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曰第二十②-2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尧曰第二十②-2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00:00
20:14
《论语》尧曰第二十 ②-2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上一讲讲了五种美德,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子张,把这五种美德问的更加详细,什么叫做惠而不费呢?

我们看看孔夫子是如何讲的,既然子张问的是如何从政,孔夫子讲的这五种美德,是对应着从政来讲的,那也就是说这五种美德具体的说法,具体的道理是和从政相关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其中去延伸,无论是从政,还是我们生活当中,都是同样的道理。

何谓惠而不费呢?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那我们先来看看,核心关键之所在一句话,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重要的是要施惠他人,但是并不耗费,那既然是施惠于他人,就要是民之所利而利之,是他人需要的,百姓需要的。当他需要的,我们施惠于他,自然就没有耗费。

我们举个例子,民以食为天,以前都是以农业为主的,那么如果做的是兴修水利的事情,即使消耗了人力、财力和物力,这个也不叫耗费,因为这是百姓需要灌溉农田,所兴修的水利。

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举个例子,说我们的孩子需要报一个什么样的兴趣班,这是他所需要的,那么我们在这方面花钱去报了一个兴趣班,这就没什么问题,这不叫耗费。如果这件事情不是孩子需要的,我们在这个地方既花了钱,同时也并不是他所需要的,这个就叫做耗费。

那我们在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说我买了一件衣服,是我出席什么样的场合需要穿的这件衣服,即使我花了钱,这不叫耗费,因为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如果它并不是我们当下需要的,而是多余的,这个就成为耗费。

比如说经营一个企业,要看企业每一个当下需求的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让产品做得更精细,那在产品研发这件事情,我们所投入的不能称之为耗费。那如果我们现在需要的是引进更多的人才,那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上,这个不称之为耗费,因为是我们当下的所需。所以这个道理,无论是用在从政,为民请命,还是用在我们自己的身上都一样,我们要看是不是当下他人之所需。

如果是他人之所需,这又有什么浪费的呢?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生活当中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这样的思维,我们总认为孩子缺少什么 ?我给爱人什么就可以了,而不懂得去考虑,民之所利,民之所需,有没有考虑这是否是他需求的?是对他有益是他喜欢的?而不是我想这么做。所以自古以来讲,“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何才能得民心呢?要看百姓心之所向,要去看他生活当中所需要的。

举个例子,百姓需要吃饱饭,那我们做的事情就要围绕着如何让他吃饱,吃得更好。比如说要给他更多的田地,比如说兴修水利,比如说去给他一些政策上的农业补贴和支持,这叫民之所利。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要想有好的人际关系,要想经营好感情,包括教育子女都是一样的,我们要看对方所需,要利他之所利,这个时候自然就是惠而不费。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子张继续问第二个问题,何谓劳而不怨?但是这里就省略掉了,不需要再问。孔夫子接下来就回答:怎样可以劳而不怨。“择可劳而劳之”,我们重点注意两个字,可劳。什么叫做可劳呢?首先第一点:对方是能做得到的,这个叫可劳。如果我们让他做的事情是他做不到的,就不可劳。那第二点:除了他能做得到,还得是他愿意去做的。第三点:我们讲,使民以时,我们要在合适的时间,让他去付出劳动,他才会愿意。

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古代,我们想让别人帮我们做事情,想要劳民,没有问题,看他是否愿意,他是否可以做得到,是否在他合适的时间,也就是不要占用农忙的时间。

那我们把它延伸到我们生活当中,看看是不是一样的道理,比如说我们想要找一个朋友帮忙,得看他能不能做得到,还要看他是否愿意去做,还要看他是否有合适的时间,如果具备了这三点。又谁怨呢?

如果不具备这三点,别人就会生怨。举个例子,比如说劳民,我们在不合适的时间劳民,他迫于压力可能去了,但是去的时候他一定生怨的。比如说,他明明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我们非让他去做,他也会去做,可是心中是有怨的。比如说,我们让他做的事情是他做不到的,他被迫无奈去做了,同样会生怨。

所以,这里孔夫子告诉我们,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我们要去看这个人是否可劳,他是否愿意,并且找到恰当的时间节点,这个时候是没有人会生怨的。

那我们从这里再提升一点点,我们刚才说的是劳民,或者请朋友帮忙,也就是劳烦他人,那我们看看对待自己,“可劳”这两个字也非常的重要。比如说,说一个女士在家庭当中做一些事情,有一些事情明明是自己不愿意做的,或者是自己做不到的,可是非要去做,做过以后自己的心里就会生怨。

举个例子,有一些事情女士认为是男人应该做的,但是可能家里的男人并没有来做这件事情,这个时候我们主动的去做、去承担,可是承担以后呢,我们就会心生怨言,这种怨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感情的不和谐。

所以我们要学会一个道理,要懂得去借力和可劳他人,我们可以换一些好的一些方式,比如说一些柔情的方法,可以让对方去做这些事情,这样我们自己不会心生怨恨。

我们讲这里是提高一点点,因为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比如说,我们在企业当中也是一样的,我们和朋友交往亦是如此。比如说朋友找我帮忙,我明明是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情的,或者我根本做不到,亦或者是我现在没有时间。但是爱面子也好,迫于无奈也好,强迫自己也好,总会去做,可是自己没有觉察到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因为它在一个——“不可劳”的时机上,如果是不可劳的,我们心里就会生怨恨。

