社名。当时队里并没有毛笔,一位女队员便拿来一支筷子,劈开后夹上一坨药棉,缠成了一支“毛笔”,胡耀邦便用这支“毛笔”蘸满了墨,写下了“共青社”这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胡耀邦回到北京后,为垦荒队寄去了书籍、二胡、唢呐、三弦、篮球和一台闹钟,并附上一封信,他在信中说:

用稿费为你们买了几件乐器,供你们文娱活动使用;买了书,供你们学习;送一只闹钟,愿你们和时间赛跑。

此后的20多年里,共青人在胡耀邦的关心下,埋头苦干,在昔日的荒坡滩涂上建起了一座五业兴旺、欣欣向荣的共青垦殖场。到1978年,共青垦殖场有3000多亩良田、2000多名职工,还有羽绒厂、饮料酒厂、板鸭厂等多个工厂,尤其是羽绒厂生产的鸭鸭羽绒服,更是成为了驰名全国的品牌。

1978年9月26日,时任中组部部长的胡耀邦在北京听取了共青垦殖场的情况汇报后,欣喜不已,他又提笔为共青人写下了“共青垦殖场”这个新名字。

1984年12月12日,已是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第二次来到共青,他视察了工厂、果园、市容市貌后,十分高兴。垦殖场的党委书记向胡耀邦汇报说:“共青的下一步目标是:到2000年,要由现在的8000多人发展到3万人,总收入达6亿元,产值翻四番。”

胡耀邦听后兴奋不已,对陪同的江西省领导说:“这叫‘星星之火’,如果江西有这么100个点,就是600亿呀,那就不是翻一番了!”

29年前,胡耀邦视察共青时,共青人只能让他吃稀饭和盐豆,大家一直想还个愿,请他吃一顿共青的酒席。这天吃饭时,共青人摆出了满满一大桌佳肴,烤鸭、炖鸭、板鸭、鲜鱼、味蛋,各种蔬菜、多种水果,葡萄酒、啤酒、白酒……他们自豪地对胡耀邦说:“这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今天您可要多多品尝我们的劳动成果啊!”

平时不喝酒的胡耀邦此时也举起了酒杯,高兴地对大家说:“这是你们自己种的葡萄酿的酒啊,我愿用它为你们的事业干一杯!”

最后胡耀邦不仅和当年的17位老队员合影留念,而且再次为垦殖场题写了“共青城”的新名字。

1985年10月15日,共青人组织召开了垦荒30周年联欢会,胡耀邦得知这个喜讯后,又为他们写了一封充满激情的贺信:

亲爱的共青垦殖场同志们:

在你们为了祖国振兴而坚持整整30个春秋的时候,我高兴地向你们和你们的亲人们表示热烈、诚挚的祝贺!

……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有出息的当代中国青年,都应该从你们的奋斗历程中悟出一个不朽的真理:中国青年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双手去开辟;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要靠自己用双手去开辟……

1989年4月15日,胡耀邦不幸病逝,享年74岁。胡耀邦去世后,妻子李昭决定将他的骨灰安葬在共青城,李昭是这么考虑的:江西是胡耀邦少年时参加革命的地方,而且胡耀邦曾两次亲临共青城,三次为共青城题词,他对共青城的感情太深了,让他回到共青城,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归宿。

中央很快同意了李昭的请求,1990年12月5日,李昭捧着胡耀邦的骨灰盒,在子女们的陪伴下,登上了飞往江西的飞机,安葬仪式将在这天举行。这天一早,共青人便自发地前来送别,从陵园路到南湖大道,从新城路到邻县的杨桥,呼号的朔风中,人墙绵延了30里,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在迎候一个伟大灵魂的回归。

安葬仪式结束后,李昭把胡耀邦的遗像交给了老垦荒队员、共青垦殖场党委书记于维忠,并对他说:“耀邦同志现在就是共青城的一名成员了,你们怀念他,他也会永远记住你们的,我们也会记住你们的……”

于维忠恭敬地接过遗像,哽咽地说:“请放心,我们一定记住耀邦书记对我们的教导,把共青的事业办好……”

胡耀邦陵园位于共青城富华山上,四周苍松翠柏环抱,墓碑高4.43米,底边长10米,重73吨,墓碑下面是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面用金色的字体镌刻着党的中央委员会撰写的胡耀邦同志的生平简介。

曾担任陵园管理处主任的付义文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调到陵园工作的这两年,每年都有30万人来到胡耀邦总书记的墓前悼念。人们非常尊敬怀念胡耀邦总书记,特别是老百姓,对他有很深的感情。”

如今的共青城已经发展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鄱阳湖因共青城更加璀璨,共青城也因胡耀邦而更加辉煌!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海棠春园

    好听,主播讲的好,故事情节感人

  • 听友185793957

    喜欢历史,每天都听

  • 1366297lehi

  • 1366297lehi

  • 听友251136681

    3

  • 听友230507256

    他为什么被拿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