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医本仁术也。见人疾苦,则起悲悯

15.医本仁术也。见人疾苦,则起悲悯

00:00
04:12

15. 医本仁术也。见人疾苦,则起悲悯

【原文】

医本仁术也。见人疾苦,则起悲悯。伊[1]之属望既殷,非我救之而谁哉?臣乗董先生,恒⑵谓余曰:凡疗疾,药救固迟,丹⑶救亦缓,惟心救最灵。要非药与丹之缓也,苟中心不切,则视之易忽,而审之不精。安能得病之本末,握而擒之,使必从我算而无遁情[4]?惟心之既挚,则危亡之际,痛痒攸关。彼父母妻子所不及忧者,而我代忧之。彼患人所不及计者,而我代计之。甚至睡思梦觉,莫非设身伊地。或垂亡而拯之,或虑变而防之。谋深思远,视一病而又虞[5]一病之起,奏一效而更觉效之难凭。攻之时即为守地,守之时复为攻谋。一片婆心,无少宁息。天地可鉴,鬼神可通,而灵明生焉。

【简介】

选自怀远《古今医彻》卷四《医箴•心术》。

【注解】

[1]伊:此处是第三人称代词。他(或她)、他们(或她们)。

[2]恒:总是、经常的意思。

[3]丹:即金丹,古人想象中能够包治百病,令人成仙的丹药。

[4]遁情:隐情。

[5]虞:预料的意思。

【语译】

医学本来是仁爱之术,见到人们遭受疾病痛苦,应该产生同情怜悯之心。患者对医生抱有殷切期待,如果医生不去救他们,患者还能指望谁呢?董臣棐先生总是对我说:凡是治疗疾病,用药物去救治固然收效迟缓,用丹药去救治也收效缓慢,只有用心来救治最为灵验。其实不是说药物与金丹的药效迟缓,而是说如果医者内心并不关切病人,那么诊视之时就容易有所疏忽,在审查病情时也不会用心专一。这样怎么能够查得病情的本末终始,掌握其中的关键要害,把握病情的发展变化呢?只有用心真诚,才能在病人危亡之际感同身受。患者家属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医生应该代为考虑到。甚至于医生在睡梦之中,仍然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有时是病人生命垂危而将其拯救,有时是考虑病情变化而及早预防。医生需要深谋远虑,诊视一种病情就要预料到另一种疾病的发生,治疗见效更要察觉到尚未见效之处。进攻的同时做好防守,防守之时又为进攻做好谋划。医生的仁爱之心,没有稍稍安宁休息的时候。如此,医生的内心光明磊落,可以被天地所照鉴,如同与鬼神相通般神奇,纯洁的思想境界就从心中发生起来。

【阐释】

本段文字主要强调“医者仁心”,为医者,心灵美最为关键,如此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的健康服务,在治病救人过程中无微不至,真正体现高尚的情操。

“心”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古人认为,美德发端于人的良心,同时认为,精气汇聚于人的清净之心。中国古代的品行修养重视心,强调要“入心”,要端正心术,发挥出“心”的关键作用。以今天的观念来看,“心”就是意识,发挥着强大的主观能动性。医者意也,医学是需要医家运乎一心的学问,施用药物而取效,其前提都是医者的匠心独运。因而医者首先需要对病人用心真挚,在诊疗之时才会认真仔细,精益求精。医者对病人还需要耐心细致,如此才能高度重视病人的安危,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为其深谋远虑。因此医者之心,是对病人无微不至的“一片婆心”,是如同慈母般的呵护与大爱之心。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