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12小时内退票”、“梁静茹,24小时内退票”……这几天,微博上频频出现的退票公告让人有点蒙,这些不都是一票难求的演唱会吗,怎么都在说退票?据钱江晚报报道,原来,为了防止“黄牛”倒票,多场演唱会的主办方都明确,“实行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不得转赠转售”,而限时退票,是为了给那些“不熟悉购票、观演规则的观众”一定的“后悔权”。
自实施“乙类乙管”以来,国内演唱会市场的热度持续升温。以北京为例,一季度,全市开展营业性演出8982场,观众人数187.6万人次、票房收入3.25亿元,均较去年同期有明显上涨,热点演出更是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
但与此同时,演唱会的火爆也让倒票“黄牛”变得更活跃。如4月29日和5月13日,在韩红演唱会和任贤齐演唱会开始前夕,北京多部门开展的联合行动就抓捕非法倒票扰序人员达20人。
上述背景下,一些演出公司推出实名制购票、实名制入场,并明确“不得转赠转售”,进场还需刷脸认证,堪称是对“黄牛”的针对性一击。因为,从以往情况来看,哪怕是不少演唱会售票都早就实行实名制,但由于可以明里暗里地进行“转赠”等,依然给“黄牛”留下了可操作的空间。
如今年4月南京的一场演唱会上,有“黄牛”用一批身份证买完票,然后再带到现场帮助买家刷证入场。以至于演唱会结束后,出现了全是观众找“黄牛”还身份证的“奇景”。由此可见,尽管这些年在打击“黄牛”方面,从演出公司到相关部门都在不断升级措施,但依然不能低估“黄牛”钻空子的“小聪明”。
因此,在过往实名制售票基础上,推行所谓“强实名”,也即人、证、脸三合一的验票方式,并辅之以不可转赠和限时退票的“双保险”,有望进一步压缩“黄牛”的操作空间。
尤其在当前演出市场仍处于复苏阶段,多数演唱会“一票难求”的情况下,运用“组合拳”堵住门票销售漏洞,避免让演出市场复苏的红利被“黄牛”劫持,也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可谓正当其时,亦更能凝聚各方的共识和行动力。
并且,这方面的尝试在此前就有之,只需要进行适当的完善即可。如早在2020年11月,武汉举行的疫情以来首场演唱会就实施了“人像识别+身份证+门票”的“强实名”制。应该说,继续完善相关“补丁”,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可行的。
不过,这里面也有几个细节需要注意。一是,消费者正常的退票权利还是需要保障。毕竟,一场演唱会一般要售出数万张门票,难免会存在一些因意外情况而带来的退票需要。在赋予消费者“后悔权”的同时,完全可以通过实行“限时退票”和收取一定比例退票费等措施来预防被“黄牛”钻空子。
二是,启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既要做好事前的告知,保障消费者的选择权,也要强化后端的个人信息保护。比如,演出主办方获取的人脸信息,到底如何处理,以最大限度避免被滥用,就宜有针对性的规范。
当然,防范倒票“黄牛”,不仅仅是演出主办方的事,相关监管部门也有必要通过完善执法管理,为演出市场保驾护航。如自上个月开始,北京文化和旅游等多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演出票务市场“黄牛”非法倒票的专项整治工作,提出了8项具体治理措施。包括开展票源管理,堵塞非法倒票源头;推动售票实名制,设置每人单场次购票上限;重拳打击现场“黄牛”等。
这些措施,既是对“黄牛”的震慑,也与演出机构的“技防”形成了治理合力,将构建起更全面的对于非法倒票行为的防范之网。
演出市场是文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复苏也是拉动文化消费的重要动力。就此而言,尝试打好“组合拳”,彻底压缩“黄牛”兴风作浪的空间,也是营造更健康的文化消费环境的题中应有之义,值得各方共同努力。
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