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各位绘天下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舒。罗伯特·文丘里出生于美国历史文化悠久的费城,其设计作品和著作与20世纪美国建筑设计主流的功能主义分庭抗礼;他反对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即是多”,崇尚“少即是烦”;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过分简洁而脱离了生活,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在他的作品中,既能看到属于古典主义时期的精于修饰,也能看到现代主义时期的理性模数。他就是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建筑之父的罗伯特·文丘里。
文丘里真正形成对后现代建筑理论的独特见解,要归功于他回国后分别在建筑大师奥斯卡·斯托罗诺夫、埃罗·沙里宁以及路易斯·康手下的工作经历。三位风格、理论各不相同的建筑大师使文丘里受益良多,他们试图对密斯风格垄断现象有所突破的想法给文丘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工作经历让罗伯特·文丘里对当时流行的国际主义风格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理解,也开启了他的创新之路。他强调用折中主义矫正刻板的国际主义,推崇建筑“凌乱的生命力”,他以遍布各地的建筑作品和丰厚的理论著作,点燃了后现代主义运动的火炬,成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奠基人。
1961年,文丘里设计的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公会大楼建成。深褐色的砖墙与窗户的组合与费城传统排屋类似,体现了其不断地追求一种典雅的、富有装饰特征的、历史性的、折衷主义的建筑形式。
1964年,文丘里为其母亲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栗子山设计的私人住宅落成,后人称之为“母亲住宅”,该住宅在1989年获美国建筑学会“25周年奖”,被人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开山之作。
“母亲住宅”的空间分割与组合明晰,是对传统建筑设计的一种继承。一层包括主卧、客卧、起居室、餐厅和厨房,二层是文丘里的私人工作室。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有明显的界限,创造了相对安静、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
文丘里在这所住宅的设计中体现了建筑应具有复杂性和矛盾性这一特点。在内部空间中,各个小空间相互矛盾,既统一又对立。在一层空间中,烟囱和楼梯被巧妙的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是纠结在一起。通过一种非正统的手法将内部空间“拥挤”在一起,在内部空间的联系中,这也是矛盾性的极大体现。
“母亲住宅”没有现代主义干净利落的几何体风格,而是运用传统的坡顶、三角形山花、断裂的山墙以及与住宅大小极不相称的大门洞和毫无秩序的门窗,表现出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态度,同时也在极尽夸张地宣扬着各种不确定性。
1991年,罗伯特·文丘里获得了普利茨克建筑奖,评委会对他是这样评价的:“他扩展并重新定义了20世纪建筑艺术的界限,也许没有其他人通过他的理论和建造的作品做到这一点。”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正在收听的你,更多院校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绘天下考研。我是小舒,我们下次再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