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夏天的一个午后,在中南海西华门门口站岗的卫兵,发现一个推着自行车的男人快速地朝自己走来,而且此人十分眼熟。男人走到卫兵面前后,自我介绍说:“我是电影演员杨在葆,我想给总书记送封信。”
杨在葆口中的“总书记”正是胡耀邦,但他的要求让卫兵为难了,因为卫兵从没见过敢如此给中央领导同志写信的演员。
正在两人僵持不下之时,有个人从后面拍了卫兵一下,然后说:“让他把信留下吧!”
杨在葆抬头望了望那人,感激地问:“同志,贵姓?”
对方回答:“姓张。”杨在葆后来才知道,这个人就是胡耀邦的秘书张耀光。
那么杨在葆为什么要给胡耀邦写信呢?这就得从一年前他拍摄电影《代理市长》说起了。
杨在葆是著名的电影演员,1960年,他在电影《红日》中出演连长石东根,从此走上从影道路。此后杨在葆又参演了《原野》、《从奴隶到将军》、《血,总是热的》等影片,他扮演的人物总是历经磨难终不悔、充满奋斗的激情和直面现实的英雄主义大无畏的精神。1983年,杨大葆凭借着在《血,总是热的》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第4届金鸡奖和第7届百花奖双料最佳男演员奖。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决定》为发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这一年也是广东省试办经济特区5周年,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已经先走了一大步,各种观念、思潮在这里聚汇、交融,一时为人羡慕、景仰。
广东的改革开放,让正在内地拍摄电影《双雄会》的杨在葆心动不已,他对导演陈怀皑说:“从一个电影工作者的感受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的民族出现了生机,国家看到了希望,这是党的正确政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新的兴旺。要是能找到一个这样的题材,该有多棒!”
同样是在这一年,广州市文艺创作室的专业作家欧伟雄来到白云山制药厂深入体验生活后,根据该厂靠三口大锅起家、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大胆起用人才、发展成现代化大企业的真实故事,完成了剧本《南方的风》。
不久后,广州话剧团把《南方的风》搬上舞台,受到了热烈欢迎。1984年国庆期间,剧组应邀到北京演出,产生了轰动效应。
杨在葆看过《南方的风》以后,也觉得耳目一新,他心想:这么好的一个题材,我当然不能放过,如果能把它拍成电影,那就太好了!欧伟雄得知杨在葆有将话剧改拍成电影的想法后,也非常高兴,便邀请他先来广州,感受一下改革开放的氛围。不久以后,杨在葆和剧作家马林等一行4人来到了广州。
杨在葆到广州后,先去拜访了欧伟雄的父亲、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初,向他了解广州市政府在改革开放时的一些具体做法。杨在葆还来到白云山制药厂体验生活,尽管对广东的改革开放早有耳闻,但看到的一切还是出乎他的意料,有一次,杨在葆得知药厂的一位普通司机月薪高达300多元时,不禁感叹:“中国人的生活真的开始好起来了!”
有了这些灵感以后,杨在葆开始和马林通力合作、日夜奋战修改剧本,马林改完一段剧本,
杨在葆马上接过来写分镜头剧本。为了节约时间,杨在葆经常一次买10个馒头放在宿舍,然后就着榨菜、开水来打发三餐,马林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杨在葆已经进入创作的亢奋状态了,没有什么能分他的心。”
《南方的风》的剧本经过修改后,成为了电影剧本《代理市长》。电影里的故事发生在80年代初,归侨工程师肖子云出任地处南方的瀛洲市代理市长,他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一上任就当众宣布要为全市人民做10件好事。从治理交通、集资兴建公路大桥,到鼓励实事求是、提拔任用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再到为运动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科技人员平反,肖子云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终于使瀛洲市停滞不前的经济局面得到了改善。
影片中肖子云的原型,正是广东省的第一代改革家群体。影片为了表现肖子云敢于改革,添加了许多生动、精彩的情节,如一位搞改革的厂长向肖子云诉苦说:“有人骂我是实用主义者,说我只认才能,连王八蛋都敢用。”
肖子云却对厂长说:“你别听这个,有才能的王八蛋就比白吃饭的笨蛋强!”
还有当肖子云的改革遭到许多责难时,一直支持他的市委书记罗挺也认为他的一些做法欠妥。肖子云却仍对改革坚定不移,他不仅向罗挺直率阐述改革主张,还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宁犯天条,不触众怒!”最后为了实现上任时许下的“做10件好事”的诺言,肖子云要求再代理3个月市长的职务。
影片的主角肖子云当然是由杨在葆出演,摄制组本来准备请陈怀皑来担任导演,但他因为生病不得不退出,杨在葆便又兼任了导演一职。杨在葆仅用了2个月就将影片拍摄完成,可谓是创造了另一个“深圳速度”。
《代理市长》拍摄完成后,首先在当年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放映,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当时文化部的负责人周巍峙也觉得电影拍得很好,他说:“杨在葆是个演员,还导了部电影。”
不久以后,中南海的星期五电影晚会也放映了《代理市长》,一些中央领导在看完电影后,批评影片中的有些台词过于尖锐,他们要求杨在葆进行修改,尤其是“宁犯天条,不触众怒”一句,一定要改,否则就不能公映。
北影厂的负责人于是找到杨在葆,要求他对电影进行修改,杨在葆十分生气,直接找到电影局长石方禹问:“你不是说这部电影很好,你看了很感动吗?怎么要改?”
石方禹说:“我是说过这部片很好,但是领导说了话,我要传达。你是艺术家,改不改在你。”
杨在葆认为这些经过反复润色的台词才是影片的神来之笔,他坚决不肯改,但不改的话,电影就很不能公映,两人经过再三考虑,决定联名给胡耀邦写信,请求他的支持。信是这么写的:
耀邦、启立(胡启立)同志:
我拍成电影《代理市长》之后,有领导同志对此有意见。我不懂人情世故,给您们写信,请抽空帮助指导。
《代理市长》在艺术上有许多粗糙和不足之处,但我确信是一部抒发爱国之情、爱民之情、爱社会主义之情的影片,是一部以鲜明观点论改革之道、扬富民强国之理的影片。
《代理市长》已完成了近两个月,可一直被搁浅,不能上映。现在我陷入极大的苦闷、困惑之中。我在想:难道真是搞那些观点圆滑、不痛不痒的东西,才是我们的创作之路吗?
杨在葆把信送出去以后,过了一个星期都没什么消息,他以为此事不会有什么下文了。但有一天,杨在葆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说胡耀邦已经在来信上做了亲笔批复,并将信转给负责宣传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中宣部部长朱厚泽、文化部部长朱穆之等三人,批示的全文是:
转启立、厚泽、穆之同志:
我看过这部电影,我觉得不错,比那些跟四化不沾边的好得多,不知好多少倍。有点儿刺,有什么不可以?
就这样,在胡耀邦的亲自支持下,《代理市长》终于顺利公映了,并受到了全国观众的热烈好评,往往电影才放到一半,观众就热烈鼓掌,为剧中人物的言行叫好。有一期《大众电影》杂志还专门开出专栏,刊登了《代理市长》的精彩台词。
1986年,杨在葆凭借在《代理市长》中的精彩演出,荣获第九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听你声音很不错,可以互关交流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