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④-1 爱人不亲 反其仁

《孟子》离娄上④-1 爱人不亲 反其仁

00:00
12:24
《孟子》离娄上④-1 爱人不亲 反其仁

【原文】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接下来这一段依然是讲仁。我们先回顾进入了离娄章句以后,首先孟子告诉我们想要画好方圆,我们要用规和矩;想要平治天下,我们去用先王之道,也就是推行仁政。接下来又讲到仁与不仁,关乎于得天下或者是失天下,废兴存亡都与仁有关系。如果是仁的就可以兴、可以存,如果是不仁的就会废、就会亡。

接下来这一段具体在事情上仁要如何去呈现,要如何去观察在这件事情上做的具体的 是仁还是不仁呢?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那我们来看这句话,这个爱既是形容词也是动词。先来看形容词:我身边的人,应该爱护我的人,本来是亲近的那些人,但是却不愿意亲近我,这是形容词。另外一个是动词:说我主动去爱别人,别人与我也不亲近。孟子告诉我们 反其仁,这个时候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仁德不够所导致的结果呢?

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去抱怨:说我的父母不爱我;我的爱人也不爱我;我的孩子对我也不好;明明我在这个家庭里付出了很多,我觉得很委屈。那就是源于这句话:爱人不亲 反其仁。这个时候我们要反思、要去思考,是不是自己不够仁才 导致今天的这个结果,以及自己的种种抱怨呢?

我们来体会到底什么叫做仁呢?他人所需求的,我们愿意满足他人的需求,这个称之为仁。举个例子,我们面前有一盆植物,这个植物缺水了,我给它浇水;缺营养了,我给它施肥,那这个叫做仁。那什么叫做不仁呢?我想给它浇水,我想给它施肥。它明明不缺水但是我想给它浇水,这个时候呢,可能这个植物会因此而死掉。

再比如说 给这个植物剪枝叶。剪掉一些枝叶是为了让它更好地生长,这个叫做仁。我想给它剪成一个什么样的造型,剪成这个造型好看这叫不仁。一个是为它着想,一个是凭自己的喜好,那是自己的欲望,这个不能称之为仁。

通过这个例子再往生活当中去思考,能不能想到为什么爱人不亲呢?明明爱护了别人,对别人好,但是想一想,对别人的好是他人所需吗?还是凭你自己的喜好,去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呢?所以生活当中是不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是不是都是我想让你怎么样;我觉得你冷啊;我觉得你应该多吃啊;我觉得你应该学习一个什么样的技能;我觉得你的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美其名曰我爱你,我对你好,那这个时候 对方怎么可能和我们亲近呢?

首先要理解什么叫做仁?满足他人的需求,看懂了他人的需求,并且对他,好这个叫仁;凭自己的喜好和标准对别人好,这是自己的欲望。就像这一盆植物,我想浇水了,那是满足了自己想浇水的欲望,我给它剪成什么造型,那是满足了自己视觉上的欲望,这个怎么能称之为仁呢?

不知道听到这里,我们会往生活当中反思多少呢?我们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自己身边的爱人,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自己的员工,对待陌生人或者是自己的客户,我们有这个仁字吗?我们有考虑对方的需求吗?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那这个时候对方一定是对抗的。

很多时候我们家长也会抱怨:我给孩子花了那么多钱去培养他,这个孩子却不懂得感恩,他却不亲近于我?那你看我们去想啊,是不是做的是不仁的呢?我们有那个心,但是不懂得仁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有可能做了错事。
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不禁要想了,如果他做的事情是错误的,我还要满足他的需求吗?比如说孩子就是不爱学习、就想打游戏;比如说爱人回来什么都不干,他就想出去喝酒,难道我也顺着他的需求才能叫仁吗?比如说员工就是不努力工作啊,那难道我还要仁,他不工作就不工作,也不去管他吗?

