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说到数了,就要说下中国古代度量衡了,因为这可是国家的大事啊,度量衡要不统一,怎么收税、怎么放粮赈灾啊。我们先解释下度、量、衡三个字,看看它们的区别。
度,《说文·卷三下·又部》:度,法制也。从又,庶省声。段玉裁先解释什么叫“法制”,他引《中庸》曰:非天子不制度(也就是度量衡归国家管)。……古者五度,分、寸、尺、丈、引,谓之制。即“制”就是“度”,分五项:分、寸、尺、丈、引。《前汉·律历志》说的更清楚: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后段注又解释这个“度”字为什么“从又”,就是跟手的关系,他说:周制,寸、尺、咫、寻、常、仞,皆以人之体为法。寸,法人手之寸口;咫zhǐ ,法中妇人手长八寸(八寸为咫,十寸为尺);仞,法伸臂一寻(仞取人两臂伸展的长度),皆於手取法,故从又。即,长度尺寸都是“近取诸身”,比如“寸”指人体寸口,“咫”取普通妇女手的长度,其实应该是我们现在说的“一拃”,也就是女人岔开手后拇指尖到中指尖的长度,是八寸;而男人的手通常比女人大,所以男人的“一拃”相当于一尺。如此,咫尺之间不过两寸,就这么近的距离,人心若远,也会觉得陌生,所以《淮南子·道应训》有言:“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夫妻、父子若这样,真是人间之悲凉啊。
所以,“度”字从“又”,确实,丈量东西没有比手更方便的了。只是这么一说,这个“度”若以人体为法,貌似又不严格准确了,只能说这是最初人们取法度的一个准则,也可以说是民间取长度法,虽然每人不太一样,但自己量自己的“尺”还是靠谱的。从长度单位看,从小到大的计量单位应该是这个排序法:分、寸、尺、丈、寻、常、仞、引等。
量liàng,是测量东西体积多少的器物。《说文·卷八上·重部》(388页):量,称轻重也。段注说:量者,所以量多少也;衡权者,所以均物平轻重也。这也是段注注释《说文》的仁心所在,他只是稍微改动下语句,就把许慎没说清楚的地方改动了,许慎说“量,称轻重也”,而段玉裁说:量,是容器,衡与权才是称轻重的。这就把“量”与“衡”区别了,一个是容量,一个是权衡。《左传》中有齐旧四量:豆、区(区作为量器,读ōu,)、釜、钟。是说齐国有四种量具,分别是豆、区、釜、钟。
咱们就说个“豆”吧,在甲骨文中,“豆”就是像高脚盘一样的器物,一般用来盛肉类的食物。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ōu,所以《说文·卷五·豆部》:豆,古食肉器也。《考工记》曰:“食一豆肉,中人之食也。”《左传》曰:“四升为豆。” 这里面许慎说到三个话题:1)豆,是古代吃肉的家伙什。2)引用《考工记》的说法:一豆肉,是中等人的食量。3)这一豆肉是多少呢,四升。哎嘛,听着有点多啊!后面我们会讲到,一升相当于现在的200毫升,也就是一大勺,四升就是四大勺,古人还说:食一豆肉,飮一豆酒,中人之食(觯zhi字段注)。看来喝酒化肉食,是自古有之,应该不算多。
又《礼记·乡饮酒义》说: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老也。这个应该是古代的养老规定,就是要免费供给老年人有酒喝、有肉吃,60岁的三豆,就是12升,70岁的四豆,16升,80岁的五豆,90岁的六豆,就是24升了,哎嘛,这是几天的量啊?怎么感觉像是现在100岁以上可以免费医疗了呢,笑死了。不过《礼记·王制》里也说:“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肉食大补精血,老人多吃点肉是对的。真是喜欢周礼里的养老法,比如《诗经》里讲的,让老人家去乡间“采诗”,人老后,每天在乡间行走,吃乡里饭,喝乡下酒,还一边走一边唱歌,多么阳光的生活!
(今日作业,查查“尗”这个字)
原来近在咫尺这么来的,明白了,谢谢老师
曲黎敏 回复 @亮子老李:
老师今天留的作业太有意思了!😄"尗"字找了半天,原来它自己是部首。😅我看明白了段注解释,它是象形字,真的很形象!😃
曲黎敏 回复 @雾夜极光:
听曲老师的课,就是在滋养灵魂
我也想要这样的生活
感恩老师,若没有人指引我找到您,听您细细解读苦口婆心,孜孜教导,若许没有现在的我。,感恩老师。
老师请问为什么每种度量衡的进制都不一样啊?有的是十有的是四有的是八
老师您是说要我回老家养老。田硬唱歌。拿树枝放几个羊玩玩,顺便稻田放几个鸭子呗,这个注意不错!就这大公鸡叫有点吃不消!
曲黎敏 回复 @1381139cfu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