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秦汉文学
三、问答题
1.简述汉代文学的分期。
答: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出现了像《七发》那样为汉赋体制奠定基础的作品。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
从武帝至宜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
从元帝到东汉和帝,是两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掀起第二次高潮,相继涌现出扬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
从安帝到灵帝是汉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也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张衡、抒情短赋陆续出现,京都大赋也发展到顶点。赵壹、蔡邕、祢衡等人的辞赋更加贴近现实,批判精神很强。五言古诗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作家在诗文中对人的生命、命运及价值的重新发现、思索和追求,诗文的日趋整饬华美,预示着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即将到来。
2.试论述“赋”这种文体在汉代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答:赋是汉代文学最有代表性的式样,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
贾谊《吊屈原赋》是汉初文坛的重要作品,是以骚体写成的抒怀之作,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富,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到了汉武帝时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一大批辞赋作家。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子虚赋》、《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是汉赋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后代赋类作品的楷模。
武帝后期及昭帝朝,以赋名世影响后代文坛的当推王褒、扬雄。土褒有《洞箫赋》,是具有“辩丽可喜”、“虞说耳目”特点的代表作,
两汉之际的社会动荡,导致东汉初期的社会生活乃至文化思想发生较大变化。杜笃的《论都赋》是东汉赋风转变的重要标志。东汉京都赋开始崛起,以都洛、都雍为题材的作品,规模宏大、别具特色、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它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此外还有张衡的《二京赋》。抒情赋此时也开始勃兴,东汉抒情赋主要有纪行赋和述志赋两类。同时,它也是汉代第一篇比较成熟的骈体赋。汉末赵壹的《刺世疾邪赋》似一篇笔锋犀利的讨伐檄文,是早期抒情小赋的名篇。
清代王国维曾把赋作为有汉一代的代表.与唐诗、宋词、元曲并列。汉赋拥有众多才华横溢的作者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的作品,对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5.简述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及其影响。
答:“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司马迁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迫害,因而发愤著书,写成《史记》,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中的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
6.论述《史记》的叙事艺术。
答:首先,是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司马迁在综合前代史书各种体制的基础上,创立了纪传体。《史记》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兴衰沿革。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二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嘶图。
其次,是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再次,是对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史记》的叙事没有停留于对表面现象的陈述,而是追根溯源,揭示出隐藏在深层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最后,是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司马迁有很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无论是头绪众多的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错杂的重大场面,他写起来都条理清晰,游刃有余,
7.《史记》是怎样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
答:《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一、人物个性与共性的展现。
二、复杂人格的多维透视。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一方面能把握他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其性格的次要方面也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旁见侧出的笔法,又称互见法,即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他的主要特征,而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则放到别人的传记中显示。
8.简述《史记》是怎样形成其雄深雅健的风格的。
答:《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首先是表现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示个人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
其次是浓郁的悲剧气氛。
再次是强烈的传奇色彩。《史记》富有传奇色彩,除了类似荒诞不经的传说之外,所写的许多真人真事也带有传奇色彩,如鲁仲连为人排患解难而无所取,终身不复见。
9.论述《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一、《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二、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人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等.
