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现任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是一个老清华人。
他从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除了中间有十年留学英国外,在清华园里待了整整24年。
相当于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时间,他从一名清华学生,一步步成长为清华大学的掌舵人,在48岁那年就成为清华大学校长,估计也是清华史上最年轻的校长之一。
2012年,陈吉宁正式走马上任,就职清华大学校长,但在当时曾引起了轰动。
为什么呢?
只因第一,陈吉宁不是院士,清华毕竟作为全国最高学府,里面有多少扫地僧和院士,大家可以自行脑补一下。
其次,在担任校长之前,很多清华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职工,都没怎么听过陈吉宁这个名字,有些人只知道他是个“可爱的胖子”,可见他这个人实在是太低调了。
低调到什么程度,有两件事可以说明。
一个是陈校长,常年骑着一辆二八自行车,穿梭在清华园里,并成为一道风景线。
有一次,他跨在自行车踏板上,跟工程院院士、岳光溪教授聊天的场景,被路过的学生拍了下来,没想到这张照片曾走红网络。
另一件事是在2013年底,当时清华正举行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候选人的答辩会,由于陈校长来晚了,没有找到空位,他就在会场后面站了两个多小时。
这就是清华的陈校长,不仅亲民,而且低调、谦和,毫无架子。
不过,就是这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校长,却在自己任期内发动了清华史上最激进的改革举措。
改革的方向,主要是三个:
1、人事制度改革,简单说就是把教职变成终身制,这在国际顶尖高校非常普遍。
2、推广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将清华的课堂搬上网,自己亲自担任在线教育总负责人。
3、轰动全国的清华教改,主要针对教学质量和科研方面。
虽然只担任校长三年,但陈吉宁带给清华人的影响却无比巨大。
其实《礼记·大学》里,就有一句话:“日日新,苟日新”,就是说任何事物都要保持不断更新的节奏,不然就会逐渐走向僵化和衰败。
在离开清华之前,陈校长作了以《选择与坚持》为题的分享内容,留给清华人三个锦囊:
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要抱有怨天尤人的心态;
同时为自己的梦想,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这有点像格拉德威尔在《异类》里提出的“一万小时理论”。
另外,今后无论面对机会还是挑战,都要有舍弃的胸怀和勇气。
总结起来就是,一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二是要敢于付出努力,三是要有接受最后结果的勇气。
离开清华园之后,陈吉宁就任环保部部长一职,他在英国读博士的时候,本来就是学环境保护专业的,可以说是中国最专业的环保专家,正是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早些年,我们国家由于过分注重发展经济,导致了空气、土壤和水资源等方面的环境恶化,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所以,在这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陈吉宁就任环保部的掌舵人,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最专业的人才本来就应该放在最需要他们施展才华的地方。
“如果说中国需要一位有学科背景、有勇气,也有担当的环保部长的话,那么陈吉宁就是这个选择。”
“我们都对他信心满满!正是因为这项工作有挑战性,所以才需要他去做。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环境问题将有很大改观。”
这是很多人的心声,可见大家对陈部长的期许非常高。
不过对于当下的环境污染问题,陈部长也指出,治理环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步步、分阶段推进。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套用一下这句话,环境污染不是一天造成的,那么治理环保问题也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需要打持久战,需要统筹和协调发展,更需要各部门联动。
如果说全国是一盘棋,大家都是这盘棋上的棋子,很多问题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某一年的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陈吉宁曾这样表示:“观大势,才能定大局、谋大事、管大事、成大业。”
这句话,其实也是做事情的一个准则。
不得不说,陈吉宁是“学而优则仕”的典型案例。
从环保部长的职位卸任后,陈吉宁陆续担任了北京市市长,以及上海市委书记一职。
尤其来到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之后,担任中国第一大城市的一把手,同时也具备足够的专业和智慧,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商,相信陈书记一定会带给上海这座2500万人的城市一些新变化。
作为环保专家的他,至少可以让上海的环境更美,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新鲜,老百姓的幸福感指数更高……
期待陈书记带领这座城市走向新的时代。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