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乡村建设中的青春力量

34乡村建设中的青春力量

00:00
10:03

       今天要讲的这个乡村振兴故事叫——乡村建设中的青春力量,文章作者林丽明、黄鑫。

       古朴典雅的功德牌坊、慈祥可亲的月老画像、欢乐喜庆的“两岸牵手巴士”……走进福建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城内村,新修建的两岸文化广场整洁宽敞,各种闽台文创元素充盈其间,这个千年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年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偏远的小渔村。想不到两年多的时间,这里已经脱胎重生,成为两岸青年逐梦的舞台。”台湾青年郑孟桓说。

       城内村的改变,离不开海峡两岸乡村建设中追梦青年。他们将汗水与活力注入这片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土地,用文旅文创点亮乡村空间,用陪伴交流活跃乡村氛围,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2021年8月4日,63名两岸青年携手开启一段乡村振兴之旅。在 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城门开展为期10天的集美区第二届“手创青村”两岸青年乡创研学工作营,两岸青年围绕后溪镇城内村城隍庙周边5个标的物进行设计创作,学员们提炼出霞城城隍庙这一“城内气质”浓郁的元素,打造特色城隍文化,吸引更多两岸的信众、游客,增加两岸民众的认同感。

       用文化唤醒乡土,以创意激活乡村。近年来,先后有300多名台湾青年来到城内村,在台湾青年的带动下,城内村村民着手修整房前屋后,或租赁或合资改造成民宿,增加了收入,也聚集了人气。

       以文旅文创维度助力乡村振兴,除了用文创的力量改变乡村的环境面貌,也要讲好乡村故事,让乡村“被看见”“被关注”。2017 年,台湾青年赖淑珍来到城内,开启她的乡村之行。村口的霞城城隍庙,是台北城隍庙的祖庙,相同的文化与传承,让这里成为她寄托乡情的场所,也让她萌发了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念头。在她的推动和组织下,许多两岸青年加入她的团队“青青之约”。

       “青青之约,顾名思义就是两岸青年一同携手,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将城内村的故事拍出来、存下来、传出去。“我们拍了 MV、纪录片,也邀请阿嬷教我们一起做草仔粿这一闽南特色食物。”赖淑珍介绍道,她还创作了《城内之歌》:“少年行万里,心中是故乡,青年梦、振家乡、青年眼中尽星光。”欢快的歌声,唱出台湾青年对大陆乡村振兴事业的美好愿景。他们筑梦田野,用心耕耘,将青春与热情融成画笔,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下,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

       2020年,集美区开展首届“手创青村”乡创研学工作营,与台湾颇具历史渊源的城内村成为两岸青年研学活动的主阵地。作为工作营成员之一,郑孟恒也来到城内村,他说,“这里不仅有连接两岸民众心灵归属的台北霞海城隍庙祖庙、施琅驻军修城留下的遗迹,还有非遗传承项目五祖拳、宋江阵等,这些闽南文化可以作为研学课程进行开发。”借助城内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郑孟恒开始尝试进行研学教育。2021年,首期以“小小城市代言人”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开课,100多名两岸青年一起,共同体验闽南文化。此后,郑孟恒陆续围绕传统“六艺”及德智体美劳“五育”等内容开展50多期线下研学活动,服务近1000人。

       在城内村研学现场变成了孩子们的“快乐营地”。与许多村庄一样,城内村同样面临着青年人口外出务工打拼,孩童缺乏陪伴的现象。在郑孟恒看来,研学实践给孩子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了欢乐的色彩。

       “能被孩子们牵挂和认可,这种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郑孟恒兴奋地给我看了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幅名叫毛毛的小朋友的涂鸦画作,郑孟恒动情地说,“当从毛毛妈妈的口中得知,毛毛不仅记得我,还将我和家人一起画在画上时,我真的很感动。”

       在这里,有不少像郑孟恒一样的两岸青年,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扎根乡村,参与到儿童教育的事业中,以“陪伴式成长”的方式,让乡村更有活力与朝气,为乡村振兴的未来加码。

       2022年3月8日,以“女性之于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纪实摄影展在城内村举办。历时4个多月,摄影师何梦楠将城内阿嬷们的生活起居定格在了200多幅摄影作品里。

       在趋向空心化的乡村中,缺少关怀与陪伴的除了“一小”,还有“一老”。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执行长左星星说,“我们希望这样的活动既能打开村里阿嬷们的心扉,也让更多人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这些女性的故事,看见她们对于乡村的奉献,共同点亮美好生活!”。

       去年初,厦门市集美区社工服务中心成立海芋志愿队,海芋志愿队由台胞、台青、台属组成。海芋的花语是“传递幸福”,“我们希望将台湾社区的治理经验融入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更多的当地居民带来幸福。”海芋志愿队成员何惠菁表示。

       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海芋志愿队走进城内村,现场教城内村的阿嬷们制作“冬奥绒花。”在制作完绒花后,海芋志愿队还为阿嬷们献上海芋花,带着她们重温经典舞蹈,现场气氛欢快热烈。活动结束后阿嬷们还与志愿队约定,下次由她们当老师,教“海芋”们做红龟粿。到了4月28日,下午1点,海芋志愿队成员们准时赴约,在阿嬷们的传授下,很快,一个个香气四溢的红龟粿新鲜出炉,大家品糕点、话家常,其乐融融。

       “她们来了之后,村子变得热闹起来了。”谈起与海芋志愿队相处的点点滴滴,陈瑞珍老人的脸上浮现出笑意。村里的老人不再孤单,在厦台胞们也一样感受到家的温暖。未来,海芋志愿队还将开展常态化社区服务,深度参与到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为两岸融合和乡村振兴事业发光发热。

       2021年3月,国台办、农业农村部等11个国家部委出台《关于支持台湾同胞台资企业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农林22条措施”),提出了“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海峡两岸乡村振兴合作基地,深化两岸农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先行先试探索两岸乡村振兴合作模式提供了方向。

       “接下来,我们将两岸青年一起打造、共商共建这种模式常态化,争取在更多集美的乡村落地开花。”集美区乡村振兴办负责人如是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