所以我们要去学会调整自己,无论是劳烦他人,还是自己去做一些事情,要找到一个可劳,我们在可劳的这个范围之内去调整自己,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更平稳,让自己少生怨恨。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这是对应着“欲而不贪”。欲仁而得仁,我们先来看五美的前二点讲了惠而不费,劳而不怨。一个人既然有“惠而不费,劳而不怨”这两种美德,那他求的是什么呢?不会是求名,亦不会是求利,是在求仁。

只有内心有仁德,或者求仁的人,才可能惠而不费,劳而不怨。那既然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说明就已经求得了“仁”字 ,欲仁而得仁。想要去求一个仁,已经得到仁,又焉贪?还有什么可贪的呢?但是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字,我们经常讲到的“止”,停止的止。为什么欲仁而得仁,又还会去贪呢?因为不懂得止。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工作当中,我想一个月赚到多少钱的工资,这是我们一开始想要去求的。可是当我们得到那个工资以后,如果不懂得止,不懂得知足,就会变得贪得无厌,说我明明追求要得到的那个工资,得到了。可是得到了以后呢,我们又嫌自己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我们又嫌自己做的太辛苦,压力太大,这个时候就会变得想要贪更多的时间。可是真正给更多时间的时候,可能又觉得,那我现在这么多时间都荒废掉了,岂不是浪费吗?我如果用这个时间再做点其他的事情,是不是还能多赚一点呢?这就叫欲hè壑难填,永无止境。

比如说在感情当中也是一样,可能我们刚开始喜欢上一个人,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可能认为每天我可以看到他,甚至我可以照顾他,留在他身边就可以了。

可是当我们真正得到的时候,欲望会不停地去扩张,开始要求对方去做的更多,开始要求对方要对我有更多的关注和体贴,要让他心里不能放任何其他人,甚至是其他的任何事情,这就是欲壑难填,它是永无止境的。

所以我们这里求仁,亦是如此,如果我们真正求的是仁,既然已经得到了仁,就要学会止住,学会满足,这个时候我们才没有那么多的贪欲。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这句话对应的是泰而不骄。当一个人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拥有了一些财富或者是智慧以后,很容易生起的就是骄傲,娇慢之心。

那如何才能不骄慢呢?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 众寡,就是多和少。无小大,一个是小,一个是大。那我们看看,当自己有了智慧以后,就会有小大或者众寡之分,说我的智慧比你多,这个时候就开始瞧不起对方。

说我比你更有钱,这个时候就有了众寡和小大之分;我的事业做得比你好,那自然就瞧不起事业做的不如你的人;我们感情经营的比别人好,我们就瞧不起那个感情没有经营好的人。

甚至是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学习更优秀,这个时候我们说出来的话语,和神态当中就是娇蛮的,瞧不起对方的。

所以一个君子,是没有那么多分别的,没有众寡之分,也就是没有多少之分、没有小大之分,没有什么势力的大小,这个时候——无敢慢,我们自然不敢去怠慢他人,这不就是泰而不骄吗?

一个人为什么会骄傲呢?就是认为我拥有的比别人多,我比你有德行,我比你有智慧,我的爱人比你爱人更优秀,这个时候呢,就升起了傲慢之心。

所以一个人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当我们拥有的越多,我们越要学会谦逊,没有分别,没有多少,没有小大之分,我们不会去怠慢任何一个人,我们懂得去敬畏所有人,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才是君子。

君子正其衣冠。对应的是威而不猛。我们先看,君子正其衣冠。衣:指的是衣服。冠:指的是帽子,君子是非常注重自己的穿着的。瞻视:是指的别人看到的样子,或者说别人心中的样子。尊其瞻视:指的是尊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样子,或者别人看到的样子。

尊其瞻视。这里面包含了目不斜视,有人把这四个字解释成目不斜视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要往更宽泛的去讲,当我们在斜视的时候,别人看到我们的样子,是不雅观的。如果我们的衣服不整洁,或者我们的神态不好看,或者是疾言厉色的。比如说我们坐在这里,如果是不雅观的,这都属于瞻视,别人自然会看到我们呈现出来的样子。

《大学》讲: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无论我们当下呈现出来的任何状态,都有很多人是可以看到的。比如说身边亲近的人,比如说跟更多人在交往的时候,更多的人就可以看到。所以一个君子不光要重视自己的衣冠。同时,尊其瞻视,也就是我们的行为举止,在别人心中的样子,别人看到的样子,都很重要。

俨然人望而畏之。俨然:指的是严肃和庄重的神态。如果我们整个人呈现出来的神态,是严肃和庄重的,人望而畏之,这个时候别人看到自然就是生畏的。这里的畏,不是畏惧、不是害怕,而是敬畏。

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这不就是威而不猛吗?我们来看猛和畏的区别?猛:指的是对待他人的,对待别人的,我们说这个人很猛烈,或者很凶猛。威:去对待自己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这些都是对自己的。 正其衣冠,指的是自己的穿着。 尊其瞻视,指的是自己的行为举止。 俨然,指的是自己的神态。

所以我们说君子自修自重,威仪自然就产生,如何才能威而不猛?就是我们严格的要求自己。当我们懂得去修正自己,尊重自己的容貌、穿着、行为举止、神态,别人看到我们自然就升敬畏之心,这个就叫威而不猛。

但是我们生活当中,很多时候我们恰恰相反,我们活成了“猛而不威”,就是我们对待别人是凶猛的,是严格的,疾言厉色的。但是对待自己却不是庄重自持的,这绝非君子之风,当然也不可能让别人心悦诚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