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2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多选

马原:第2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多选

00:00
13:07

马原:第2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多选


1、近年来,在互联网.上经常出现一些针对特定演出、摄影作品好坏美丑的热议,网友们甚至还创造出“艺术可以冷门,但不可以邪门”的调侃。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通过揭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形成对客体的不同态度,如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反感、美或丑、善或恶、公正或偏私等。以下关于价值评价说法正确的有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评价的差异性是无法避免的、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要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


知识性认识以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为对象,以客体本身的属性、关系和发展过程为反映内容,追求客体“是什么”,以求“真”为认识目的;而价值评价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主体的意向.愿望和要求包含在其中,追求“应该怎样”,以求“善”和“美”为认识目的。价值评价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在价值评价活动中,主体以自身的需要作为内在尺度运用于所评价的客体,因此,评价的差异性是无法避免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只有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对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作出正确评价。评价结果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价值评价也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要有利于人类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


2、价值评价是-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


A.评价以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B.价值评价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别


C.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


D.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


3、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B.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C.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


D.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真理必然是具有价值的。同一真理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真理的具体价值是在真理本身所揭示的可能性范围内,由主体的选择所形成的。


对于真理,不能说“它对谁来说是真理”;对于价值,则必须说“它对谁来说有价值”。


真理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这句话是从整体上来讲,真理对于人类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一切价值的创造和获得,只有在不违背真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当然,任何价值都有具体的主体性,真理的价值也不例外。同真理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真理的具体价值是在真理本身所揭示的可能性范围内,由主体的选择所形成的。


4、马克思说,人“赋予物以有用的性质,好像这种有用性是物本身所固有的,虽然羊未必想得到,


它的‘有用’性之一,是可作人的食物”,这说明价值直接与主体相联系,始终以主体为中心;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关系


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客观主义价值论和主观主义价值论的对立。客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客体本身所固有的,而与主体无关。主观主义价值论认为价值就是主体的欲望、情感和兴趣,而与客体无关。这两种观点都只看到了矛盾的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因而都是片面的。实际上,价值体现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表现为人与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即客体的某种性质、结构和属性。价值既具有主体性特征,又具有客观基础。价值具有客观性。客体的存在、属性及作用是客观的。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并不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由客体客观存在的性质、属性等决定。


5、“‘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实际上是表示物为人而存在”,这两句话揭示了价值具有的特性。价值具有的基本特性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


6、引力波是一种时空涟漪,如同石头被丢进水里产生的波纹一样。黑洞、中子星等天体在碰撞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引力波。100 多年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广义相对论的其他预言如光线的弯曲、水星近日点进动以及引力红移效应都已获证实,唯有引力波一直徘徊在科学家的“视线”之外。2016211 日,美国科学家宣布,他们探测到了引力波的存在,爱因斯坦百年前的预言终于得到印证。这说明A.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B.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C.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使对于有些认识,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但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列宁语)。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对真理的检验。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是唯心主义观点。


7、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的补充、是探索和论证真理的方式、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


人的实践活动经过无数次的重复,把实践的规律印人人脑,经过思维的抽象、提炼和概括,内化为思维的规律,成为思维的逻辑。再用“逻辑的格”把它固定下来,就成为人的逻辑证明的有效工具,井逐步具有了公理的性质。.


8、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比喻为“长河”与“河段”“水滴”的关系。他说:“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B.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


C.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注意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同一真理的不同表述方式不要与这段内容混淆:“人们对同一真理往往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但它们在内容上都是对同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如同一个物理学规律可以用不同的数学公式或语言文字形式加以表述)”。


9、浮力消失、液桥演示、水油分.....在中国空间站的“天宫课堂”上, 充满奇思妙想的太空实


验,让科学的种子在亿万青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为何万里迢迢飞去太空做实验?因为飘浮的


空间站与地表差别很大,特别是具有地面实验室无法模拟的长期失重环境。在太空微重力条件


下,我们在地面上的一些“常识”被打破,物质运动的规律发生了很多变化,出现了在地面无


法观测到的一些奇特现象,这是因为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地面上的实践无法检验微重力条件下认识的正确性。现象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超出这个范围,失去特定条件,就会变成谬误。在地球上成立的真理,到太空环境中就可能变为谬误。


10、长期以来,人们把欧几里得几何学看作揭示空间特性的绝对真理的体系。而德国数学家黎曼在19世纪中提出了另一种几何学,打破了很多人平时认为理所应当的常识,比如黎曼几何学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大于180°。这种创新性的理论在当时并不被重视,甚至受到嘲讽,但是在后来却成为爱因斯坦创立广义相对论的重要数学工具,可以用来反映天体运行的大尺度宇宙空间的特性。这一事实说明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欧几里得几何学在它适用的范围内是正确的,是真理。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欧几里得几何学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实践不断发展,真理也不断发展,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验证认识的真理性。在科学研究中,要想得到关于事物全面、本质的认识,离不开经验,经验并不是完全不可靠的。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表现在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C.感性中有理性


D.理性中有感性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人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


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的认识的辩证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既表现为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又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的总过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相结合的问题,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化提法不正确,也不是认识的辩证过程的内容。人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理性)具体的过程,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提法错误。


注意两种认识过程的提法。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但是,人的认识要受到主观和客观多种条件的限制,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因此,对于人的认识来说,仅有实践、认识、实践的一次循环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才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3、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各种哲学派别有着不同的观点。其中,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在于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因而把复杂的认识过程简单化,把活生生的认识运动凝固化,把多方面的认识要素片面化。最根本的是它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没有把认识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联系与区别: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它否认认识的客观来源,认为认识先于人的实践经验。包括①主观唯心: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和②客观唯心: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它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包括A.旧唯物主义:“照镜子”式的直观反映论(消极被动)


缺陷:①离开实践②离开辩证法


B.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


特点:①引入实践的观点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


14、自然界中只有山川、河流、湖泊等自然物质,并没有火车、飞机、轮船、桥梁、水库等符合人需要的现成形式。这些形式的出现,表明了人的认识活动的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是摹写性、创造性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反映特性与能动的创造特性是不可分割的。反映和创造不是人类认识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人的认识是反映性或摹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只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坚持反映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弄懂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外科技发展历史表明,科学仪器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许多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是以科学仪器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为先导的。从某种意义上讲,科研仪器、研究装备的先进程度代表着科学技术的高度。据不完全统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三大奖项中,68. 4%的物理学奖、74. 6%的化学奖和90%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或是借助各种先进的科研仪器完成,或直接与新仪器、新方法相关。以上材料说明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必须依靠中介系统来相互作用、人们可以使用工具突破感官和大脑的自然界限、客观事物被纳人主体实践活动范围要有一个过程


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二是语言符号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些中介系统,实践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作用。显微镜、计算机等科学仪器的使用突破了人的感官和大脑的自然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主体接收、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人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客观事物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范围要有一个过程,新仪器、新方法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客观事物新的属性和结构。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16、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一种活动能否被称为实践活


动,关键看它是否超出了纯粹的意识活动、改变了除实践主体的意识状态之外的其他存在物的状态


认识活动也是以客观世界(当然是纳人认识活动的客观世界)作为客体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因此是否具有目的性不能用来判断一种活动能否被称为实践活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