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㈠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
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㈡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2)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其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3)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成为一种强大的、既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任何上层建筑都不是凭空建立起来的,而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巩固和发展,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它,妄图使它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②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经济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上层建筑也要或慢或快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要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使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一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是它就阻碍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此看来,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由一个社会上升时期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合,发展到后期的基本不适合,通过社会革命,又在新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川流不息的辩证否定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②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四、社会形态的划分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
(一)社会形态的划分
最基本的划分方法有两种: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1、 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的性质为标准划分的社会形态。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经济社会形态又有两种基本划分方法:一种是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另一种是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⑴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划分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⑵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
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有: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即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⑶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从实质内容或根本制度方面看,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生产关系或社会经济结构大体经历“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共产主义公有制”的发展过程,而私有制本身又经历了“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形态演变,因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
从生产关系的形式亦即具体体制和社会经济形式的角度,马克思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演进的理论。马克思指出,社会经济形式是不断发展的,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人们的结合方式是“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性的自由联系”这样一个过程。由此出发,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即“自然的共同体-经济的结合-自由人的联合体”。
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都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它们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二者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的作用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互相排斥、互相代替的。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指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指的就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
2、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的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来划分的。从生产工具方面来看,人类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电子时代。人类历史的技术社会形态序列: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二)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历史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必须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2)人类历史的发展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①每一代人开始在社会上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必须把前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② 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会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他们是意识不到的,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的最终结果是由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产生的“合力”造成的
“人们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所引起的社会结果,由各个个人和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所形面的‘合力’造成的。这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
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于逻辑中。
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必的因果联系,即或然决定。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主体选择与客观规律的接近和符合,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而限难的探索过程,是人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真理和修正错误的过程。
(四)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
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
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
(1)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
(2)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某一国家在某个社会形态发展得比较典型,在另一个社会形态则可能成为落伍者,发展得不够典型。
(3)人类社会由低级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4)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