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高”在哪里?

长三角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高”在哪里?

00:00
12:32

6月5日至6日,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会议以“携手高质量一体化、奋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明确将深化更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协同合作,推动更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奋力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2018年举行的首届进博会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被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恰好是这一战略实施五周年。此次会议明确长三角携手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是一次新的出发,也有着丰富的内涵。

长三角地区最高级别协作交流会议

此次2023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的参会领导阵容可谓“豪华”。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许昆林;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浩;安徽省委书记韩俊,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清宪出席会议。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会议。

公开报道显示,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定期会晤机制,最早可以追溯至2005年,是全国较早建立的跨区域协作交流机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也已连续5年召开。

该座谈会上,三省一市党政“一把手”全部出席,可以说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最高级别的协作交流会议。如此高规格,显示出三省一市在推进一体化发展上的诚意和重视程度,也表明长三角协作发展会商机制的日趋成熟。

携手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长三角要携手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科技创新是首要关注点。

会议确定,携手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促进长三角大科学装置集群共建共享,探索国际科技开放创新生态改革试点。

长三角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便是科技创新实力。比如,科教资源丰富,全国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有两个来自长三角——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该区域拥有全国约1/4的“双一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发经费支出和有效发明专利数均占全国1/3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发强度均超过3%。

众所周知,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长三角要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自然要以更大力度向科技创新要动力。

会议提出,要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携手打造世界一流科学中心、共筑科技创新高地。具体包括,合力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推进上海张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共建高水平国家实验室体系,促进长三角大科学装置集群共建共享。这些提法,其实主要是指要在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为何要这样做?道理很简单,因为只有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质的突破,方能占据产业制高点,在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上掌握主动权。

事实上,长三角在科创方面的定位之一,就是要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破解“卡脖子”难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这方面,长三角地区可谓肩负着“挑大梁”的角色。携手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突破联合攻关的体制机制障碍,合力争取在一些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这也是国家赋予长三角的使命。

具体来看,会议还提出,要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推进实施联合攻关计划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领域,长三角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但是,长三角真正要对标的应是国际上成熟的科创中心,在这方面,则仍有明显差距。

以上海为例。根据去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指数2022》,上海进入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但存在五大主要短板。比如,卓越创新人才相对不足;顶尖科研主体比较缺乏;创新引擎企业亟须培育;高质量创新成果相对较少;高水平开放创新仍需加强。这些,其实也是整个长三角地区,都需要继续补课的地方。

继续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

长三角携手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产业是重中之重。

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携手建设新兴产业聚集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

长三角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之于全国的重要性,无需赘言。去年上海疫情暴发期间,就有直观的体现。可以说,继续做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长三角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大使命。

此次会议特别提到,要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什么是它们?首先,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当前全球产业升级的风口;其次,长三角地区,在这方面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显著的优势。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曾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的上海速度。而这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就是因为长三角地区拥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及人才资源储备。公开报道显示,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过90%,其供应链上有105家企业都是来自长三角地区,分布在其中的24座城市。

相关资料显示,在2012-2021年的十年时间里,长三角地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汽车产量约占全国近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更是超过了三分之一。这背后其实都离不开区域内高水平的产业分工合作。

除了新能源汽车,此次会议还要求,要加快建设数字长三角,协同构建跨省互联互通骨干网络,优化完善长三角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持续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积极发挥长三角企业家联盟和产业链联盟作用,加强跨地区产业链供需对接合作。

这些工作虽然各有侧重,但其中的关键词,就是要“破壁”,继续增强产业发展的协同性、互补性。长三角三省一市,都拥有相对能够独当一面的优势产业。但能不能推进集群发展,构建更多的像汽车产业那样,跨区域的高效化的产业链供需对接合作体系,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方面,产业上的一体化发展,是区域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牵引力;另一方面,产业一体化发展,才能提升效率,避免内耗。现代新兴产业的链条越来越长,“单打独斗”,无法形成高度分工协作的全产业链优势,实际也就限制了产业发展的天花板和竞争力。

长三角的产业发展水平要更上一个台阶,必然要多向产业集群和一体化发展要效率和空间。

提升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长三角携手推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是重要内容。

会议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携手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提升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

尽管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但内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客观存在。这里面既包括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也包括省内不同地区的差距。

比如,就人均GDP来看,2022年,上海接近18万元/人,江苏、浙江也分别达到了14.4万元/人和11.85万元/人,这两省一市的人均GDP在全国31省市中位列前五。而安徽则只有7.36万元/人,仅为江苏的一半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因此,这次会议提出,推进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取得标志性进展,深入开展上海市与安徽六安市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实施浙江“山海协作”工程、江苏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共建,积极探索省域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开展优势互补协作新路径,是很有针对性的。

毕竟,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首先得建立在区域内所有地区都达到一定发展基础这一前提之上。长三角本身被赋予了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的重任,同时,浙江还是共同富裕示范区,在这方面就更应该有更高标准了。

当前,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国家宏观经济层面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长三角既涵盖了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部分省份省内不同区域也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探索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协作发展新路径,对全国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当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开展对口帮扶、合作,只是一个直接的抓手。诸如合力构建科创共同体,推进不同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分工合作等,这些在根本上其实也有利于不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科技、产业、区域发展上的“更高质量一体化”之外,这次会议还提到,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携手提升全球高端资源配置能力、打造重大开放平台;要携手推进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携手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要强化制度改革创新集成,携手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

总之,由于在诸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有了不错的基础,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经验。相应的,也自然会率先触碰到一些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在此时提出推进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既契合了当下的发展阶段和基础,也是主动谋求破解发展瓶颈,为全国不同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当好先行者。

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约四分之一;在全国24座万亿城市中,长三角地区更是占据八座。从诸多维度来看,长三角都是中国经济名副其实的重要增长极和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周期下,推动像长三角这样的优势地区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对全国经济大局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