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涛《宋史》12阎罗包老:当之无愧的包青天

江小涛《宋史》12阎罗包老:当之无愧的包青天

00:00
08:08

各位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江小涛,欢迎您收听崇贤馆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的《二十四史》大师课。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无人可比,说他是第一清官,一点也不为过。包拯一身兼具中国人珍视的许多美德,如至孝、忠恕、刚正、廉洁、勤俭等等。古人常以公、忠、廉、能评价官吏,包拯堪称四者兼备。

他的谥号是“孝肃”,很能体现他的品格和风范。他28岁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建昌县知县,就是今天的江西永修。因为父母年迈,他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改任那个和州监税。但是父母还是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干脆就把官职给辞了,回家赡养父母。后来父母相继去世,他在双亲墓旁筑庐守孝。守丧期满,仍恋恋不忍离去。在同乡父老的劝勉下,他才赴京听选,被任命为天长知县。这个时候距他考中进士已经十年。

再说说他的清正廉洁。包拯主张:“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并且以身作则,躬行实践。他曾经当过端州知州。端州出产名贵的砚台,就是端砚,那个时候就已经是朝廷贡品了。此前的知府往往打着进贡的旗号大肆敛取,用以自肥或者贿赂权贵,数量超过贡品数额的几十倍。包拯上任后只要求满足朝廷贡数,自己任内一方未取。

皇祐二年,包拯担任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后来又授龙图阁直学士,这是他被称为“包待制”、“包龙图”的由来。他效仿唐朝魏徵,切实履行好首席谏官的职责。当时宋仁宗政事懈怠,宠幸张氏,破格重用张氏的伯父张尧佐担任淮康军节度使、宣徽南院使,被包拯驳回。

他多次上奏论斥权幸大臣,要求罢除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典,以正朝廷纲纪。他要求朝廷重新振举门下省的封驳职权,加强对朝廷政务的监察。对荫补入仕的官员必须进行考试,以去除冗滥。他还要求对贪官污吏实行重法,严厉绳处,禁止其再度入官。

他曾经连续七次上章,弹劾酷吏王逵。王逵曾经担任过几任转运使,其实是一个很有吏才的人,但是为政苛虐,又仗着宰相陈执中、贾昌朝和宋仁宗本人的信任,恣意妄为,盘剥百姓,以至于激起民变。包拯不屈不挠、屡挫屡奋,甚至指责宋仁宗说:“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于一王逵则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刚直,朝廷为之震动,最终罢免了王逵。

嘉祐元年,包拯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素称难治。包拯立朝刚毅,执法严峻,使得贵戚官宦为之敛手。从前官府衙门八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包拯到任后切实整顿吏治,改革诉讼,大开官衙正门,使告状者可以直接见官纳状,自陈冤屈,使衙吏再也不敢上下其手、勒索欺瞒。人们把包拯笑比作黄河清,京师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谚语,意思是说:包拯笑了,说明吏治好了。不要怕没钱送礼去打通关节,有阎罗包老为你们做主。

他不但在官场上寒芒正色,对自己的亲属子女也严格要求,“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还立下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罪者,不得放还本家,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虽然清刚劲直,但为政并不苛刻。史书说他“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他赞成庆历新政,但反对当时诸路转运使都加按察使,以细枝末节奏劾官吏,“务苛察相高尚”的做法,要求罢去转运使兼加的按察使名号。

他多次出任主司财政的官职,既能捍卫公家利益,更关注民生福祉。原先秦陇斜谷务所需的造船木材都是向百姓科率,负担很重。包拯到了陕西转运使任上,奏请朝廷一概免除。在河北转运使任上,他把漳河流域原先用来牧马的一万五千顷肥沃土地全部分给百姓耕种。他考察解州盐法,请求废除官府垄断经营,允许民间流通贩运。晚年出任三司使,改革从前诸库上供之物都向外地科派以至困苦百姓的做法,改为置场和市,按市价向民间购买。

包拯为官清正,政绩卓越,在当时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说:富弼是真宰相,欧阳修是真学士,包拯是真中丞,胡瑗是真先生。号称“嘉祐四真”。他去世以后,“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从宋元开始,特别是元朝以后,包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戏曲舞台上和话本小说中最受欢迎的角色。正史中关于包公断案的记载并不多,仅有早年任天长知县时巧断牛舌案这一则。后来包拯竟被演绎成“日断阳间夜断阴”的半人半神的角色,脸谱上的白色新月就是他出入阴阳两界的通行证。清人石玉昆的武侠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的包公不畏强暴、刚正嫉恶、处事明断,集民间包公形象之大成,流传最广,寄托了中国老百姓对清明政治的永恒渴望。

好的,本期节目就说到这里,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二十四史》大师课,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徐水河

    听感真是不是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