那诸如此类的问题或许很多,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要如何去办呢?那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压制和控制一定是错误的。比如说想压制、控制孩子;想压制爱人、强迫他去改变,他一定是和我们对抗的,并且会远离和不亲近我们,那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如何做 这就涉及到了引导的问题。说这个孩子他愿意打游戏,他不愿意学习,那是因为他从道理上并不明白,他应该去学习;学习对他将来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时候我们要懂得循序渐进地去引导他,逐渐地给他讲清楚学习的道理,带他体验到学习可以给他带来的好处,最后让他自己喜欢上学习,那是他自己的需求,这个称之为仁。

那对待爱人也是一样的,如果他对这个家庭没有那么多的责任感,他只喜欢自己享受,你去控制他、要求他、辱骂他、苛责他,这些事情都不会起作用,只会让对方更加讨厌你,也就是爱人不亲,他没有办法跟你亲近。这个时候我们要反其仁,不是强制地要求他改变,要懂得去爱护他和支持他的这些想法,然后逐渐地给他一些道理,让他体会到对这个家庭的责任感,等待他逐渐地发生变化,这个时候他才可能去改变。

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爱人不亲,反其仁。无论是身边的人对我们不亲近,或者是爱别人,但是别人是对抗的,对我们不亲近,都要反其仁。那如何反其仁呢?看看是不是他人的需求,我们要顺着他人的需求,去给他提供帮助,这个叫做仁。不是凭着自己的喜好和标准,美其名曰对别人好,但实则是在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个不叫仁。那如果别人是错误的,他做的事情不对,我们也没有办法压制和强迫,只会导致他的对抗和不亲近。那这个时候我们要学会有耐性,逐渐地去引导,让他明白这个道理,让他逐渐地知道人该怎么去做事情,这个时候等待他自己来改变,那这个称之为仁。

治人不治,反其智。治理别人,但是别人却不接受治理,或者是我们治理不好,这个时候要反思自己的智慧了。爱人不亲是一种心理状态,治人不治这个就是一种行为了。我们看治理两个字,在生活当中,我们的行为是没有办法离开治理的,比如说治理一个家庭,治理你的孩子,如果做是生意的呢,治理企业,或者做一件事情,也可以称之为治理一件事情,是没有办法离开治理二字的。

如果治理不好,或者别人不接受治理,我们就要去反思自己的智慧了。这里的智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知识体系,第二层是能力。什么叫知识体系呢?比如说种庄稼,也可以称之为治理庄稼。如果想治理好庄稼,首先要有知识体系。也就是你要知道这个庄稼该如何去种,什么季节种,怎样去种,什么季节浇水,什么季节施肥,什么季节除一些杂草和害虫,那这都叫知识体系。
那除了知识体系,第二点就是能力,就是有没有做这些事情的能力。也就是知道了该什么时间除草,我有没有除草的能力,知道了什么时候该翻地播种,我有没有翻地和播种的能力。如果这两点都有了,就说明你可以把这个庄稼治理好。

我们再看治人不治,治理别人没有办法治理好,同样需要知识和能力。比如说治理孩子吧!我们要怎么治理?首先要有知识,比如说这个孩子到了什么年龄段,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这是知识吧。比如说这个孩子开始变得叛逆的时候,要怎样去跟他交流,这是知识吧。

再比如说跟爱人之间的相处。当他心情烦躁的时候,要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些烦躁的情绪,这是知识吧。如果做企业 去治理员工,他这段时间为什么不愿意去工作,为什么不积极?是因为他的工作压力大呢,还是对企业的不满意,或者是他个人的情绪出了什么问题呢?那这都是知识。
所以人要懂得去学习的,只有学习了更多的知识,把它升华成智慧,才可以看清楚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事情。并且只有知识还不够,你还要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你说明明看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没有能力去解决,也于事无补。

知道这个庄稼该打药了,但是不会打药,这叫能力不足。知道该给孩子一些交流,一些疏通,但是不会和他交流这叫能力不足。说该给员工一些鼓励,或者他某些思维是错误的,但是没有办法纠正他,这叫能力不足。

所以呢,这些是不是都是反求诸己的思维呀:爱人不亲,反其仁,要去思考是我们自己的仁德不够;如果治人不治,反其智,治理别人,或者治理一件事情没有办法治理好,你要看到是自己的智慧出了问题,是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者能力不足所导致的结果。

所以呢,学习儒家文化要明白一个道理,别人不亲近我们,是我们自己的仁德出了问题,做一件事情做不好,不能治理好他人,是我们的智慧出了问题。所以呢不用去指责和抱怨别人,那些呢,都于事无补,我们要从自身去寻找原因,用提升自我来解决当下的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