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捂紧口袋,鸭脖的生意不好做了?

年轻人捂紧口袋,鸭脖的生意不好做了?

00:00
05:59

“鸭脖”又火了。

近日,江西某高校食堂的一起食品安全事件引起关注,该校学生疑在饭菜中吃出“老鼠头”。随后,校方及南昌市市场监督局作出回应,称饭菜中的异物为“鸭脖”。

6月5号,绝味食品股价开盘闪崩,随后几天股价下挫,被戏称为是“鼠头鸭脖受害股”,并因股价下跌登上微博热搜。

实际上,2023年以来,“卤味三巨头”的股价皆呈现走低态势,在5月几乎同时触及股价最低点。目前,绝味食品、周黑鸭、煌上煌的年内股价跌幅分别达到33%、43%、19%。

从最新财报也能看出行业的窘迫,疫情低谷过去,卤味企业却没实现预想中的爆发。

2023年一季度,开店速度上一直掉队的煌上煌,营收与同期相比下降5.6%。门店数最多的绝味食品,净利润也没有恢复到2021年的同期水平。

短暂的报复性消费后,门店的销量远不如疫情前的水平。这与卤味门店密度大增有关,但整体消费意愿下降是主要原因。

经济下行,人们对“非刚需”的可选休闲食品消费的需求降低。祸不单行,“鸭货”的成本还在增加。

公开资料显示,从2022年下半年起,鸭价在饲料涨价、供不应求等因素的作用下持续上涨。5月的业绩说明会上,绝味食品董事长、总经理戴文军也表示,往年鸭脖的平均成本价是四五块一斤,今年3月最高涨到了14块一斤。

为了缓解压力,卤味巨头们祭出“涨价”这一保命手段。

但周黑鸭的产品价格本就在连年提高。此前有媒体统计,2012年,周黑鸭的鸭脖售价为45块一斤,2022年涨到了61块一斤。

多重压力下,对价格十分谨慎的绝味也开始提价。2022年初,绝味将部分产品提价5%,同年7月,绝味再次对鸭掌、鱿鱼等部分品类调价,幅度达到7%至10%。

简单的提价策略并不被消费者买账。从2022年的财报看,三巨头出现了集体性的净利润下滑,绝味食品更是交出了自2014年以来最差的成绩单。

面对“下坡路”,连锁企业的应对法门不是涨价就是开店。

周黑鸭与绝味的开店模式都是两种路径。

自2016年上市至2019年,周黑鸭始终以直营为主,门店多集中于机场、高铁站等场所。不过卤味毕竟是“小生意”,高端场景的消费频次低、直营模式的扩张速度慢。

与周黑鸭相比,主打加盟、围绕社区的绝味,烟火气更足、扩张速度一骑绝尘。

2019年,周黑鸭终于开启特许加盟模式,逐步进军社区及下沉市场。巨头们的竞争随即进入白热化。而且这样的“大跨步进攻”并没有因为疫情而放缓。

卤味巨头在全国化布局、市场下沉的过程中,也涉及供应链的搭建成本。加盟商没有足够的管理能力,也可能导致店效和服务质量的下降。

反映在财报上,周黑鸭的人工成本、门店租赁费和市场促销支持等方面的费用的确有明显增加。

显而易见的是,消费者对于冷链卤味、至少对于动辄几十元一斤的鸭脖,热情在降低。究其原因,贵是原罪。

无法实现“鸭脖自由”后,年轻人也将目光转向价格更低的零食产品。

去年11月的卡塔尔世界杯中,价格更便宜的瓜子销量大增。

这也意味着,绝味、周黑鸭的可选替代品越来越多。甚至有消费者直言,“已经两年多想不起来吃鸭脖,觉得啃来啃去很麻烦。”

当然,现阶段就断言卤味赛道光景黯淡,为时尚早。

有机构预计,2023年,国内卤味赛道将突破4000亿大关。中腰部商户、区域商户会呈现爆发式增长,卤味消费也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在以三巨头为代表冷链卤味市场外,也的确衍生出了现制热卤、长保常温卤制零食等细分赛道。三巨头也推出子品牌、或“鸭货”外的新品类。但从当下的市场反馈看,无论是周黑鸭的“小龙虾虾球”,还是绝味的“爱鸭匠”,声量依旧平平。

此外,绝味食品也在通过资本手段布局第二曲线。据统计,绝味旗下网聚资本已投资十余家企业,包括廖记棒棒鸡、盛香亭、精武鸭脖等多个品牌。今年3月,绝味又抛出港股上市计划,并表示将“加快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增强公司的境外融资能力”。

未来,卤味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在净利润下滑、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三巨头”仍计划加速开店。

其中,煌上煌预计2023年新开门店2000家,集中于临街店铺和商业综合体。周黑鸭也表示将在今年新开1000家门店,同时优化单店模型,聚焦“小而美”模式。

但前景并不明朗,三巨头的未来又将何去何从?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MC小強

    一只在咽口水。。。录之前就不能喝点水吗

  • 左勾拳一拳

    鸭脖本来就不能吃,有淋巴

  • 沙漠之狐_up

    很少吃

  • 听友473224838

    不爱,没啥肉

  • Howie5934

    怎么只有右声道

  • 听友255748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