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
呼吸要短而急促,这样心就不会有时间跑到外面去了。
有深度的呼吸时,是没有间隔的,觉醒的,专注力集中的。
有正念的呼吸是,心集中专注在呼吸上知道触的。
呼吸时,心不逃避呼吸的,心不急躁,身体放松,专注力不会在身体任何部位,不飘浮,不昏沉。
对于初学者而言,急速有力度的用鼻子呼吸,这样才能很快地建立起足够的定力,在第二部分对于感受的观察时,有定力去进行。以便对于感受知道,越多定力越好,这也是为什么做呼吸时,集中专注的重要性了。
让心寻找到最强烈的感受,然后正念于感受不动不避,只正念于感受本身,这样行者会了解到感受并不是稳定的,是不停变动的,这是无常的体现。
平时这无常被思维妄念所掩盖,而令心散乱到处乱跑,心重心累而心得不到休息而,从而恐惧,急躁不安,情绪失控等。
但如果行者可以保持不动来进行观照,就会明白所有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包括身体,当行者坐着不动而观照时,就会慢慢明白,身体在不停改变的这个无常现象。而且也慢慢了知苦,了知身体充满了苦。
为何我们平时不知道呢?因为我们平时在不停改变姿势,而变换姿势便会遮盖了身体的苦的这个事实,而修宣隆禅修法让我们知道真相,而想要知道真相就要保持不动,就会发现感受的生生灭灭,起起伏伏。
当行者不动,有足够的定力直至把感受观完,迈向道,证果。
第二条
安止处
当闭目禅坐时,只需把眼皮合上,不要像入睡的人那样把视功能关闭,修习者必须保持眼神经的清醒与活力,否则将会使自巳睡着。
禅修要保持正确的品质令心定驻,当你观呼吸时不让它脱离呼吸,意思是觉知在鼻的触上,保持正确的所缘,让念住牢牢盯着你的所缘不出空档,间隙绵密不断的呼吸这是重点,这叫做保持正确的动机,当心能够让心固守三个要素时才可以说自己是在禅修。是那三个要素呢?专注,令心定驻,呼吸是无间隙,不出空档,保持正确的所缘,即觉知在当下的每一个呼吸你都觉察到的,当然这个是困难的。
当你无法念住时,也就是五盖,必然会偷偷地溜进心里来。1,五盖是污染,腐败心的事物,2,它们使心暗昧,浑浊,3,它们是阻挡心固守禅定要素的障碍。
五盖来自于向外的攀缘,之所以向外攀缘,是因为我们的内在所缘之弱。是因为心从来未经过训练,没有定力,躁动不安,担忧恐惧,散乱放逸,心态不正确等。内在所缘弱,意思是我们的心不能够牢牢固守它的对象,即在触上在感受上。好比像水勺漂在一桶水里,如果没有什麽东西把它镇住,它必然会动摇,倾倒,正是心的动摇,开启了门户,即让五盖闯入,各种障盖蜂拥而进,使心失去平衡,失去呼吸,无在觉察,你的安止处不能建立。
我们的心这样开始漂移时,所得的果报必然是种不善的因,心在外面飘浮,心也不真正平衡。
因此,我们必须连续的把握住心,把它带入当下,使这些障盖不能渗透进来。
因此,宣隆禅修法的呼吸是重点,为什么要练习很多很多小时呢?就是要做到安住,直到你感觉轻质,柔软,自在,能安住一处,保持定静稳准的状态,才能定得住观得到。
我们的生命就像叶子,就像叶子的生长与掉落,周而复始没有终止,如果我们了解叶落的道理,就能体验无常,就知道为何每天要禅修,当正念有足够的力量观照时,它会让心明亮起来,并且让智慧更加清晰。
由于正念所产生之觉知力与敏感度,你将能保持自制与谨慎。
第三条
想知道精进努力应用于何处,便须彻底明白禅修的目标
精进努力是用来放下一切的,用来发展出一颗趣向离执的心。佛陀说的话深睿但简单,他曾说禅修者拥有一颗趣向离执的心,便容易成就三摩地。这样的禅修者是自然地证得内在妙乐状态。佛陀的意思是,证入深层禅定,达至这等强劲状态的主要原因,便是有舍弃,放下和出离的意愿。
我们禅修不是要发展出一颗积聚事物,抓持事物的心,我们是要发展出一颗愿意放下事物,愿意放下负担的心。
在非禅修期间,我们需要肩负很多责任,身心背负着很多重担,但在禅修时,这些重担是不必要的。看看在禅修时能卸下多少呢?你视为加诸你身上,把你压得透不过气来的重担,能放下多少呢?这便是你要有正确的态度来放下所有的这些东西,头也不回勇往直前。这种精进努力,这种态度,这种转变,在一颗趣向离执的心中,将会引发出深层的禅定与智慧。
当然,初学的修习者在迈向解脱道的路上还是很遥远的,但也要有意愿地用时间来训练这颗杂染的心。当然,全部身心的投入,你肯全力以赴,直至你真正达到第一目标,能把注意力保持在当下,这样,你随后便会发觉到,你已建立起一个十分坚稳的根基,可在其上建立更高的阶层。
禅修是离弃执着达至放下的方法,在禅修时,我们要放下外面的复杂世界,才能进入内在的宁静世界。
我们现在修行,等到时机成熟时,就可以有所成就。
无论做什么,都会遇到层层阻碍,并且觉悟得很慢。这意味着我们过去只累积一点点的波罗密。因此,现在需要加倍的努力,练习得更多,不能就此放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