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

080-治理国家的关键是什么-传习录-通俗讲解-王阳明心学

00:00
15:57

老刘的联系方式V信:llsxx666


本讲简介:


阳明指出,事物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千变万化,不胜其繁的,圣人也难以全知全能,现在的俗儒们,不去虚心的学习那些圣人具备的东西,反而汲汲然去追求那些圣人也无法全部通晓的东西。接下来阳明就通过对朱熹话的反驳,说明所谓的“圣人生而知之”,是指知“义理”,而不是知“礼乐名物”。这里说的“义理”自然指的还是我们前面反复提及的“良知”,而圣人“知义理”,自然还是指他们能致其良知。所以,学习圣人,就是学习他们能致良知,而不是那些流于外在表现形式的“礼乐名物”。阳明的意思也不是说外在的礼乐名物不重要,而是说如果丢掉了“致良知”这个灵魂,礼乐名物就像泥塑的菩萨一样,只具备一具空壳而已,它只有被“致良知”的思想主导,才能焕发出其应有的价值。


本讲原文:


所喻杨墨、乡愿、尧舜、子之、汤武、楚项、周公、莽操之辨,与前舜武之论,大略可以类推。古今事变之疑,前于良知之说,已有规矩尺度之喻,当亦无俟多赘矣。至于明堂、辟雍诸事,似尚未容于无言者。然其说甚长,姑就吾子之言而取正焉,则吾子之惑将亦可少释矣。夫明堂、辟雍之制,始见于吕氏之《月令》,汉儒之训疏,六经、四书之中,未尝详及也。岂吕氏、汉儒之知乃贤于三代之贤圣乎?齐宣之时,明堂尚有未毁,则幽历之世,周之明堂皆无恙也。尧、舜茅茨土阶,明堂之制未必备,而不害其为治。幽、历之明堂,固犹文,武、成、康之旧,而无救于其乱。何邪?岂非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则虽茅茨土阶,固亦明堂也;以幽、历之心,而行幽、历之政,则虽明堂,亦暴政所自出之地邪?武帝肇讲于汉,而武后盛作于唐,其治乱何如邪?天子之学曰辟雍,诸候之学曰泮宫,皆象地形而为之名耳。然三代之学,其要皆所以明人伦,非以辟不辟、泮不泮为重轻也。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制礼作乐,必具中和之德,声为律而身为度者,然后可以语此。若夫器数之末,乐工之事,祝史之守。故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也。”尧命羲和,饮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其重在于“敬授人时” 也。舜“在璇玑玉衡”,其重在于“以齐七政”也。是皆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养民之政。治历明时之本,固在于此也。羲和历数之学,皋契未必能之也,禹稷未必能之也,尧舜之知,而不偏物,虽尧舜亦未必能之也。然至于今循羲和之法而世修之,虽曲知小慧之人,星术浅陋之士,亦能推步占候,而无所忒。则是后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贤于禹稷尧舜者邪?封禅之说尤为不经,是乃后世佞人谀士所以求媚于其上,倡为夸侈,以荡君心而靡国费。盖欺天罔人无耻之大者,君子之所不道,司马相如之所以见讥于天下后世。吾子乃以是为儒者所宜学,殆亦未之思邪?夫圣人之所以为圣者,以其生而知之也。而释《论语》者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夫礼乐名物之类,果有关于作圣之功也,而圣人亦必待学而后能知焉,则是圣人亦不可以谓之生知矣。谓圣人为生知者,专指义理而言,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礼乐名物之类无关于作圣之功矣。圣人之所以谓之生知者,专指义理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学而知之者。亦惟当学知此义理而已。困而知之者,亦惟当困知此义理而已。今学者之学圣人,于圣人之所能知者,未能学而知之,而顾汲汲焉求知圣人之所不能知者以为学,无乃失其所以希圣之方欤?凡此皆就吾子之所惑者而稍为之分释,未及乎拔本塞源之论也。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穿云雁1

    正其心,而为其事。

  • 穿云雁1

    做正义的持剑人。

  • 谷阳城南

    好好听认真想慢慢悟

  • 1593919冬青叶

    老刘讲的真好,感谢老刘

  • 一片飞奔的小海苔

    老师和先生一样,耐心教导我们,感谢

  • 根本之道良知也

    生而知之:生来就知道致良知

  • 在意不在意_ar

    说的不枯燥

  • like1984

    感谢老刘😊

  • 丰羽333

    感谢老刘

  • 石头哥_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