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③ 仁则兴 不仁则废

《孟子》离娄上③ 仁则兴 不仁则废

00:00
18:46


《孟子》离娄上③ 仁则兴 不仁则废

【原文】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由恶醉而强酒。”

【原文解说】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接下来呢孟子参照过去的历史规律,得出了一个结论:三代呢指的是夏、商、周,这三个朝代啊。之所以可以得到整个天下,是因为有仁德。我们看夏朝的开国之君大禹,大禹治水为天下百姓谋福德,所以呢由夏禹的儿子启,最后创立了夏朝。那我们再看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是以仁德闻名于天下的。那我们再看周朝的创立,周文王,从很早以前呢在商纣王的统治之下,他就以仁德、以孝著称于天下,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后来武王建立了周朝。所以我们可以从夏朝的大禹,商朝的商汤和周朝的文王、武王,这些人都是以德行、以仁政得了整个天下。

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后来呢夏、商、周又失去了天下,为何失去了天下呢?以不仁。我们看夏朝的末代君主夏桀,他已经开始不仁,所以后来呢被商汤所替代。那到了商朝的末代君主呢,商纣王,又是残暴的昏庸无道的,酒池肉林。那这个时候又是以不仁失去了天下,周文王、周武王取而代之。那我们看,到了周朝的末期呀,从西周到东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去了天下,被迫迁都于洛邑,虽然名义上还是天子,但是实则手里的权力和威望,已经开始逐渐地消散,最后呢一代一代的没落。春秋、战国最后被秦国建立了秦朝取而代之。

整个从夏、商、周三代,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规律了:得天下的开国之君是以仁德,但是到了末代的子孙开始,他们以不仁去治理天下,所以最后呢又都失了天下,这是于天下而言。

接下来又往下降了一点,讲国家,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从天下到了国家,说一个国家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也是因为仁与不仁。也就是以仁德去治理天下,就可以兴、就可以存,以不仁呢去治理天下,就会废、就会亡。那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总结问题的关注点:他衡量天下、衡量国家、衡量一个人的关注点,都在仁与不仁上。

那我们通常也会去衡量一个人,我们也会去衡量一件事情,那我们在用什么去衡量呢?我们往生活当中去举一些例子。比如说我们衡量一个人,衡量他有钱还是没钱;衡量一个人学历高还是低;衡量一个人工作好还是不好;衡量一个人聪明还是不聪明。你看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关注点,也就是你的关注点在什么地方,你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就会在什么地方。

那我们看从孔夫子到孟子,他们衡量的标准都是仁与不仁。孔子讲: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他去看待一件事情,就是仁和不仁。到了孟子,同样他看到一个天下的规律:看到一个国家的兴亡,就在仁与不仁之间。衡量一个人更是如此了,那衡量一件事情呢?那这件事情是好还是坏;是兴还是废;是存还是亡;很简单,仁与不仁。如果你做的事情是仁的,就可以得到天下,就可以兴,就可以存。如果你做的事情是不仁的,就会废,就会亡,就会失去天下。

那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变成这个样子,你会发现生活当中的事情,就会变得极其简单。这件事情我到底该做还是不该做,那我就去看仁还是不仁。如果是仁的事情我当然要做,因为持续地做下去,就可以得天下,得到更多。那如果这件事情是不仁的,那我就不要去做,因为它会越做越差,最后失去天下,也就是失去很多东西。

那我在交朋友的时候也是如此,这个朋友到底该不该交,仁还是不仁。如果他是仁者当然要交,如果他是不仁者,敬而远之。那如果我们还有这样的关注点,在教育孩子上是不是也特别简单。我到底该让我的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仁与不仁。从小我要教会给他仁的思维,做仁的行为,如果是不符合仁的,那么我就不让他去做这样的事情,一切都开始变得那么简单。

