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视角下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社会变迁史
精华笔记
中国用短短的40余年时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谓是经历了沧桑巨变。在这场大时代的变迁中,普通的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们的人生命运和国家的变革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寻路中国》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视角。本书作者叫做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他毕业于牛津大学,父亲是一名社会学家。1996年,何伟来到中国,期间,他把在中国的观察和感受记录了下来,写下了中国纪实三部曲,《寻路中国》这本书是最后一部。
本书的故事从2001年讲起。那一年,中国加入了WTO,更大范围的变革由此展开,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何伟看到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着激烈碰撞,并导致了系列巨变。
《寻路中国》这本书,就细致描绘了巨变中,乡村变身城市,中国人由农而工而商的独特过程。怎么来刻画这个过程呢?何伟精心挑选了两个家庭、一座城市。
第一个家庭的故事发生在北京郊区的三岔村。
这里因为汽车的普吉和交通的改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旅游,刺激了当地商业活动的发展。
书中特写了一个叫魏子淇的普通农民,在21世纪初走上了经商的道路,成为一个一名商人。在他身上,作者察觉到他的诸多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发现剧烈变革对农村产生的两个重要影响。
第二个家庭的故事发生在浙江丽水。
书中特写了农民工家庭陶氏一家从安徽前往浙江打工的故事。陶氏一家不过是中国万千农民工的一个缩影。他们走出农村,涌向城镇,成为城镇的建设者。
在何伟的笔下,陶氏一家工作的浙江丽水成了观察中国城镇发展的一个样本:地方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金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招商吸引老板来此投资建厂,聚集更多的人流,最终实现城镇化。
在何伟看来,中国发生巨变的推动者正是这些普通的农民工和边学边干的企业家。
本书的另一条线索和前面讲的变革主题有些区别,它记录的是21世纪初期中国的西北。那里既不同于北京的农村,也不同于沿海城市;由于建设还未起步,这里成了一个缓慢变化的地区,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中国。
何伟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观察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变革的脉络: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从农村到城市,各地的道路越修越好,每年2亿多人沿着这些道路,前往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打工赚钱。原有的户籍制度开始瓦解,城乡二元结构随之松动,一座座新型城镇在各地兴起,但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可持续,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个人权益的漠视等等,仍然制约着中国下一步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还有本书的“非虚构”写作手法。
“非虚构写作”通俗来讲,就是“用小说的技法来写真实的新闻故事”。所谓真实就是不编造,每句话要有出处,小说技法是指借鉴小说写作的手法,比如设置戏剧性的场景、充分记录对话、注重细节等等。
书 名:寻路中国:从乡村道工厂的自驾之旅
作 者:彼得·海斯勒
主 讲 人:子规
主讲人简介:资深记者,自由撰稿人
主 播:路琨
策 划 编 辑:李峻
寻路中国!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