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大义,莫拘小节

识人大义,莫拘小节

00:00
13:12

识人大义,莫拘小节

华歆急不相弃,危急时刻见人品,重信义,有担当;但他学习不专心,管宁与之割席分坐。管宁有自己的择友标准,无可厚非。但对华歆,我们不可求全责备,更不可因一件小事否定大义。人无完人,我们评判一个人,要看大义,莫拘小节。大义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底线,关键时刻才更能展现人品和格局。华歆在生命攸关的危急时刻,依然重信守诺,共渡难关,足见其人品的厚重和胸怀的宽广。反观现实,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为了利益,朋友反目,甚至兄弟成仇。“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是真正的世风人情。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华歆危急时刻的信义担当,更显珍贵。钟南山不顾疲惫,在疫情爆发时逆流而上;张桂梅强拖病体,在华坪女高日夜操劳;黄文秀在青春年华,义无反顾回乡扶贫……正是千千万万心怀大义的人,才托起了复兴梦。生活细节见志向,但君子相交,贵在和而不同。华歆围观豪华马车,显示他爱看热闹,与管宁潜心治学志向不同。“道不同不相为谋”,管宁直接割席断交,是他择友的权利,但理性思考后,管宁此举也有欠妥之处。华歆爱凑热闹,是性情使然,就像有人爱静,有人爱闹,无可厚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己所欲,亦要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处世是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求同存异、谋求共赢,而非苛求对方一定要和自己完全“志同道合”。新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的不就是和而不同的智慧吗?识人重大义,莫为小节惑。“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刘邦在鸿门宴上仓皇逃脱,最后成就帝业,有谁在乎他宴会上的失礼呢?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又有谁批评他没有骨气呢?放眼历史,对韩信更多的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正面评价。我们看华歆,要看到他“急不相弃”的可贵品质,这是大义;学习不专心固然是缺点,但最多治学不精,这是小节。君子相交,更多的是求大义,而非拘小节。这正是庸人也有值得信赖之处,而小人万万不可托付的道理。再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苛求完美,反而曲高和寡,知音难觅。对朋友,在保证大义的前提下,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苛求,才能行稳致远。“急不相弃”“管宁割席”,展现的是不同侧面的华歆。识人大义,莫拘小节,这正是我们当代青年应该从华歆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场全民终身教育
今日,百万中小学生本周迎来新学期,恰逢建党百年,各校纷纷将“开学第一课”的主题定为“翻开厚重党史,澎湃爱国情怀”。(开篇点题,直呈话题。)爱国,作为一种朴素的内心情感,不仅是一国国民的道德本分,也是国民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孩子从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熟悉红色历史、丰富家国体认,也是在充实其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养分。(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一个方面: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今日之中国,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很多重大事件中,他们站在前面更“战”在前面。面对风雨艰难,他们勇敢“逆行”、真情奉献;面对错误言论,他们有理有据、敢于亮剑;面对外部抹黑,他们坚决回击,热血“出征”……心中有祖国,肩上有担当,这一代年轻人的主动作为,将个人理想熔铸进国家发展进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也就拥有源源不竭的动力。(以排比方式列举年轻一代的爱国行动,论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但也要看到,主流之下并非没有泥沙和杂音。在爱国主义成为主流价值的今天,宣扬歪理邪说、散播不当言论、造谣蛊惑舆论的“毁三观”之人仍有不少。大家敬仰戍边英雄,也有人阴阳怪气,侮辱诋毁;大家为家国一心战疫动容,也有人冷嘲热讽、坐地造谣;大家为国家实力强盛自豪,也有人恶言冷语、扯舌唱衰……这些人从学生时代一路走来,没少受爱国主义教育,方方面面也充分享受着国家发展的红利,为何最终思想“跑偏”、价值观“塌方”?(从列举社会中不爱国现象说起,提出问题,转而论述中心论点的第二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要成为全民终身教育。)事实证明,价值观并非一成不变,也并非一旦“塑型”就能一劳永逸。不同的人生际遇、繁杂的多元声音,都会对其认知判断产生影响甚至污染,甚至会有败类以“恨国”“黑国”谋取私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校园教育、青少年教育,而应成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系到位,未来之路仍要不断地“正衣冠”。全社会都要时刻保持警惕,既要对舆论场中的歪理邪说依法予以坚决打击,也要充分营造良好氛围,让心有正气者能够理直气壮地说爱国、讲历史、谈理想。当爱国主义教育形成长效机制,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一种“基础建设”,才能长远立德树人,激扬社会正能量。(首先由果溯因,揭示不爱国的根源,论述全民终身教育的必要性,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逻辑严谨。)当然,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共鸣点和触动点也会有所差异。孩童通过做游戏、听故事获得启蒙;年轻人喜欢畅游网络,为“那兔那国”等新媒体作品热泪盈眶;庭为人父母,会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体味家国情怀;而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志愿活动中发挥热量,在传承家风中向下一代人讲述历史,更易找到自己新的社会角色……总之,在传播方式、学习渠道参差多样的今天,爱国主义教育也要守正创新。这个“正”,就是坚持爱国之心不可动摇;这个“新”,就因人而异创新方式,丰富载体,确保入脑入心。(从“怎么办”的角度进一步论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全民终身教育。)回望沧桑岁月,从嘉兴南湖起航的一叶红船,到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这条崎岖壮丽之路不仅是党的成长之路,更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奋斗之路。赓续红色血脉,砥砺奋斗精神,所有人与国家同频共振,我们必将能携手走向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照应开头,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展望未来,催人奋进。)
◎点评文章从社会现象入手发现问题、挖掘原因、提出措施,论证上采用典型的层进式结构,分别从“为什么”和“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准确又不乏文采。
文题

以主动抉择驰骋时艰

在时代的艰险面前,每一次的主动抉择都闪烁着英雄的光辉。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时之难赋予抉择悲壮之底色,但“主动”二字却涂抹了倔强的希望,唯有主动抉择,方能驰骋时艰!