比如说我择偶,我想要走进一段感情,我该怎么去衡量这个人呢?以前可能看这个人长得好不好看?工作好不好?家世如何?那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个人仁还是不仁。如果他是一个仁德的人,这个人很踏实,他懂得为别人去着想,那这个人就是我要选择的。如果他是一个不仁德的人,即使他长得好看,即使他的工作很好,他未必对我们好,他未必是一个善良的人,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可以去关注到自己衡量一件事情的标准,可不可以向圣人去学习,让它变得既简单又清晰,给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所有选择,指明了一个具体且简单的方向。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如果一个天子是不仁德的,你就没有办法保住自己的天下。

诸侯不仁,不保社稷。社呢指的是土地,稷呢指的是粮食。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如果是不仁的,就没有办法保护好你的土地和粮食,就会失去你的百姓。

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以前的卿大夫是有继承的,都会有自己的封地,有自己的宗庙,并且可以传承给自己的子嗣。但是如果卿大夫做的是不仁的事情,没有为百姓着想,或者做了一些违礼的事情,犯上作乱,这个时候卿大夫的位置就会被推翻,或者是会被剥夺,你的子嗣是无法得到你的爵位的,并且你的宗庙不能得以延续。

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四体呢指的是自己的身体,也就是泛指生命,庶人指的普通百姓,是不仁德的,就性命难保。那我们看这句话,孟子说得很严重,他在讲什么呢,在告诉我们如果不仁,你就会失去你最重要的那个东西。比如说作为天子,最重要的是四海,也就是天下,如果你不仁,往最严重了说,你就会失去天下那个最重要的东西。

如果一个诸侯不仁,你就会失去你最重要的国家,如果一个卿大夫不仁,你就会失去你最重要的宗庙、祭祀、爵位、俸禄等等。如果一个士庶人不仁,你就会失去你最重要的生命,所以这是往严重的说,你要是不仁,就会失去你身边最重要的东西。

往轻微的讲呢,比如说天子如果不仁,但是你还没有甚到一定的程度,那这个时候你的天下虽然没有失去,但是也会变得削弱。一个诸侯国亦然,如果你的不仁没有残暴到一定的程度,虽然不至于失去国家,但是你的国家一定是弱小的,民心是不聚的,不团结的。

如果卿大夫呢,也是如此,如果你的不仁没有到一定的程度,虽然可能没有失去你的宗庙、爵位,但是 你也不得人心,你的子孙也可能因为你的恶名而不能抬头。士、百姓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不仁,做了很多违背礼法的事情,违背道德的事情,固然不至于失去生命,但是也会让你没有出头的机会,也会让你的生活比较贫困潦倒。所以无论从严重了讲,还是从不严重了讲,只要是不仁的都会有所损失。

那我们再延伸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是一样。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在感情当中,如果是不仁的,你有可能失去这个人,这是最严重的。但是即使不严重,说我没有失去这个人,这个人没有离开我,但是呢你们的感情也不和谐,对方呢也不会更多地去关注和爱护你。所以这都是不仁给我们带来的结果。

那再比如说,如果你是做生意的,对你的客户不仁,那最严重呢是你失去了这个顾客。不严重呢,虽然他还没有失去,但是他跟你也并不是一心,互相都是斤斤计较的,都是算计的,那这个时候虽然这个顾客还在,可是你们之间无法做到同心同德。

那比如说在一个企业当中也是一样,如果你对你的员工不仁,往严重了讲,你会失去这些重要的骨干。那往轻了讲,他们可能还没有离开,但是跟你并不是一心一意地做事情,上下心是不齐的,那你要怎么才能做好这个事情呢。

包括我们跟自己的孩子都一样,虽然有血缘关系,虽然有养育之恩,但是如果你对你的孩子,是不仁的呢,严重了讲你可能会失去他。那往不严重了讲,虽然大家还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彼此是对抗的,是没有感情的,没有慈爱的,没有孝顺的。那这个时候就会产生很多生活当中的痛苦和烦恼,所以孟子想要告诉我们,仁就可以得天下,不仁就会失去天下,并且它包含了废兴存亡。

我们要想让身边的生意、感情、事业、人际关系兴,让它存,我们就要用仁去对待他人。如果我们以不仁去对待他人,我们就会废,就会亡,就会失去我们身边所拥有的这一切。

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由恶醉而强酒。做了一个总结,说今天如果我们讨厌死亡,但是呢却乐于去做不仁的事情。那转过来怎么讲呢,如果你讨厌死亡,就不要去做不仁的事情。又举了一个例子,是由恶醉而强酒,就好比是你很讨厌喝醉,但是你却喜欢喝酒,是一样的道理。

