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索”走向“深入”: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后劲”有多大?

从“探索”走向“深入”: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后劲”有多大?

00:00
09:42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雄安新区考察并主持召开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座谈会。这是十年来,总书记主持召开的第三场事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座谈会,这也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从从“探索”走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明确提出了新的定位:“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过去这近十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实则是京津冀地区的一场产业和空间重构运动。

从减量转型到高质量发展,考验的正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后劲儿。

协同发展数据亮眼

从北京出发,到滨海西站最快21分钟,到涿州东站24分钟,到燕郊29分钟,到大厂38分钟,到宝坻44分钟,到香河46分钟……北京周边的河北城市与天津区县民众越来越感受到,现在往返一趟北京实在是太方便了。

去年以来,京唐城际铁路、京滨城际铁路宝坻至北辰段正式开通运营,涿州到北京通勤高铁开通运营,都在进一步缩短京津冀区域的时空距离。京津冀协同发展10年来,三地在交通领域互联互通,“一小时”出行圈成为常态。

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848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8.3%;北京至六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一小时内通达,与300公里范围内的主要中心城市“津石保唐”均实现高铁1-1.5小时快速联系。

除了交通,2014年以来,京津冀三地紧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各阶段重点任务推动工作,着力稳增长、优结构、惠民生,区域经济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各方面协同发展的数据可谓亮眼。

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上升。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0.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其中,北京、河北跨越4万亿元量级,均为4.2万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2.0倍和1.7倍;天津1.6万亿元,是2013年的1.6倍。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京津冀三次产业结构从2013年的6.2:35.7:58.1转变为2022年的4.8:29.6:65.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7.5个百分点。其中,河北提升最快,2022年河北三次产业结构为10.4:40.2:49.4。

产业链互补格局已经形成

产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关键支撑。近十年来,京津冀产业转移加速推进,基本形成了“京津研发、河北制造,北京研发、津冀转化”的空间布局。

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是京冀合作共建的第一个省级政府层面推动的大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也是全国唯一实施药品生产异地延伸监管区域。该园区已吸引60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入驻,其中源自北京的项目有49个,总投资116亿元。

这样的合作园区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减量与转型,是京津冀发展相融的关键一招。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需要疏解非首都功能,津冀成为重要的承接地。

天津集中打造将综合承接平台和专业承担平台相结合的“1+16”承接体系;河北重点打造“1+5+4+33”的重点承接平台体系。这其中,最重要的承接平台则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

疏解与承接的效果是明显的。2022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1989.4亿元,占全部引进内资的53.8%,其中引进北京投资新设机构1406家,新落地重大项目318个;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95个。

这种承接也加速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互补格局的形成。目前三地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明确产业分工体系,通过重点产业间互补融合,提高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的融合度和稳固度,形成立足北京、辐射津冀的产业协同集聚区。

北京基于研发优势,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天津基于制造优势,通过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集成电路、车联网等核心产业链;河北围绕产业链现代化,谋划布局“4+4+3+N”产业体系,重点发展钢铁、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链。

近十年来,产业对接协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已由“转移承接”逐步转向“产业链合作”。“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和“保定市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设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北京大兴区、天津经开区和河北石家庄市共同申报的“京津冀生命健康集群”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跨省联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产业协同的“后劲儿”有多大

定位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的河北雄安新区,在一片空地上拔地而起,正在努力成为奇迹。它和北京、天津构成等边三角形,形成鼎足之势。北京城市副中心保持每年千亿元以上的投资强度,正在成为京津冀协同的桥头堡。这“两翼”齐飞,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在区域协同发展中的生动实践。

而未来,如何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向广度深度拓展,让产业协同的后劲儿十足,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创新驱动,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能级。事实上,近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成绩斐然正有赖于此。

目前北京产业结构呈现高精尖特征,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接近三成;天津2022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7.3%;河北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作用突出。

今年一季度,北京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0%,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42.6%;天津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8.6%,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9.9%;河北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1.0%,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24.0%。

数据显示,2021年,京津冀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949.1亿元,是2013年的2.1倍,占全国比重为14.1%。其中,京津冀三地分别为2629.3亿元、574.3亿元和745.5亿元,分别为2013年的2.2倍、1.3倍和2.6倍。利用京津科技创新要素密集优势,找准产业链与京津创新链融合互补结合点,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创新驱动基础上,要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抓手,强化区域产业协同能力。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将为京津冀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因此,聚焦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领域,围绕北京创新链布局优化津冀产业链是产业协同的未来发展之道。

其次是数字经济,打造区域产业协同高地。随着数字技术和传统产业渗透交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兴经济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动力。2021年京津冀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占全国的10%左右。

其中,2015年至2022年,北京数字经济增加值从8719.4亿元增加到17330.2亿元,占GDP比重超四成;天津计划到2023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55%;2021年河北数字经济规模达1.39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比重34.4%。

数字经济领域,三地同样可以协同发展。

北京可依托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人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数字平台建设、数据交易等领域的优势,全面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天津实体经济根基坚实,产业门类齐全,智慧应用场景丰富,可通过为数字技术提供应用场景,促进数字技术研发成果落地转化;河北在服务器的算力、存力以及5G基站数量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可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升级改造,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放大和倍增效应,推动产业数字化进程。

总之,京津冀三地可以以数字经济新产业发展的动能释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协同。

编 辑 /柯 锐

校 对/刘 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