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川茶志音频第4集-千年茶工

四川川茶志音频第4集-千年茶工

00:00
09:34

揭秘千年茶史寻味蜀韵茶香

——四川川茶志音频

4

千年茶工


千百年来,四川的茶人们用茶叶搭建起了汉藏两族沟通的桥梁,共同创造了川藏茶马古道的奇迹,而这其中贡献最大也最辛苦的, 莫过于一代又一代的制茶工人。《四川川茶志》今天与您分享“茶工们”的故事。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茶号的工人们都被看作是社会最底层的人,人们称他们为“茶夫子”。 据川藏茶马古道研究学者杨绍淮老师介绍,新中国成立前的雅安,县城人口大约在两万人左右, 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贫苦的穷人。他们当中, 一家两代、三代甚至四代都做“茶夫子”的比比皆是。这些“茶夫子”付出的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劳累, 但他们的收入却非常的微薄。

茶号里的茶工按照茶叶生产制作的工序,分为领工、架师、编匠、拣工、散班等多门工种。其中,领工,又被称为工头,主要的工作是对茶叶生产现场的其他工人进行监督和管理。据杨绍淮老师说,“领工”在“茶工”中是技术性非常强的一个工种。【录音1:领工呢,他要很懂技术,他的技术从收购员来讲买茶。我们那个年代的收购人员他叫做什么呢,叫做买手,他能够把茶叶摸,就这样摸一下、揉一下,他就能够判断出这个茶叶的水分是多少,该值几级,就是该值是哪一级茶,123级茶是哪级茶,他要会鉴别这个,买手要达到这个水平。不像我们现在,我们现在送到市集有一个标准就出来了对吧,他完全靠眼观手摸,基本条件吗他这个都是。所以说他这个好的领工呢,很多茶号都想要】鉴于好的领工在各个茶号都很抢手,因此为了留住领工,茶号往往会提供比较好的条件,比如包吃包住,提供医药费等,另外,茶号给领工的工资相对也比较高,以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例, 领工每月的工资约合米一斗八升,除此之外,老板还会视当月茶叶产品的多少给予领工一些适当的奖励。因此,领工可以说是茶工里的另类,一般都由茶号老板非常信任的人来担任。

除了“领工”外,“茶工”里还有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工种叫做“架师”,也就是“舂包”的工人。设架舂包一般需要两个架师,一人倒茶,一人舂茶。舂茶的架师双手握一根重达三十二斤的舂棒,不停的举起来舂下去,而倒茶的架师则需要在舂棒举起来的瞬间,把滚烫的茶叶准确地倒进架盒里的茶篼里,每舂五十包茶,两人就要互换一次,这样几个轮回下来,两人都是通身大汗,因此即使在冬天大雪纷飞的时节, 架师都是赤身露体的。架师的劳动强度非常大,非身强力壮者绝对无法胜任这项工作。因为茶号里每天所出的茶包都需要从架师的手里制作出来,因此茶号对他们比较优待,不仅提供吃住,工资还可以按日结算,“架师”每天的工资大概在两斗米左右,是茶工中工资最高的,不过比起他们付出的高强度劳动,这点报酬就算不上什么了。【录音2:古代的这跟舂棒是32斤重,就是那个铁头,32斤重。然后,解放后我们有个老工人他就把这个32斤重的这个铁头把它改变成18斤重,就凭这点他当了西康省劳动模范。后来呢,1963年,我们有个工程师就改成了一个“喜庆牌”的舂包机,到今天为止我们国家茶厂几十年过去了都用的这个机子】杨老师说的这位工程师叫王德华,是国营雅安茶厂的一名机械工程师,他设计的“舂包机”彻底结束了架师手工舂茶的历史。王德华早年就读于武汉大学机械专业。年轻时目睹边茶生产的落后,立志学成后改变这一状况。大学毕业后,王德华一直在国营雅安茶厂从事边茶机械技术研发和设计工作,一生曾设计过许多边茶生产机具,对边茶生产机械化作出很大贡献。他设计的喜庆牌舂包机,直到现在仍是各个边茶厂家生产的主要机具。

除了领工与架师外,茶工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种叫做“编匠”。架师舂好的茶包在成形冷却后,就要进入包装程序,而包装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编匠对盛茶的篾篼进行封口捆扎。编匠一般都为熟工,他们的工资是按架计算,一个班次舂的茶为一架。因为编匠的技术性不是很强,所以在旧社会,许多编匠会带着家里的孩子一起干活,因此,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跟着大人到茶号去编茶包,又因为年纪小,一月下来,所挣的工资仅有七升米左右,非常可怜。

接下来我们要跟大家介绍的工种名为“拣工”。“拣工”一般为女性,对于“拣工”,茶号既不管吃住,也不管医药费,大部分时间只作为记件性质的临时工来使用。“拣工”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天,他们都会坐在露天的地上或屋檐下将已经烘干的茶叶中的砂石、杂草和长梗等挑拣出来。一个拣工每天的拣茶量大概在八十到一百斤左右。茶拣好后,领工会检验过称,合格的就会装入茶篓由拣工背入仓库。古代盛茶的背篓非常大, 女工背茶入仓时, 从后面看去,只能看见两只脚和一只在移动的大背篓。拣茶女工每天的劳作非常辛苦,但她们挣得工钱却只能勉强糊口。

除了刚刚给大家介绍的工种之外,茶号里还有一些散班工人,他们主要从事各道工序之间的茶叶运输以及蹓茶、铡茶、翻堆等打杂的活, 散工的工资按活路轻重,每月合米一斗至一斗三升, 童工则为七升左右。

旧时,藏区同胞对边茶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茶号的工人们每天的劳动强度都很大,再加上,茶叶粉尘重,而古代又缺少劳动护具,因此茶工们整天都在粉尘里劳作, 一天下来, 全身无处不沾满茶灰,除了两只眼晴是白的, 全身都是黑的。就这样,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茶工们,用他们的艰辛和汗水, 创造了川茶的辉煌,让川茶的茶香传遍了全中国甚至全世界。


《四川川茶志》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感谢川藏茶马古道研究学者杨绍淮老师对本节目的特别指导!

文案编辑:杨睿  

录音制作:葵葵  


 本文参考书目如下:

《四川省志——川茶志》

《四川茶叶史》

《中国茶文化》

《川茶与茶马古道》

《四川制茶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