那我们看这句话很有意思啊,它的道理也极其深刻,我们都讨厌那个失败的结果,但是做的事情恰恰是种了那个失败的结果的因。举例子,按正常来讲,我们讨厌醉的感觉,你就不要去喝酒啊,你害怕死亡这件事情,你就不要去做不仁的事情,你看多简单。

我们举几个生活当中的例子,说我害怕失去工作这个结果,那就努力工作就好了。你说我害怕生意不好,那你就去行仁德之事,那你对你的顾客好一点就可以了。说我害怕失去我这段感情,那我们就用心地去呵护他,去付出不就可以了吗。说我害怕学习成绩不好,那就刻苦用功地去学习。

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细思极恐,我们会发现这么简单,可是我们做的事情,为什么往往就是反的呢。比如说,我怕我的生意不好,但是我们却不用心地服务顾客。我们害怕死亡,却不去做仁德的事情,反而做不仁的事情。我不喜欢喝醉的感觉,但是喜欢喝酒。我害怕失去一段感情,但是却不用心地呵护她。我害怕失去工作,但是我却活在抱怨当中,并不努力地去工作。就是我们害怕那个结果,却去做了和那个结果违背的事情。那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会如此啊,这里面就要讲到《论语》当中的一个道理了,曾经颜渊问仁,颜渊也就是颜回,颜回问孔子,说什么叫做仁呢?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想要为仁怎么办呢,克己复礼,遵循礼,遵循道。但是重点是前两个字,克己呦。比如说讨厌喝醉的时候的状态,但是我却愿意去喝酒,那我们看这个时候,就是不能克己。

比如说我想要让我的工作变得更好,我不想失去工作,但是我又不愿意努力地付出,你克服不了自己的懒惰,对于喝酒这件事情呢,你克服不了自己的欲望。比如说我珍惜这段感情,我不想让他离开我,但是我却不能平和地和他相处,是因为我克服不了自己的情绪。那你看为什么结果和我们当下的行为是违背的呢,就是中间少了一个克己的功夫。所以说克己难不难呢,难,它要克服我们自身的性格,克服我们自身的缺点,还要克服一些环境,不被这些环境所影响。

比如说我想要工资赚得更多,那我就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懒惰,克服自己不愿意付出,不愿意努力的这个特点。那再比如说我想珍惜这段感情,但是我要克服自己的控制欲,我要克服自己的情绪,我要克服自己那个贪婪的性格,不是索取,而是不停地付出。我讨厌喝醉以后的那个状态,所以我要克服对于喝酒这件事情的欲望。

比如说我想要保持一个好的身材,那这个时候我要克服自己的口腹之欲,并且我还可能要坚持去运动。但是我在运动的时候,我这个人的身体和我的心理是有惰性的,我并不愿意去在这么热的天,跑得大汗淋漓,所以呢能不能去为仁的关键,在于克己。如果你不能去克己,即使我们知道该行仁德之事,但是你没有办法做到,就像孔子和孟子,去见过那么多的君主,难道他们不知道仁德是好的吗,知道啊,但是做不到啊,是因为克服不了自己的欲望。我也知道一心为天下的百姓,就可以让天下安定,但是克服不了自己对于享乐这件事情的贪求,克服不了美色,克服不了自己对于财富的欲望,对于权力的这种欲望。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就会常常讲这样一句话,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啊。那道理懂了和能做到之间,缺少的就是克己的这份功夫,所以克己是很难的,也是少数人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你想要去修身,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想要去为仁,那就不能缺了克己的这个功夫。
如果我们不懂得去克己,就会出现孟子所说的这个道理。明明讨厌害怕死亡,却去做了不仁的事情;明明讨厌醉酒的状态,却非要去喝酒;明明讨厌一些结果的失败,但是我们却不刻苦地去努力,所以想要去转变这一切,想要去为仁,想要去得到更多,那就要去克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