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98期:人不开心的根本原因:智慧不够

2023-598期:人不开心的根本原因:智慧不够

00:00
09:50


心理学上有个ABC法则,A是事情,B是认知,C是情绪。


很多人一旦不开心,就觉得是A出了问题,但实际上,出问题的可能是B,或者C。


庄子曾讲过一个“方舟济河”的故事,有人乘船被撞,他心中勃然大怒,以为有人故意冲撞自己。


但是突然发现撞过来的船上没有人,于是怒气瞬间消失。


决定情绪的不是事情,而是个人对事情的认知。


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必须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


以下五种人生智慧,帮你拯救所有不开心。


01

成长智慧

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认为人的思维有两种:


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思维。


对固定思维的人来说,人生的种种挑战是一场考验,考验失败说明自己无能。


失败会对自己身心产生巨大打击,不愉快的情绪接踵而至。


但是对成长型思维的人来说,人生的种种挑战是一个又一个的台阶,考验失败,只是说明自己仍需努力。


他们不会一蹶不振,而是在失败中寻找进阶之道,在失败中不断完善自己。


中国人常说:

“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能。”

本事是练出来的,只有在事上磨炼,一个人才能有所成就。


王阳明在江西讲学,有个地方官经常去听他讲课。


有一天他找到王阳明说:

“您讲得太好了,可是我公务繁忙,无法经常来听您讲课。”

王阳明说:

“为什么要放弃工作来修行呢!”

官员问:

“难道工作也是可以修行的吗?”

王阳明回答:

“工作就是修行,红尘就是道场。”

生活中的每一次愠怒、每一次失败,都是修行的进阶之路。


对于别人来说,这些东西可能是毒药,但是对那些修行者来说,这些都是人生进步的养料。


曾国藩晚年的时候给自己的书房起名“求阙斋”。


每发现一点自己的弱点,积极改正,自己的修养就更进一步。


所以求阙既是一种谦逊,也是一种修行的智慧。


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一时的得失不代表整个人生的成败。


所有磨难都是历练,所有挫折都是考验。


人生的种种负面情绪,都会变成挑战的动力。


这样的人不会自怨自艾,更不会轻易被打倒。




02


阴阳智慧

辩证地看待问题


《雪心赋》里有这样一句话: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万物都具有阴阳两面,人生的祸福好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


有人因祸得福,有人破福成祸。


明代初年,大将郭德成因为醉酒失言,得罪了朱元璋,被迫落发为僧远离庙堂。


后来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几乎无人幸免,但郭德成却因此逃过一劫。


清代曾国荃攻破南京城,平定太平天国,本来是天大的功劳。


但是他却因此得意忘形,放任手下劫掠,贪婪无度,最终物议沸腾,被迫革职还乡。


老子说:

“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在圣人眼里,美与丑,好与坏,其实差不了太多,二者彼此对立,却又彼此转化。


好事中总是隐藏危机,坏事中总是蕴含机遇。


真正聪慧的人都有辩证思维,从不局限于事情的一面。


他们得意时不猖狂,失意时不沮丧。


面对人生的得失起落,内心波澜不起,安稳平和。


03

转弯智慧

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古人说:

“心随路转,路则常宽。”

人生之路,不只有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


懂得顺势转弯,人生才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在大礼仪事件中触怒皇帝,被贬云南。


仕途无望,于是他转而著书,在云南三十年,博览群书,著书四百余种。


整个明代无人能出其右。


山中宰相陶弘景,年轻的时候仕途不顺,屡遭打击,心灰意冷之后主动辞官。


因为酷爱道家学说,便改行做了道士。


陶弘景遍访名山,编撰整理道家典籍,最终创立茅山宗,成一代宗师。


《易经》讲:

“曲成万物而不遗。”

天地万物都是迂回而曲折的,人生之路也不例外。


遇到那些注定行不通的路,切莫一味钻牛角尖。


条条大路通罗马。


懂得变通,学会转弯,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04


极简智慧

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


叔本华说:

“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在叔本华看来,快乐只在欲望满足一瞬间,其他时间不是无聊就是痛苦。


佛说:“众生皆苦。”


人生世间,苦是必然,甜是偶然。


想要摆脱痛苦和无聊,必须要减少自己的欲求。


对于自己能力之外的欲望,尽量戒除。


月薪五千不要幻想豪车别墅,妄念不除,一个人终生都会活在痛苦之中。


对于自己能力之内的欲望,也要尽量减少。


毕竟,一个人的欲望不加遏制,只会越来越大,一旦超过一个人所能满足的极限,灾难也就到了。


商纣王从一根象牙筷子开始,一步步走到酒池肉林。


为建摘星台透支民力,各地诸侯造反,最终身死商灭。


物质的满足终究会超出人的生理极限,但是精神不会。


诸葛亮说: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古往今来的哲人,愿意身居陋室,粗茶淡饭。


一方面是懂得知足常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专注于精神和心灵的满足。


庄子说: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人生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欲望、名利,而是来自一个人的智慧和境界。


当一个人可以在精神世界获得满足的时候,外在的物质也就很难成为他的牵绊了。


05

破局智慧

做自己的旁观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生这场局,一个人若是深陷其中,定然难以自拔。


对于其中的恩怨得失,也就很难洒脱。


苏轼一生不顺,从北到南,一路贬到海南。


大半辈子都在漂泊的路上,但是他却把人生过得像诗一样。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人生保持了一种距离感。


他曾在《题西林壁》中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一个人过不去的时候,不妨跳出去,拉长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再去看个人的遭遇。


这时候,一切得失都微不足道,一切悲喜都是浮云。


初入仕途,苏轼父母妻子相继去世,悲痛之余,仕途又遇险恶。


不得已,苏轼避祸密州,他说:

“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人生百年,往远了看,所有的劫难都会烟消云散。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无望。


他说: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再大的不公,再多的痛苦,就天地宇宙而言,也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这是一种修养。


再难的时候,只要跳得出去,它就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


不会顾影自怜,不至于自伤自叹。


情绪永远是智慧的天敌,智慧永远是情绪的克星。


一个人智慧不够,才会生出无边烦恼。


人生是一场修行,如果一个人内心澄明通透,自然可以平静从容。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慎而独之

    工作就是修行,红尘就是道场!,对我来说工作就是摸鱼休养

  • 无界_969

    人生修行

  • 慎而独之

    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我第一次听说这句话好像是听周国平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