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欢迎收听《俄乌冲突新视角》。
上一集我们说到了苏丹在近代以前的历史,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先后欺凌、压迫和同化苏丹人,但到1820年以后,他们就不占据主导地位了,因为,当时的欧洲第一列强——英国来了。
之前我们提过,1820年前后是黑奴贸易走向衰亡的开始,西方开始兴起废奴主义,但这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本来光明正大的奴隶贸易逐渐转入地下,黑奴走私贸易不用缴税,利润可能还要更高一些。
走私犯们为了躲避追查,不断开辟新的货源,当时的北苏丹已经纳入了埃及的管辖,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在英国人的怂恿下,埃及高层开始纵容当地的阿拉伯贵族大肆劫掠南方黑人,南北矛盾迅速深化,据一些资料显示,短短十年之间,被劫掠为奴的黑人就从4万增长到20万。
但偷偷摸摸的行为显然满足不了英国的野心,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们正式以国家力量深入非洲。彼时,印度正式成了由英国直接统治的殖民地,而苏伊士运河的通航,又大大缩短了英国到印度的通行时间,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便开始与奥斯曼帝国争夺埃及的控制权,而奥斯曼帝国在经过克里米亚战争后,已经和满清政府一样,落日余晖都快消散了,压根没有反击之力。
1873年,英国软硬兼施,要求埃及总督任命一个叫戈登的人为苏丹总督。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一定知道戈登这个人,他参与过火烧圆明园的行动,也曾带领洋枪队帮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他的军事才能获得英国高层认可,被调到埃及管理苏丹。此后,戈登当局不断强行把宗教、历史、文化传统不同的部族纳入统治版图,使得苏丹的宗教、民族、阶层矛盾开始迅速激化。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1881年,苏丹爆发了近代非洲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反帝国主义斗争——马赫迪运动。
马赫迪是一个人名,而且是个典型的穆斯林的名字。这个叫马赫迪·默罕默德的人出身贫苦,博学苦修,对受苦受难的同胞极富同情,在中下层社会极具声望,当他竖起起义大旗时,顿时一呼百应,农民、牧民、渔民和手工业者,全部加入到起义军中。
马赫迪还富有军事才能,在武器装备和起义军素质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硬是将苏丹的首都喀土穆围了起来。至此,英国已经不得已必须放弃这片土地了,而戈登也在这场围攻中战死,结束了他好战和贪婪的一生。
1885年,马赫迪起义军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攻占喀土穆城,最后建立了独立王国。
只可惜,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就失去了马赫迪这个领导人,他的继任者远没有马赫迪的威望,加上当时的国家体制还很封建,是传统的伊斯兰式国家,即由多个部落联合执政,部落之间通过联姻等方式维持合作关系。因为缺乏众望所归的领导人,这个独立王国只能昙花一现。
再加上英国人卷土重来,内争外斗之下,喀土穆重新落入英国人之手,1899年,英国和埃及签订共管协定,苏丹名义上为两国共管,但实际上由英国独吞,再次丧失独立地位,马赫迪运动彻底失败。
此后,英国人又把苏丹西南部的达尔富尔地区强行并入苏丹版图,为日后苏丹民族战争再埋一颗大雷。
那么,完成这些之后,英国人会怎样管理这片土地呢?
当然还是熟悉的配方,像在印度那样,制造矛盾、分而治之。
因为北方阿拉伯大贵族是英国人的拉拢对象,所以他们尊重了北方伊斯兰教的传统,比如依旧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以星期五为主麻日——即伊斯兰教中的礼拜日,而南方则被英国文化不断侵蚀,比如以英语为官方语言,鼓励信奉基督教,去教堂过礼拜日等。
固然这是苏丹南北方本来就有的民族和文化差异,但英国人将这种差异不断强化,使得最后差异变成了隔阂。
到了20世纪30年代,英国殖民当局干脆颁布了许多禁止南北在商业、政治、军事、婚姻和其他方面的交流的法案,即所谓的民族隔离政策,以此彻底切断南北联系。
所以,到了1956年苏丹独立时,苏丹南部地区全面落后于北方。南北之间的巨大差异,其实完全可以建立两个国家,但英国偏偏不,1955年8月苏丹正式独立前夕,英国把翻盘的最后希望押在挑起内乱上,于是教唆南方发动兵变,大肆袭击北方官员和平民,并以周边国家为通道不断支援南方武装,迫使苏丹自治政府重兵镇压。
旷日持久的第一次苏丹南北内战由此爆发。
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威廉一世算起,迄今的历史已经过千年,但在上千年的历史中,英国嫌少有政客将超越英国本土以外的人类利益纳入整体考量中,从最初在欧洲大陆做搅屎棍,到/在全球殖民地/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以及现代在欧盟上跳下窜,英国的政客可以说是欧洲近现代最缺乏长远格局的一批。
这样看来,英国近些年的衰退,以及几十年以美国马首是瞻的历史,倒也不算冤枉了。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对,英国就是著名搅屎棍,比如丘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