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各位绘天下的小伙伴们,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舒。约翰・伍重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伍重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经历。随后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国家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用白瓷片覆盖的三组贝壳形的混凝土拱顶”。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米。直到1973年才建成,历经14年之久,耗资1.2亿美元。它的结构设计有着前所未有的难度,其间经过无数设计师的设计,最后用混凝土先做成球形,再进行修改削减而成,杰作才得以诞生。这座建筑就是如今赫赫有名的悉尼歌剧院。
一直以为“建筑师凝固的音乐”这句话指的就是悉尼歌剧院,悉尼歌剧院在2007年6月2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出的评价很高“它不仅是20世纪,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开创性的无可厚非的建筑杰作。”悉尼歌剧院也一举奠定了伍重在建筑师业内的地位。
悉尼歌剧院已经成为了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就好像提到天安门人们想到的就是北京、提到白宫人们想到的就是华盛顿,提到金字塔人们想到的就是埃及。提到悉尼歌剧院,人们想到的就是悉尼。
悉尼歌剧院的建成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顺利,可以说是一波三折,1957年,伍重的项目从几百个投标方案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了悉尼歌剧院的国际设计竞赛,但在1966年,由于政治原因,悉尼歌剧院项目被迫停工,伍重直接申请辞职,带着家人回到了丹麦。随后悉尼歌剧院由三个澳大利亚本土的建筑师接手,并于1973年正式投入使用。
神奇的是,悉尼歌剧院这座建筑的建成,实际上与中国息息相关,我们知道悉尼歌剧院最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它那白帆状的大屋顶了,但同时也是最棘手的地方,以当时的技术很难做成,于是伍重就亲自来到中国进行体验,并且在《营造法式》中的“平綦勾阑”图样给予了伍重灵感,他将一个球体沿直径进行两次切割,并且沿着球面每隔3.65度的经线成为了相应壳面的肋拱结构线,伍重将这些肋拱结构外露,在落成后的歌剧院中可以被参观者清楚看到和触及。以此几何逻辑,包括主厅、副厅和餐厅三个体量在内的十对二十片壳体面都可以在这个球体上生成。
伍重评价自己的作品是这样说道:“我喜欢把悉尼歌剧院看作是一件乐器,一件精美绝伦的乐器,它时而不时地需要些许的维护和精心的校准,因为它要时刻保持着最高水准的演奏状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