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4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多选

马原:第4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多选

00:00
18:30

马原4: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多选题
1、资本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宪法,资本主义宪法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有
A.私有制原则
B.主权在民原则
C.分权制衡原则
D.人权原则
2、“要赢得选举,需要两样东西,一是金钱,第二个我就记不得了。”100 多年前美国竞选专家马克.汉纳的话,不仅道出了当初的真相,而且至今依然不断被事实所证明。较近的一例,就是2020年美国大选,纷呈的乱象仿若政治悬疑剧,但其惹眼的“吸金”桥段并无丝毫悬念--总统和国会选举总支出高达140亿美元,是2016年大选总支出的2倍多,甚至高于数十个经济体2020年全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以上材料说明
A.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
B.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事实上是有钱人的游戏
C.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曾经起过重要的进步作用,不是“始终阻碍”。
3、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利润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从而导致利润平均化。平均利润形成后
A.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B.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交换,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超额利润是同一部门内资本家之间竞争的结果,平均利润(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后超额利润并不会消失。从全社会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从个别部门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相等。也就是说,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大于该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有些部门获得的利润小于该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
4、关于资本主义工资,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工资的形式主要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B.其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是与其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相比,实际工资提高的幅度还是较小的。
5、下列现象中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实质或程度的有
A.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
B.剩余价值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D.资本家与工人形式上的“自由”“平等”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把剩余价值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关系便被掩盖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关系,剥削带有一定的隐蔽性。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之后,许多部门所得到的利润量和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不相等了,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的联系被割断了。由于不同生产部门投入等量资本都得到等量利润,这就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投入的资本量有关,似乎资本是利润的源泉,从而使利润的本质和真实的源泉被进一步掩盖。
6、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
A.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
B.实际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
C.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D.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7、产业资本循环不断进行的基本前提条件是
A.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
B.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
8、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
A.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D.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与这四个因素都是同方向变化。
9、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B.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不可避免地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不是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根本标准
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的技术构成。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反映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10、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积累是
A.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C.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A.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
B.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
C.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通过对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的分析,揭示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露和批判了商品拜物教观念,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了人与人的关系,对我们科学认识商品经济的本质,正确理解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清除商品拜物教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采取的方法有
A.延长工作日的长度
B.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13、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企业
A.其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C.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D.在商品交换时不受价值规律制约
14、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采取的方法有
A.延长工作日的长度
B.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15、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可变资本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
B.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C.剩余价值全部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再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不变资本中不仅有固定资本,还有流动资本。
16、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具有隐蔽性。马克思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阐明了资本的实质。以下选项中属于价值源泉的有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B.雇佣工人的劳动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流动资本中既有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也有部分生产资料(如原材料)。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从资本价值的周转方式角度划分的。固定资本是用于机器、厂房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流动资本是用于原材料、燃料和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既包括劳动力(可变资本)也包括劳动对象(不变资本)。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劳动过程
B.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质,即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8、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
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
A.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B.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包括3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过程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为资本家所占有,这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 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与以往的剥削制度不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人身自由基础上的“平等”关系,剥削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19、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以下关于劳动力商品说法正确的有
A.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B.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它的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有关。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再生产出来的。
2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变成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似乎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并非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资本本身就具有一种能使价值增殖的魔力,这就是资本拜物教。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分析,阐明了资本的实质,揭露了资本拜物教产生的秘密。以下对资本认识正确的有
A.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C.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但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后者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独特的社会性质”。
21、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大意义在于
A.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B.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C.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在马克思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 斯密已经认识到了商品的二因素,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马克思在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22、在谈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阶段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时,马克思说:“ 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这是因为
A.劳动者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B.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劳动者在法律 上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其二,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 ,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而实质上是资本家支配和剥削工人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资本在运动过程中,采取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物质形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在商品经济普遍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支配着一切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是不可能被否定的,商品交换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贯穿于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人的分配
而没有说自发地调节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再分配.
24、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A.按购房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10万元
B.缴纳房屋契税9000元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是指货币在清偿债务或延期支付时执行的职能。因此,B、C两项
为正确答案。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是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是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注意是现购)。通俗地讲,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是流通手段,二者分离(比如本题中按购房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10万元的延期支付)就是支付手段。
25、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A.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B.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
C.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D.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发展过程。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2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B.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其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而不能说具体劳动转移不变资本的价值,抽象劳动转移可变资本的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27、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有
A.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B.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
C.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D.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及自然条件
28、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使
A.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B.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不管劳动生产率怎样提高,劳动者的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而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商品数量)就越多。不变的价值总量平均到增多的使用价值上,即每件商品上,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会减少。所以,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因此,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商品的数量即使用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干的限定,如本题的限定就是在同一时间内,也就是说劳动时间是固定的。选项中的描述要注意有没有“单位”这个限定,如果没有,如本题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一
般就是指总量。历年真题中此类题目众多,同学们在复习时也可结合真题进行练习。
29、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表现在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C.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
D.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所以,有价值的一定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也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性表现在: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30、以下正确反映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之间关系的有
A.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
C.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而不是使用价值。
31、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商品是
A.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所以,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实际上是价值与其表现形式的矛盾,也就是说,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只涉及商品的价值方面,这显然不能完整地表达商品的含义,是错误的。商品是历史范畴,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
所谓商品是历史的,就是指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 (如原始社会初期, 劳动生产力低下,连社会分工都没有,更不会有商品),也不是永远都有的(到共产主义社会,商品就不复存在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