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玮:《那些退隐、告别和离席》,一切都会过去

张玮:《那些退隐、告别和离席》,一切都会过去

00:00
08:06

他无意熬鸡汤,但侃侃而谈时名句频出,令人回味,如“常联络,唯回忆珍贵,有回忆就行。”

他谦和幽默,轻松讲解大家原以为枯燥的历史,令现场笑声阵阵。

上周末,一身清爽运动装扮的“馒头大师”张玮,携新作《历史的温度7》做客湖北省外文书店,与读者一起聊历史,聊人生。

曾就职于《解放日报》,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担任过解放日报新媒体中心负责人的张玮,如今转身成为畅销书作家人气有多高?分享会开场前半小时已全场爆满;进行时,多位怀抱幼儿的奶爸听得痴迷,没抢到座位的读者们静静站满两个多小时,认真听完;分享会结束后,求签名的队伍绕了全场。

对于这位中年换赛道的作家,你是否也有关于作品、创作,或者人生的疑惑想请教,追问?近日,记者在外文书店专访了他。

“知止”很难,但结束何尝不是新的开始

记者:这一次分享的《历史的温度7:那些退隐、告别和离席》,也是《历史的温度》系列的收官之作。之前您说写第5部的时候就萌发过完结的想法,终于到了这一天,是怎样的心境?

张玮:从第一本《历史的温度》问世算起的话,这个系列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了。最早听到有读者对我说“馒头大师,我是看着你的书长大的”,总觉得对方是在和我开玩笑,但掐指一算,或许人家是认真的。

对于完结,我肯定是依依不舍的。现在“馒头说”的公众号上还有很多没有被录入成书的文章,“历史的温度”这个系列再出三四本肯定没问题,但就这样每年一本书顺着出下去很容易让我在舒适圈里变得懒惰,失去动力,不太愿意去写新的东西了。

“知止”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索性就在这个时候,把它停掉吧。

我曾经在一次签售会上说过,有六个字,可以时刻拿来提醒自己:“一切都会过去。”

当你失意时,你可以用这六个字提醒自己,而当你得意时,亦然。读历史越多,可能对这句话感触越深,这也是读历史的收获。

正如这本书收录的35个故事,固然结局都是告别或终结,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来看,幕落幕起,每一场结束又何尝不是在孕育一场新的开始?

中年换赛道,其实可以再想想

记者:人的一生会有无数次站上十字路口,面临选择,您也做过选择,比如辞职。

张玮:有一句话叫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从记者到作家,从完全脱离传统媒体成为一个新媒体人,一步一步走过来其实都不是我预先设想的,但是背后又有一条线牵着:我的确从小到大对阅读、写作很感兴趣。包括我喜欢体育,这意味着我对新鲜事物抱有好奇心,所以也会转型做新媒体。

我开微信公众号时,并没有想过会有那么多人来看,到后来真的就成为一个所谓的作家了。这样看来,我是幸运的,因为我知道很多人也有我这样的想法,甚至很多人的能力超过了我。

至于放弃父辈眼中的“金饭碗”,我想到曾经有一位读者问我,“我们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只会留下一点点痕迹而已,那么我们来到这个星球上,走一辈子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与这个星球上其他人彼此发生通联和交互,互相留下美好的回忆和纪念,这本身就是我们这一生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珍贵闪光点。就像不是每个人都有传奇,但和家人在一起的故事,再平淡也是精彩。

我离职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发现忙碌的工作让我“看不到我的女儿”,陪伴她的时光是不可逆的。

记者:但对于中年换赛道,太多人会纠结、彷徨,因为他们可能觉得没办法承担失败的风险。

张玮:我觉得是对的,因为毕竟年轻是资本,当人到中年做出一些看上去比较疯狂、冲动的决定时,应该要考虑很多,这也是成熟的表现。

如果家人支持,有至少可以维持三年的经济保障,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有理性的判断以及认定的方向,可以试试,否则我还是希望大家多想想。

即使在短视频时代,文字也永不过时

记者:我看到最近有网友给您留言:“希望以后,我也能成为和您一样优秀的作家。”请您给向往、热爱写作的人一些建议。

张玮:我们处身于一个最好的时代。不像过去,如果你觉得文章写得好想要被看到,只能投给报社、杂志社、出版社,而现在每个人都有话筒,注册微信公众号、小红书就可以去发布文章,甚至你觉得写得好,在大众点评去写一些好的评论也能让更多人关注到你。

所以,你不需要花太多的成本去冒险,只要觉得自己有才华,都可以先通过给别人看文字的过程来检验、提高自己。

记者:想要成为作家,有表达的意愿也是不可少的吗?

张玮:好的作家,他会有一种想要表达的欲望,甚至这种欲望是按捺不住的,它需要通过文字流淌出来。

文字永远不会过时,哪怕在短视频时代,这些好的短视频,都需要好的脚本,好的内容和文字去立起来。

我觉得包括“写字”,做一件事想要成功,有两个最基本的关键:一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二是要有回报。这个回报未必要是物质利益上的,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毕业于复旦文科基地班,这个班初衷是为了培养一批学术型人才留校进行人文社科教育的,但很惭愧,我最终走向了社会。

那么多年来,说起这件事我还是有点惭愧的。但通过读者来信、反馈,我看到因为这一套《历史的温度》系列,自己荣幸地影响到了一些年轻人,让他们爱上了历史,爱上了人文社科,甚至选择去走这条道路,去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给所有家长的建议,可以让孩子多读一些新闻

记者:除了历史方面的文章,您还推出“大语文伴读”“给孩子的论语课”等,阅读一直是很多家长非常关心的问题,可以给一些推荐吗?

张玮:我曾说,每个孩子的兴趣、习惯及能力不同,喜欢读的书也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我却愿意给所有家长一个同样的建议:如果有机会,可以让孩子多读一些新闻。

我从初中开始,每天晚饭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躺在沙发上,拿起当天的报纸从头版看到最后一版。时政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包括副刊里的每一篇文章,甚至连中缝广告也不放过。

当时只是觉得纯粹地喜欢,其实并不知道给自己带来的好处:首先,我能了解这个城市、这个国家、这个世界都在发生些什么,能时刻跟上时代的节奏。其次,当我对我身处的这个社会和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就会更加成熟,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第三,一篇好的新闻,从文章的结构,到论述的逻辑,到修辞的运用,都是一篇范文。我写议论文从小到大都没怕过,各种最新的时事举例更是信手拈来,现在想来,和每天坚持读新闻是大有关系的。

说到这里,想到一件真事儿:我在报社做记者的时候,大楼下有一位专门收废纸的老兄,初中文化,定点收我们这幢楼的各种报纸。他在我们这幢楼里很出名——在上海的楼市飙升之际,他已经买好两套房了。他对我们说过他的唯一秘诀:“没事我就看回收来的报纸,了解上面报道的楼市行情,股市分析,这两套房,全是我看报看来的。”

不论时代发展、技术革新,了解新闻永远是刚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