三、后代散文、小说、戏剧与《史记》多有渊源关系。首先,《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其次,《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r宝贵的经验。再次,《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
1O.简述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叙事技巧。
答:两汉乐府诗中有叙事诗,也有抒情诗,而以叙事诗的成就更为突出..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生活镜头的选取表现了两汉乐府叙事诗高度的艺术性。《陇西行》,一篇是辛延年的《羽林郎》,
二、两汉乐府叙事诗多数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妇病行》
三、两汉乐府叙事在刻画人物方面也取得很大成就,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的形象,各具特点.绝无雷同。秦罗敷和胡姬都是反抗强暴的女性,罗敷以机智的言词戏弄向她求婚的使君,
四、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娴熟技巧,还体现为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总之,两汉乐府诗的叙事技巧对传统笔法有所超越,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演变的征兆。
12.试论述《汉书》和《史记》在人物传记的写作上的不同点。
答:《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它是继《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因此,历史上经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列、《史记》和《汉书》对举。但二者在写作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史记》最精彩的篇章是楚汉相争时和西汉初期的人物传记,
《汉书》的精华则在于对西汉盛世各类人物的生动记叙。
《史记》所写的秦汉之际的杰出人物是在天下未定的形势下涌现出的一批草莽英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战将和谋士,极富传奇色彩。
《汉书》所写的西汉盛世人物则不同,他们是在四海已定、天下一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中固然不乏武将和谋士,但更多的是经师儒生,虽缺少传奇色彩,却富有戏剧性。
《史记》主要写那些草莽英雄是如何建功立业的,
《汉书》则展示了西汉士人宦海浮沉的情景。
二、除《世家》外,《史记》的人物传记基本都是以写单个人为主,很少全面叙述家庭的兴衰史。而《汉书》记叙了许多世袭官僚家族的历史,通过描述这些家族的兴衰史,对西汉社会的变迁作了多方面的展示,如《张汤传》、《韦贤传》等。《史记》对酷吏的揭露极为深刻,张汤、杜周是酷吏的典型代表,在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西汉社会刑法的严酷、吏士的残暴。《汉书》的《张汤传》、《杜周传》在揭露张汤、杜周少恩寡义的同时,对他们子孙的美德懿行多有称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张汤、杜周这两位酷吏的反感,使他们的形象更接近于生活实际。
三、《史记》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有大量悲剧人物的传记。《汉书》中悲剧人物的数量不如《史记》那样众多,但李陵和苏武的传记,却和《史记》的许多名篇一样,写得酣畅淋漓,悲剧气氛很重。
四、《史记》采用疏宕往复的笔法,《汉书》则重视规矩绳墨,行文谨严有法。如对各类逸闻逸事和生活琐事,司马迁或把它们放在传记的前面,或者穿插在中间,也有的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
总之.《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而《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13.结合作品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
答: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谈到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的“古诗”时,称“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耳目一新的抒情艺术。《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它长于抒情,却不径直言之.而是委曲宛转,反复低徊。
首先,许多诗篇都能巧妙地起兴发端,很少一开始就抒情明理。用以起兴发端的有典型事件,也有具体物象。其次,《古诗十九首》许多诗篇以其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构成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再次,善于通过捕捉生活情景抒发作者内心感受。
二、炉火纯青的语言技巧,钟嵘在《诗品》中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首先,《古诗十九首》不作艰深之语,无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晓畅的语吉道出真情至理,其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而又异常精练,造语新警,从而形成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其次,《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丰富的表现力,诗中有许多名言警句,简洁生动,哲理深而诗意浓,既清新又醇厚。
再次,诗中化用了许多古代典故,却不给人以晦涩生硬之感。叠字的巧妙连用和双关语的自然融人,又颇得乐府民歌的神韵,如《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等诗。
总之,《古诗十九首》在表达方式上直接继承《诗》、《骚》的抒情传统,并吸收了汉乐府的艺术技巧,成为建安五言抒情诗创作高潮到来的前奏,其含蓄蕴藉风格对后世文人抒情诗产生了长远影响。
14.结合作品谈谈《古诗十九首》中体现的汉代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怀及其产生的根源。
答: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代文人五言诗,抒发的是文人士子的世俗情怀,从这一点讲,它直接上承《诗经》国风的精神。但是和《诗经》相比,汉代文人五言诗并非是传统题材的重复,而是增加了更为深沉的内容,那就是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
从汉初时起,在两汉社会繁荣富庶的表象下,就已经处处弥漫着一种悲叹人生短促的感伤主义思潮。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以抒男女相思之情、发人生短促之慨为主,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一般文人士子共同的世俗情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