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梨》乡下人与道士

《种梨》乡下人与道士

00:00
07:35

你好,欢迎来到《聊斋》30讲。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种梨》这个故事。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舍不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生怕吃一点小亏。这样的人,我们称他们为“吝啬鬼”。

在中外文学当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吝啬鬼形象,比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比如《儒林外史》当中的严监生。这些人都过于看重自己的财物,于是闹出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糗事。在《聊斋志异》里,也有这样吝啬的角色,他就是《种梨》中的卖梨人。

话说,一个乡下人在集市上卖梨,他家的梨虽然味道香甜,但价格很贵,所以鲜有人光顾。一位穿得破衣烂衫,带着斗笠的道士从梨摊前经过,想向乡下人讨一只梨吃。乡下人不舍得施舍,就轰道士离开。可道士偏偏赖着死活不走,非要吃到梨不可。

卖梨的乡下人被道士惹恼了,他大声地辱骂道士,说了许多难听的话。道士则辩驳说:“你这车上有好几百个梨,我只是向你讨要一个,对你来说也没多大的损失,为什么还要冲我发这么大的脾气呢?”

两个人争吵引来许多人驻足观看,有人就劝卖梨的乡下人说,你拿个不好的梨给老道,把他打发走就算了。可乡下人即使是坏梨也不舍得送出,继续和道士僵持着。

人越聚越多,周围店铺里的老板和伙计们也出来看热闹,人群里有一个小伙子看不下去,就出钱买了一个梨送给道士。

道士接过梨,向小伙计拜谢,并对围观的众人说:“我是个出家人,从不吝惜与大家分享自己的东西,其实我也有好梨,这就拿出来请大家品尝。”围观的人被道士说得一头雾水,有人就问道士说:“你既然有梨,吃自己的就好了,为啥还要和卖梨的讨要啊?”道士解释说:“我的梨还没种出来呢,需要这个梨的果核做种子。”

说着话,道士就捧起梨,三口并作两口把果肉吃个干净,只留下一个果核。道士把果核放在手里,从背上取下一个小铲子,在地上挖了一个几寸深的小坑,然后他把梨核放进坑里,用土将它掩盖起来。

做完这些,道士抬起头对围观的人群说:“种子已经种好,有谁能提供一点热水浇灌一下。”有好事的人想为难一下道士,就从路边的店铺提了一壶沸水递给了道士。道士也不犹豫,直接将滚烫的开水浇进了小坑里。围观的群众一片哗然,心想着沸水怎么能浇灌种子呢?但好奇心是大家都瞪大眼睛仔细看着,突然见一棵嫩芽从小坑里冒出了头,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长大,只一会儿的时间就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这棵树开花、结果都只在须臾之间,等众人反应过来的时候,大树的枝条上就已挂满了又大又香的梨子。道士把梨从树上摘下,免费送给围观的人吃,不一会的功夫大家就把树上的梨吃光了。

梨已发完,道士又抽出铁锹,叮叮当当的开始砍树,过了好长时间才将大树伐倒。道士把连枝带叶的梨树抗在肩头,穿过人群,不慌不忙的离开了。

刚刚道士做法的时候,那个卖梨人也在人群中围观,大概是因为法术太过震撼,卖梨人看得太过入迷,竟然忘记照看自家的梨摊,等他回过神的时候,这才发现自己的车上一个梨也没有了。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刚刚道士分的梨是他车上的。就在乡下人懊恼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车上的一个车把也不见了,碴口也是新砍断的,不用说,道士最后砍倒的梨树一定是车把了。

被道士的法术戏弄,让卖梨人火冒三丈,他赶忙顺着道士离开的路径去追赶道士。转过墙角,发现那节被砍断的车把就扔在墙角下,而道士却早已不知去向。随后集市上的众人知道了卖梨人被道士戏耍,都哈哈大笑起来。

