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天下 利在千秋

胸怀天下 利在千秋

00:00
09:51



上一次跟大家分享到夫子的教学智慧。今天跟大家谈谈夫子为师风范的第二点:“仁”。“仁”是仁德、仁心、仁术。有仁心的人,做的是利益天下苍生的事业,不只利益当世人,还利益千秋万代。


历代读书人赞叹夫子,“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比夫子还早成圣贤的古人,如果没有夫子,我们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因为夫子那个时代礼崩乐坏,很多古籍丧失,文化断流。


夫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阐明易道。所以夫子以前的两千五百年,文化靠老人家传下来。


“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法”是效法,后世的人都效法夫子求学、为人师表的态度,成了圣贤。所以夫子开启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为什么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影响了我们几千年?因为他们做到了,所以人们对他们没有丝毫的怀疑。因此,仁德能利益千秋万代的基础在于以身作则。


曾子说,我曾经听到谈论夫子行仪的三段话,我自己还没能做到。第一,“夫子见人一善,而忘其百非”,夫子见到一个人的优点,就肯定他这个优点,没有把他的缺点或者以前做错的事变成成见放在心上。这是存心厚道,给人信心。


“是夫子之易事也”,这个“易事”指很容易相处,很容易侍奉,给人家如沐春风的感觉。假如我们处处对人有看法、成见,无形当中就给对方压力了。


第二,“见人之善若己有之”,看到别人的优点、贡献,就像自己有一样高兴,没有丝毫嫉妒心,还会赞叹宣扬,“道人善,即是善。”“是夫子之不争也”,不会跟人争高下,不傲慢。团体当中冲突为什么这么多?就是见不得人好,互相毁谤,没有学会欣赏别人。


第三,“闻善必躬亲行之,然后道之”。听闻到好的教诲,看到人家的善行,必定亲自落实,再以过来人的身份去指导学生。为了早一点利益学生,自己勇猛精进,这是“能劳”。不辞劳苦地用功提升自己,是仁爱、利益人的动力。我们效法夫子,一定要从我做起。


仁德的第二个表现是耐心。夫子展现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礼记·学记》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法,叫“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叫“和易以思”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不是硬牵着他的鼻子往前走,而是让他感觉引人入胜,自自然然被吸引。


“道而弗牵则和”,他接受得非常欢喜、和谐。“强而弗抑则易”,“强”是鼓励,“抑”是否定、压制。应该不断地鼓舞他的信心、善心,他受到鼓舞,越学越积极,不会痛苦,不会勉强。


“开而弗达则思”,“开”是启发,不是填鸭式的一下子把所有的道理全部讲完,这样就把他的悟门堵住了。而是用启发式的教学法,有些话点到为止,让他很自然地去思考、去领悟。所以,真正教育好一个学生需要很大的耐心,这都是善巧方便。


仁德的第三个表现是有教无类。只要是自己肯学的,夫子都尽心尽力教。在《论语》中讲道:“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就是拜师的礼物。东西不贵重,代表夫子重视的是拜师的恭敬心,是那个礼。


此礼不可废,因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没有敬师的态度,师生的缘就不具足。


《论语·述而第七》举了一个例子。在互乡这个地方,有一个孩子来求学,弟子就问夫子说:“那个地方的人根性非常恶劣,夫子,您教他很可能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夫子回答:“他今天来找我,就代表他想要提升,他很爱惜自己,我当然要帮助他提升,怎么能拒绝他呢?我确定的是他现在想学、用心来学,至于他以后会怎么样,不是我能够控制的,我只要珍惜当前的因缘就对了。”夫子非常惜缘。


仁德的第四个表现是胸怀天下苍生。有一次夫子让子路、颜回各自说说他们的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我的车马、皮衣,只要朋友需要,我都可以借给他用,即使用脏了、用坏了,我都不会觉得可惜。接着颜回讲,“愿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邀功,甚至可以把功劳让给他人。


接着子路问夫子的志向是什么,夫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老人、父母安心,生活安适,很多问题可以慢慢解决;人与人之间讲信义,很多冲突都可以化解;好好培养下一代,民族、国家才有前途。


夫子的教学智慧对我们太关键了。甚至于夫子的一声叹息,都是为了唤醒迷惑的人。比如夫子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已矣乎”是感叹、叹息。“内自讼”的“讼”是能够自我反省、改过。夫子说,见其过是知过,内自讼是悔过。


我们要做一个真正改过的人,“过则勿惮改”。人真的改过,智慧灵性提升了,欲望自然下降。只要真下决心,慢慢下功夫,都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因为习气“不觉本无”,本来没有的,一定可以去掉;“本觉本有”,明德本善是我们本有的,一定可以恢复。

——整理自蔡老师《做孩子一生的贵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