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视角下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社会变迁史
精华笔记
中国用短短的40余年时间,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可谓是经历了沧桑巨变。在这场大时代的变迁中,普通的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他们的人生命运和国家的变革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寻路中国》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视角。本书作者叫做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他毕业于牛津大学,父亲是一名社会学家。1996年,何伟来到中国,期间,他把在中国的观察和感受记录了下来,写下了中国纪实三部曲,《寻路中国》这本书是最后一部。
本书的故事从2001年讲起。那一年,中国加入了WTO,更大范围的变革由此展开,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加强。在这种背景下,何伟看到了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着激烈碰撞,并导致了系列巨变。
《寻路中国》这本书,就细致描绘了巨变中,乡村变身城市,中国人由农而工而商的独特过程。怎么来刻画这个过程呢?何伟精心挑选了两个家庭、一座城市。
第一个家庭的故事发生在北京郊区的三岔村。
这里因为汽车的普吉和交通的改善,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旅游,刺激了当地商业活动的发展。
书中特写了一个叫魏子淇的普通农民,在21世纪初走上了经商的道路,成为一个一名商人。在他身上,作者察觉到他的诸多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可以发现剧烈变革对农村产生的两个重要影响。
第二个家庭的故事发生在浙江丽水。
书中特写了农民工家庭陶氏一家从安徽前往浙江打工的故事。陶氏一家不过是中国万千农民工的一个缩影。他们走出农村,涌向城镇,成为城镇的建设者。
在何伟的笔下,陶氏一家工作的浙江丽水成了观察中国城镇发展的一个样本:地方政府首先投入大量资金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然后招商吸引老板来此投资建厂,聚集更多的人流,最终实现城镇化。
在何伟看来,中国发生巨变的推动者正是这些普通的农民工和边学边干的企业家。
本书的另一条线索和前面讲的变革主题有些区别,它记录的是21世纪初期中国的西北。那里既不同于北京的农村,也不同于沿海城市;由于建设还未起步,这里成了一个缓慢变化的地区,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的中国。
何伟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观察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变革的脉络:以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从农村到城市,各地的道路越修越好,每年2亿多人沿着这些道路,前往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打工赚钱。原有的户籍制度开始瓦解,城乡二元结构随之松动,一座座新型城镇在各地兴起,但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可持续,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个人权益的漠视等等,仍然制约着中国下一步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还有本书的“非虚构”写作手法。
“非虚构写作”通俗来讲,就是“用小说的技法来写真实的新闻故事”。所谓真实就是不编造,每句话要有出处,小说技法是指借鉴小说写作的手法,比如设置戏剧性的场景、充分记录对话、注重细节等等。
书 名:寻路中国:从乡村道工厂的自驾之旅
作 者:彼得·海斯勒
主 讲 人:子规
主讲人简介:资深记者,自由撰稿人
主 播:路琨
策 划 编 辑:李峻
最后的结论有失偏颇。如果没有政府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哪里会有农家乐?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乡村经济发展会是什么样子?美国人倾向于强调个人成果而否定国家贡献,这跟他们自己国家的现状有关,但是不符合中国国情。作为发展中国家,作者提到的问题肯定存在,但是不可能在他提出问题的节点得到解决,因为社会没有足够的软件硬件基础去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在美国也是存在的。如何破解?中国仍在探索
冷静的彩虹 回复 @舒心的舒欣: 引用李云龙一句话,没有武器让我去搞枪没问题,但是你别念紧箍咒,又让我搞枪又让我当乖孩子,那叫不讲理
他写的其他几本中国的书也不错
依木圣 回复 @Bleu_w: 他写了几本关于中国的书,都很有名。 《甲骨文》《江城》《寻路中国》三部曲,至于《奇石》,我没怎么看,看过前三本,写得是真的好。
女工那段精彩,懂得先后顺利,利益链,扩大规模,获得谈判资本,黑心威胁,顺利上位
从西方视角看,21世纪初的中国市场极不完善。推销不靠性价比,靠门路和回扣;职工权益全靠自己的小聪明维护;公权力职责不明,因此商人不仅要经商,还得体现先进性才行;基建偏重收益短平快的房地产,而不是长期性的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站在那个时间点展望未来,西方主流认为中国永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机制,30年来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就是例证。这种偏见不只针对中国,而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甚至所有非西方国家。其背后是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其实优秀意识形态和高效资源配置、快速经济发展之间,究竟孰为因果,还没有定论,需要拉长观察时间,看看究竟是人富起来之后社会才变得更公平公正,还是反之。个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似乎更现实。
四川涪陵?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2 回复 @四爷的: 没毛病。1996年的时候重庆还不是直辖市!
这篇文章我只能笑笑,完全牛头不对马嘴。
比中国人还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发展裂变!
民国时期夏衍的《包身工》难道不是真人版叙述?
中国经济大部分来自于基础建设和廉价劳动力,先成为老板的那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农民进城务工,推动经济,非虚构写作,真实故事,叙事写法,引读者共鸣
感觉主播在挑着不太难看的当时人民生活情况读的,其实没什么必要,实话往往确实不太好听,但是说的是本质问题,以后在发展方向上可以用于借鉴!
君莫笑_269 回复 @笑而不语_vi: 是作者的,跟主播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