好了,到这里《种梨》这个故事就结束了。虽然是一个篇幅较短的小故事,但却是《聊斋》中第一篇被翻译成外文的故事,在国外广泛流传。因为蒲松龄用简单的语言塑造了两个让人记忆犹新的人物:乡下人与道士。

故事对乡下人的外表着墨并不很多,而是着重突出了他吝啬的性格。在乡下人一出场的时候,作者就介绍他有一大车的梨子,虽然个大味美,但价格很高。通过梨子的定价,从侧面衬托乡下人的贪财和吝啬。

之后作者又通过两个小细节来进一步刻画乡下人吝啬的个性:一是道士向他讨梨的时候,卖梨人不仅不给还辱骂道士,赶他离开。另一个则是在围观者劝卖梨人给道士一个坏梨的时候,乡下人却连一个坏梨都不舍得免费送出。作者从这两个角度,展现了乡下人的贪财与吝啬,用简单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小人物形象。

与乡下人相反,作者对道士的形象着墨很多,故事一开头就说他穿着破衣烂衫,带着一顶斗笠,一幅落魄乞丐的样子。在故事当中,道士是以惩罚者的角色出现的,作为正义的一方,他施展法术,将梨子分给了众人,就是为了惩罚乡下人的吝啬。作者用这种夸张的手法,既展现了道士法术的精妙,也让吝啬者吃尽了苦头,给读者一种解气的快感。

蒲松龄在文章的最后说,生活中还有很多像乡下人一样的吝啬之徒,他们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别人的难处。明明自己很富有,却不愿意救济穷困,甚至自己的父亲或是兄弟向他们求助,他们也都是一副斤斤计较的模样。

别看这些人不舍得帮助别人,自己败家的时候却毫不吝惜钱财,荒淫烂赌到倾家荡产也不皱一下眉头。作者就是要用这个故事来警醒世人,做人不能太过吝啬,否者就会像乡下人一样,最终落得两手空空的下场,成为世人的笑柄。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下一节我们将看到怎样的经典人物形象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聊斋志异·种梨》原文我们就放在文稿下面,供您欣赏。下一节,我们一起看看故事《席方平》。

原文: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于居士亦无大损,何怒为?”观者劝置劣者一枚令去,乡人执不肯。

肆中佣保者,见喋聒不堪,遂出钱市一枚付道士。道士拜谢,谓众曰:“出家人不解吝惜。我有佳梨,请出供客。”或曰:“既有之何不自食?”曰:“我特需此核作种。”于是掬梨啖,且尽,把核于手,解肩上镵[chán,刨土工具],坎地深数寸纳之,而覆以土。向市人索汤沃灌,好事者于临路店索得沸沈,道士接浸坎上。万目攒视,见有勾萌出,渐大;俄成树,枝叶扶苏;倏而花,倏而实,硕大芳馥,累累满树。道士乃即树头摘赐观者,顷刻向尽。已,乃以镵伐树,丁丁良久方断。带叶荷肩头,从容徐步而去。

初道士作法时,乡人亦杂立众中,引领注目,竟忘其业。道士既去,始顾车中,则梨已空矣,方悟适所俵[biào,俵分,按人或按份儿分发]散皆己物也。又细视车上一靶亡,是新凿断者。心大愤恨。急迹之,转过墙隅,则断靶弃垣下,始知所伐梨本即是物也,道士不知所在。一市粲[càn]然。

异史氏曰:“乡人愦愦[kuì kuì,昏庸;糊涂],憨状可掬,其见笑于市人有以哉。每见乡中称素丰者,良朋乞米,则怫然,且计曰:‘是数日之资也。’或劝济一危难,饭一茕独,则又忿然,又计曰:‘此十人五人之食也。’甚而父子兄弟,较尽锱铢。及至淫博迷心,则顷囊不吝;刀锯临颈,则赎命不遑。诸如此类,正不胜道,蠢尔乡人,又何足怪。”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