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存在于人类经历的每一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社会发展始终,是其他社会矛盾最为深刻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这两对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这两对矛盾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
(一)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解决。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再次,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1、阶级的产生:首先,有分工就必然就有产品交换,而有了产品交换,就会加剧财产的积聚和集中,使财富日益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而促进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而有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把社会成员一分为二,即分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被剥削阶级。其次,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与对立。阶级是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的。
历史上最初产生的两个阶级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
2、阶级的实质: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因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个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最后,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三、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是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社会改革是同一社会制度(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而社会革命则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社会革命是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这就是说,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活跃易变的生产力则是它的终极动因。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二)社会改革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实质: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形式。同时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其次,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再次,从历史上的地,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虽然也要付出代价,甚至流血牺牲,但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
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③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
2、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改革,作为历史观范畴,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所谓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谓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的条件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
第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②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③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④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正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一、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 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它具有三个根本特性: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
(二) 文化的社会功能
文化的社会功能:信息功能,教化、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认识功能。
(三)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首先,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其次,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再次,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