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米兰·昆德拉去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

评论丨米兰·昆德拉去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痛

00:00
04:44

小说是他的工具,用于探寻人的本性、人的境况、人的行动、人的命运,还有由此而来的反思

据法国媒体报道,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作品享誉世界的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位于米兰·昆德拉故乡捷克布尔诺的米兰·昆德拉图书馆发言人安娜·姆拉佐娃对法新社证实了这一消息。

↑米兰·昆德拉

1929年,米兰·昆德拉出生。他出身艺术世家,父亲是钢琴家和音乐教授,孩提时代的他常流连于父亲的书房,跟着父亲学习钢琴,步入音乐世界,并且随意浏览父亲的藏书,在大量文学名著中汲取养分。

年轻时的昆德拉,梦想并非是写作,而是雕塑和绘画,他同时还沉迷于音乐与电影。1948年,他考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之后又进入布拉格电影学院攻读电影专业。也正是在此期间,他开启了写诗的热情。

在捷克文坛,人们常常将昆德拉视为卡夫卡的传人。他的首部诗集《人:一座广阔的花园》就以超现实主义色彩和批判精神证实了这一点,也与当时捷克文坛的诗歌迥异。

1956年,昆德拉在布拉格电影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开始写作《小说的艺术》。该书于1960年出版,后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奖。《玩笑》则使他声名鹊起,成为欧洲瞩目的作家。1975年,在法国议会主席埃德加·伏奥雷的亲自请求下,捷克政府特准米兰·昆德拉和他的妻子前往法国。1981年,昆德拉夫妇加入法国国籍。1984年,昆德拉发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一经典之作。1988年,美国导演菲利浦·考夫曼将之改编为电影《布拉格之恋》。2011年,米兰·昆德拉入选七星文库,成唯一在世入选作家。

作为杰作无数的作家,昆德拉有着极其低调的一面。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获得成功后,他一度成为媒体宠儿,但他很快发现自己说得太多,于是开始沉默于文字中。他活得通透,不仅仅在小说里触及轻重,也洞悉了人生的轻重。人总会面临轻重选择的对立与两难,昆德拉从未给出答案,却唤起了人们的思考。

在昆德拉眼中,小说是神秘之地,是哲学、社会学乃至任何学科都照不进的领域。他更愿意将自己的思想在小说中隐形,等待读者的发掘。他认为小说的精神是最深刻与复杂的,好的小说会告诉读者:“事情比你想的要复杂。”

昆德拉就是这样,一次次从幻灭、怀疑,到提出问题,并去寻找答案。小说是他的工具,用于探寻人的本性、人的境况、人的行动、人的命运,还有由此而来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昆德拉是文学的真正捍卫者。他早已洞悉一点:人们正在用图像代替思考,将媚俗竖立为普遍的美学与行为标准。早在1986年,数字革命出现之前,昆德拉就已经告诉世人:“凡是称颂大众传媒的喧嚣、广告的愚蠢微笑、对大自然的遗忘、被提升至美德的泄密行为的人,应该一律称之为‘现代的与敌人合作者’。”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昆德拉守旧。他对年轻人始终报以理解之同情,尽管时常会在作品中嘲讽几句。他曾写道:“如果年轻人装腔作势,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他们还没有定型,生活却将他们置于一个已经定型的世界中,在那里,他们被要求像成人一样行事。他们迫不及待地把那些流行的、合适的及自己喜欢的举止和模式化为己有,然后他们就开始做戏。”

对于当今世界的年轻人而言,昆德拉的这番话引起不少人的共鸣。这位看似不问世事的老人,早已看到了后辈们可能面临的困境。思想的智慧,是年龄无法阻挡的。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