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财富观-16-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 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佛教的财富观-16-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 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00:00
05:29

精神财富甚于物质财富

物质财富 是外在的,虽然我们拥有房产、存折,拥有汽车、家电,但所谓的拥有,只是一份使用权 或 保管权 而已。

佛教说,财富是水灾、火灾、盗匪、恶王、不肖子 五家共有,或是天灾,或是人祸,都会将它们化为乌有。所以这些身外物是 虚幻不实的,随时可能 更换主人,而内在的精神财富才是真正可以依赖的 无价之宝。

我们可能 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 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信仰。

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 而选择了放弃,选择了 自甘堕落。

我们叹息 世风日下,叹息人心不古,事实上,这正是由于人们精神世界的贫乏所致。在今天,旧的价值观被推翻了,新的价值观却 没有 如期而至。在丢弃“越穷越光荣”的口号之后,压抑已久的物欲 几乎在一夜间 被无休止地激发出来。

随着社会商业化的进程,人们的贪欲 空前膨胀起来:对奢侈品的需要,对财富积累的需要,对权力和虚荣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如此迫切,使我们来不及 按部就班地 去实现。

俗话说“财迷心窍”,当我们眼中 只剩下金钱的时候,不仅职业道德不见了,甚至 伦理道德 也 不见了。

在金钱挂帅的旗帜下,很多人似乎已经忘却精神需求。正是这种忘却,使我们的内心处于严重失衡状态。

为什么现代人对物质的需求如此迫切?   对财富的积累 如此贪婪?

就是因为 在内心世界中,没有 明确的目标在指引,没有崇高的理想在驱动,没有坚定的信仰在支撑,甚至 没有道德的力量在约束。

为了追求物质财富,我们不仅忽略了精神财富,甚至以丧失精神财富为代价。当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一片废墟之时,物质能否填补其间的空白?能否成为人生的 无悔追求?

失去物质财富,只会使生活受到暂时影响;一旦失去精神财富,不仅会影响到我们一生,更会殃及后代。不难想象,一个精神空虚的父母会给子女什么样的教育?

一个见利忘义的长者 会给后代 什么样的影响?

所以,精神文明建设 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为我们的所作所为 将直接影响自己的未来,影响子孙后代,影响人类的发展前景。

所以 我们要培养慈悲和爱心,培养信仰与智慧。对人生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财富,是永远 可以从中 受益的源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