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儒学12】现代人怎么传承儒学?

【宋明儒学12】现代人怎么传承儒学?

00:00
13:42

喜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我是林欣浩。今天咱们继续精讲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上一讲说到王阳明的“心学”。心学在理论上是特别完整的,给人一种通达的感觉,从自己的“心”可以通达到整个宇宙,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学说。但是具体实践心学的时候会遇到一些问题。 比如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说光知道、没做到,就等于不知道。这其实相当于把修行的难度提到非常高的位置。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好人,但是给自己找了一些客观理由,觉得不能每一件事都做到问心无愧。那还算不算好人呢?按照传统儒学来说,这个人不够完美,但是也不错了,做到七八分了。但是按照心学的标准来说,这人根本不行,连一开始的“知”都没有做到,自己的“心”都没有修行好,不算是一个好人。那这个标准就太难了,没几个人能做到。 


另外心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太关注实践,容易变成空谈。 


现在有人认为心学等于“成功学”,一学之后一通百通,世间万物的道理都懂了。因为王阳明打仗打赢了,所以只要心学学好了就能成功。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心学能够成功的前提万事万物都充满了“仁”。因为“仁”的存在,万物都是一体的。所以我们洞察了内心的“仁”,我们就能洞察万物。但万物是由“仁”合为一体的么?如果是儒家的理想世界也许是这样。如果是乱世呢?如果是人和人到处残杀的世界,比如明朝末年乱军之中,怎么拯救国家呢?光靠“亲民”,爱天下人就能拯救国家吗?儒生自己当然不怕死,但是一个人不怕死有用吗?


明朝灭亡之后,有好多读书人反思明朝为什么灭亡。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心学没用。学心学的人是“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说这些人平时没事的时候把手揣到袖子里,大谈什么“心”,什么“性”,谈什么哲学,奥妙无穷。等到国家有畏难的时候,您自己确实不怕死,可以牺牲自己。但是对国家有用么?崇祯皇帝没钱打仗,您用心学顿悟一下,有什么新的经济政策,怎么筹集军费?明朝军队打仗老打输,那您上战场打仗,用您的心学顿悟一下,能顿悟出奥妙的战术么?


要知道,在真实的世界里,领兵打仗不是小说里讲的:谋士扇扇子,想出一条妙计,这条妙计能洞察人间真理,顺阴阳合八卦,所以一用敌人就完蛋了。在现实世界里,领兵打仗最难的是组织能力。比如要带着一万个士兵打仗。古代的士兵没读过书,有的人有私心,有的人胆小,有的人听不懂命令。这一万人怎么指挥?今天这军队应该去哪儿?从哪条路走,这条路好走不好走,天黑之前能走多远,晚上在哪儿扎营?扎营的地方安全么?晚上吃什么?吃的够不够?打开粮食一看受潮了怎么办?这么多人上哪儿打水去?夜里什么温度,士兵缺不缺衣服,夜里睡得好不好?士兵休息的时候有没有怨言?要是一起哄把将领杀了怎么办?夜里有人逃跑怎么办?要是刚躺下休息,有人报告“远处发现敌人”怎么办?你说大伙儿起来不起来?大伙儿不起来,一会儿敌人大军来了,军队不就崩溃了吗?大伙儿都起来,穿上盔甲,拿上刀枪,敌人要是都走了呢?就这么逗你玩儿了一整夜,明天还打仗么?


打仗其实都是这些琐碎的事情。就好比组织单位里一百多人徒步到郊区露营。这中间得遇见多少麻烦,古代带兵打仗的麻烦就得乘以十倍。这些经验能靠心学悟出来么?我“观心”,观出奥妙无穷,这里面能“观”出怎么安营扎寨么?当然,心学家也研究客观世界,也学习怎么打仗、怎么种地。但是心学家未必就比别人学的更快。王阳明会打仗是因为王阳明聪明,学什么都快。但是不代表别人学了心学也能当将军。 


这里不是说心学不好,而是说心学不是万能的。心学可以安身立命,让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让一个人不再迷茫恐慌。但是心学不能种地、不能打仗、不能赚钱。尤其是国家出现危难的时候,心学没有用。不仅明朝末年没有用,清朝末年也没有用。清朝末年鸦片战争一打,外国的洋枪洋炮一来。当时的清朝官员理学、心学学的都很好,但是打不过啊。人家外国有一门儿叫做“物理学”的东西,可以造出机器、火车、铁甲舰、大炮,心学造不出来啊。后来又发现,外国人的政治学、经济学也不一样。外国人可以男女平等,社会也没乱,而且生产力还更高。那“三纲五常”还对不对呢?这个时候,整个中国的传统思想、道德秩序,全都受到冲击了。


那怎么办?还要不要坚持传统哲学?还要不要坚持儒家?有一派认为不要,彻底把孔子扔掉,全都换成西学。这个思想五四的时候有,今天也有,就是认为传统哲学全部都是糟粕,全部要扔掉。


但是我觉得不应该这样。西方思想里有很多好的东西,比如逻辑、理性、科学,都是好东西。但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好。比如西方思想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点,对此岸和彼岸的划分。现实世界是此岸,另外还有一个崇高、神圣的彼岸,这两个世界是分开的。咱们中国人不这样,咱们中国传统思想只有一个现实世界。比如西方人遇到问题,不仅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还要问“我的灵魂如何安放?”“我的灵魂在哪?能不能得到救赎?”他们要追问另一个世界的问题。咱们中国人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严重,得研究,研究了半天,没办法了,怎么办呢?接着过日子啊。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什么都没有过日子重要。咱们也可以讨论灵魂、讨论人生意义是什么,但是讨论半天还是先研究研究晚上吃什么。讨论形而上学的时候,大伙儿都得瘫在椅子里,懒得说话。一讨论晚上吃什么,大伙儿都坐起来,这个一定得发表意见,这个太重要了。


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你说这个需要改成西方那种对彼岸的追求吗?当然不用。第一没必要,第二也做不到。这个中西方的区别就是一种偏好,一种文化传统,都挺好,没必要非得谁学谁。


西方文化有好的东西,但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得往下流传,想断是断不掉的。当然中国的传统哲学一定得改。也不能说理学、心学就是真理,因为这里面没有科学,也没有现代社会。 


那怎么办?这就是从清朝开始,一直到今天传统哲学的任务,就是怎么把传统的中国哲学和现代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我们作为中国人,一定在无意识中掌握了很多中国哲学的思想,但是我们也生活在现代,我们享受的是科学技术,过的是现代化的生活那我们怎么把传统的哲学思想,和我们的生活合在一起?这就是接下来的这几讲打算解决的问题。咱们先来看看,清代的大哲学家是怎么思考这件事的。下一讲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