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孔子到底有多高?
再说“寸”。《汉·律历志》说:度量衡皆起于黄钟之律。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所以十个黍米的长度就是“寸”的长度。许慎说从掌根摸到动脉的地方有十分长,叫寸口,所以《说文·卷三下·寸部》:寸,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战国时的寸字形状就是在“又”(指手)字下部添一短横,作为指事,表明“寸”意。
我们今天要解决先前留下的一个话题。前面讲到花木兰时,提到《周礼·乡大夫》中记载:古代的征兵制度规定,国(都城)之男子七尺以上,野(相当于现代的农村)之男子六尺以上,都在征兵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花木兰要是不够高也当不了兵,那七尺、六尺到底有多高呢?
说“尺”,那就得先去查“尺”字,四画,也是个部首,在401页。《说文·卷八·尺部》: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凡尺之属皆从尺。也就是寸、尺、寻、常、仞这些都是度量词汇。
这句里有两个要点:1)尺是十寸。最为标准的是以黍米丈量。2)所有的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这一句非常重要,也就是古代强调同身寸、同身尺,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长度都可以从身体上取。比如中医说同身“寸”,大致是中指中关节的长度,而“尺”,前面讲“咫尺”时说男人的“一拃”相当于一尺。大盖后来觉得这个“尺”短了,又以手腕到手肘的长度为“尺”。而我们看“尺”字,那一横写在了“尸”的下部,因此更准确的应该是脚踝到膝盖的长度为一尺。这就有意思了,姚明的尺肯定跟我的尺不同,而且各朝各代官方指标还不一样,所以身高八尺这事,有人考证,在周代、秦代就是184.8cm,在汉代就是170.8cm左右,那《孔子世家》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估计快赶上姚明了,所以年轻的孔子外号叫“长人”。不过他的祖先商纣王也是个壮汉,孔子的爹孔叔梁纥也是壮汉,曾经手托城门,由此可见遗传的因素。
最早记载中国人身高的是《灵枢经·骨度》。提到了古人身高:“人长七尺五寸”,并以此身高为标准,给出了古人身体各部分骨骼长度,比如“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等。但在《灵枢经》第十二篇《经水》中,又提到了古人的一个常见身高数据:“八尺之士”,后世小说中也常用的“身高八尺”,形容壮汉的说法最早应缘于此。
再说“丈”。《说文》:丈,十尺也。从又持十。段注: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然则伸臂一寻。周之丈也。故从又持十。
即,先秦时期的基础长度单位为“分”、十分等于一寸、十寸等于一尺、十尺等于一丈。而两丈为一端,两端为一两。“端”和“两”常用于计量布帛,是布帛的专用长度单位。一两也就是四丈,与“匹”是等价的单位。而“一匹布”的说法就是特指四丈的布。
再说下“十丈为引”,在甲骨文中,引就是人拉弓射箭的样子。《说文·卷十二·弓部》引,开弓也。段注说:钩弦使满,以竟矢之长亦曰张,是谓之引。凡延长之称,开导之称皆引申于此。也就是开弓后手臂加上到箭头的长度,为“引”,所以“引”为“长”。
最后再说“仞”。仞,也是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引申义是测量深度。《说文》以仞为申臂一寻,非。一寻止六尺耳。古代两臂伸展为一“寻”,许慎说“仞”不是“寻”,因为一寻只有六尺。那“仞”有多长呢?孔安国曰:八尺曰仞。《正字通》说: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这句的关键在于“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就是测量深度用“仞”,比如“千壑万仞”,测量长短用“寻”。
在这里,又出现一个新的长度说法“寻”,古代“寻”、“常”二字也表示长度。那所谓寻常百姓家到底有多大呢?
哇!😭今天要交白卷了。😭我是真查不到"寻"字。还是听老师讲吧。
曲黎敏 回复 @雾夜极光:
这几节课好像是数学课,数据太多了,不好记啊
老师好!
还是想看文字
请问一下曲老师,这次活动买的课,什么时候能收听呢,谢谢
曲黎敏 回复 @修身养性_v9: 讲完16课就上新。目前所有课都可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