主动的抉择是一场突围,背后是不甘沉沦的积极性情,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信傲然。它不等同于年轻人对“躺平”的选择,还未尝试改变便一味索求境况与不完美现实的自治,困囿于犬儒主义的舒适圈中;它是积极的求变,是面对困难以人的主观能动性寻求破除之道的坚强。只有始终怀揣“主动抉择”的热忱,方能在岁月悠悠中保持灵魂的不老;只有人类不失去“主动抉择”的自信,方能在几千年的文明演化中历艰险而愈璀璨明亮。

抉择的底色是悲壮的,是人的主动奋进、自强不息才让其生发出希望之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叶廷芳,在十四岁时不幸失去左臂,尔后如卡夫卡《变形记》中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一样遭到了亲人的日渐冷落与排挤,在逃离现实、一走了之与艰难忍受、发愤读书之间,他选择了后者,以其坚韧不屈的精神,从农村戏剧团最终走到北大西语系,造就了传奇的一生。“置之死地而后生,若无法置身洪流外,便选择于激流中生存并前行。”叶先生以自我的主动抉择于悲剧中开辟了希望之门,凭借奋进不息最终行以致远的故事彰显了人的生力具有“移山开路”“遇水搭桥”之功与“跨海斩长鲸”“上九天攒月”之效。

每一次抉择,无论大小如何,无论从属何者,都以主动之力为时代注入生机。从武汉封城的国家之抉择,到奋然逆行的个人之抉择;从无私捐款的企业之抉择,到安居隔离的你我之抉择,疫情之下的每一处中国都显现着主动抉择的倔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是有我,我们以主动抉择这涓滴细流汇入时代与历史的汹涌洪流,让其以势不可挡之势震撼向前。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曹植的纯粹坚定仍萦绕耳畔。吾辈青年,当以主动抉择驰骋时艰,以积极明亮照耀时代!

“番茄炒蛋”,怎么不该感动?

如果您把“番茄炒蛋”当成一个隐喻,比喻的是人生突如其来的难,再来看这片子呢?(题记把“番茄炒蛋”引申到人生的难处,点明题旨。)一则番茄炒蛋的广告片,看下了我的泪来。儿子在美国,想招待朋友,做道中国菜吧,可是连最简单的番茄炒蛋都不会。一着急想到了妈妈,老妈用语音说不明白,直接到厨房拍了个演示视频。按说这也没有啥,片子结尾时候交代:儿子忘了时差,妈妈是凌晨4点多爬起来炒的鸡蛋。为什么我会掉泪?因为片中妈妈的做法,太典型了。我前一阵儿体检出胃有点不好,不小心发到朋友圈,两秒都不到,我妈的语音马上就发过来了:“我上北京给你做一阵儿饭去!”跟片里的做法如出一辙。(由材料联系自己的真实经历,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的父母都是希望儿女平安健康。)母子连心,不分昼夜。妈妈遇上事孩子大大咧咧的或有之,孩子遇上事妈妈不往心里去的,在我近40年的人生经历中,几乎没见过。网上有大量的批评,说这母亲太娇惯孩子,弄不清各自的边界;这孩子连炒鸡蛋都不会,这是教育的失败;不会炒你不会百度吗?深夜折腾父母,妈宝男……这些话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如果您把“番茄炒蛋”当成一个隐喻,比喻人生突如其来的难,再来看这片子呢?(呼应开头,引用网友的种种评论,再次重申题旨,突出观点的针对性。)你会炒鸡蛋,你连佛跳墙都会做,但你没有遇到无法克服的危机、无处抓挠的时候吗?西方人突然遇上事儿了,脱口而出:“我的上帝!”中国人张嘴就是“我的妈呀!”这不是不够独立,这是一种深层心理结构、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集体潜意识。(中西方不同表现进行对比,然后一针见血的指出不能独立处理难题的深层原因,言简意赅。)我并不是说,有危机,让妈解决。你不是婴儿,妈妈不是保姆,各自有各自的人生命题和责任,互相代替不了;更何况,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妈妈未必有孩子懂得多、能力强,真按妈妈指的道走,对孩子的发展未必有利。然而,奋斗时,我们往往需要慰藉,需要情感底座。“有时是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句医学铭言这里照样适用。妈妈想对孩子好的心,更是不该指责。(客观评价父母的关爱的重要意义,显示了辩证思维的严密性。)我认识一位京剧名家,得了恶疾,他的狗也得了。他把好药给狗吃,自己吃普通的。问其故,他说,这狗是母亲留下来的。它走了,母亲在世间的痕迹就没了。火车就要开了,朱自清的父亲费了大劲、爬上爬下去买橘子。在解决具体问题上,这种做法看似很笨拙:孩子准渴吗?他不能自己买去吗?——然而,这就是爱啊。(结尾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