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英的反思:台湾问题上,美国难逃失败结局

美国精英的反思:台湾问题上,美国难逃失败结局

00:00
10:07

继美元霸权之后,美国的政策精英们又在反思,为什么美国对外军事干涉会频频遭遇失败。他们把原因归咎于美国在决定干涉时,设置的目标激进到与军事实力脱节了。

这种说法虽然正确,但不是全部的答案。

军事干涉只是手段,政治意图才是最终目的,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言军事是政治的延续。

因此,军事干涉想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需要满足两个先决条件,政治目标的清晰性和能力上的可行性,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政治目标的清晰可以让军事行动力有所逮,知道该怎么做,如何做,并且做之后会发生什么,不会陷入迷茫,从而全程把控局势的发展走向;能力上的可行性则是让目标落地完成的关键。

历史上,所有对外军事行动成功或失败的例子,都与这两点密切相关,比如日本。

日本在进入明治维新后共发动过三次大规模对外战争,两胜一输。

中日甲午海战,日本的政治目标很清晰,台湾列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势在必得。

而在能力上的可行性方面,尽管日本跟中国纸面上的实力差距很大,但有三点因素决定了其可行性。

一是两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证明了清政府决策层打持久战的意志不够坚定,只要能全歼北洋水师,然后派遣军舰进入渤海湾威慑京师,那么清政府大概率会投降。

二是日本在国际上得到了英国的支持,可以不用面对舆论压力。

三是在军事上,日本通过前期大规模谍报活动,基本确认中国海军士兵素质参差不齐,足够抹平装备领先的优势。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是日本有底气的豪赌

日俄战争时期,日本的政治目标也很清晰,跟俄罗斯争夺东北亚地区的霸权,能力上的可行性则在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重心在欧洲,日本笃定俄罗斯不贵在亚洲方向倾其所有与日决战。

所以,这两场看似不自量力的对外战争,日本都打赢了。

但在三十年代的对外侵略战争中,日本就在这两个问题上各种犯病。首先是政治目标的不清晰性,陆军主张西进,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先占领中国再进行下一步侵略部署。海军则主张南下,攻占印尼群岛和中南半岛,掠夺当地丰富的资源支持对外用兵。

虽然日本内阁强行拍板选择了陆军的西进计划,使得政治目标由不清晰变得清晰,但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清楚,因为争夺主导权的失败,在整个侵华战争中,海军表现得非常消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日本军事实力的发挥!

其次在能力上的可行性方面,日本陆军认为三个月就可以打败中国,但该计划是建立在能够迫使蒋介石政权快速投降的基础上。

但日本失算了,看似对外懦弱的蒋介石政权并没有快速投降,而是依托中国庞大的国土优势节节后退,节节抵抗,以至于日本陆军的闪电战转变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所有既定的侵略计划全被打乱了。

在太平洋战场,日本从始至终都没有明确军事是政治延续的两个目标。

他们的政治目标并不清晰,走一步看一步是常态,当接受大陆战场陷入消耗战之后,日本在没有充分考虑到美英立场的情况下,就匆忙南下侵略菲律宾和中南半岛国家,致使美国彻底翻脸。

当确定美国迟早会介入战争后,日本又悍然炮制珍珠港事件,但为什么要打珍珠港,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如果仅仅是歼灭美军太平洋舰队的话,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美国工业实力很强大,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重新武装太平洋,而这点可怜的窗口期,根本不足以让日本完成全面占领中国的计划。

登陆西海岸更不现实,日本陆军已经在亚洲战场严重透支了,压根分不出兵力再发动一场大规模登陆作战。

在能力上日本更缺乏可行性,两线作战本就是兵家大忌,而日本则犯了大忌中的大忌,四线作战:菲律宾-澳大利亚是一个主战场,太平洋是一个主战场,中国是一个主战场,缅甸是一个主战场,后期苏联出兵东北和朝鲜半岛也算一个战场。

历史上从没有一个大国能同时战胜两个大国的先例,更何况日本面对的是中美英苏四个大国。

政治目标的不清晰性在一开始就打乱了日本的既定计划,令事态发展远远超出其预料。

而能力上的不可行则让日本在失败中不断失败,最终输掉了所有家当。

美军在战后频繁对外军事干涉,但输多赢少,其原因就是要么政治上的目标不清晰,要么能力上缺乏可行性,但大部分是前者。

朝鲜战争美国的目标倒是相当清晰,击败朝鲜,占领半岛,威胁中国。能力上的可行性也不是问题,仁川登陆已经证明,美国的战争机器对朝鲜有着压倒性优势。

但随着中国介入战争,美国率先在能力上感到愈发吃力,经过前三次战役,美国其实意识到了想要打败中国志愿军似乎并不太可能。

紧接着政治目标上也变得模糊,新中国既然敢在立国之初就在朝鲜与刚打赢二战的美军交手,就说明我们的作战意志非常坚定,政治目标非常清晰,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把美国赶回三八线以南。

于是问题就来了,由于中国在朝鲜战场不胜就不撤的立场,美国要想取得胜利就必须击败新中国,但这又与杜鲁门时代以来华盛顿不大规模武装入侵中国的政策背道而驰,所以失败必不可免。

越南战争美国是政治目标上的不清晰,阻止共产主义席卷东南亚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如何才算阻止成功?是推翻社会主义政权,还是彻底消灭活动在该地区的共产主义分子,这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和成败标准。

后来的阿富汗同样是这个道理,恐怖主义是模糊的意识形态,不是具有指导性的政治目标。

海湾战争被认为是美国战后为数不多且最成功的对外干涉战争,不仅政治目标十分清晰有力:打到萨达姆投降为止。能力上也具备可行性:登陆部队一百小时兵临巴格达城下,但二次入侵伊拉克又陷入到虚无缥缈的民主化改造的逻辑陷阱中。

图为美国国防部拍摄的美军空中突击部队在海湾战争中机降的画面

在最近的乌克兰战争中,美国更犯了当年日本的错误,政治目标从一开始就模糊不清,走一步看一步。战争初期,美国的政治目标是确保乌克兰不被俄罗斯完全击败,在俄军第一波次进攻受挫后,美国的政治目标又转向谋求复制阿富汗模式:用消耗战配合经济制裁,拖垮俄罗斯政权。

然而,当俄罗斯主动把冲突转入持久战、消耗战的节奏,西方发现俄罗斯还没有被拖垮,自己快有点顶不住了: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不止一次地强调盟国的弹药生产已经达到极限。

乌军弹药一天消耗5000发,而美国的月产能仅15000发,换言之,美国全国一个月的产量只能支撑乌克兰三天的消耗。明年北约国家计划每月生产4.2万枚弹药,但还是有十万发的空缺,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要知道,俄罗斯一开战就把乌克兰的国防工业体系摧毁得七七八八了,乌军能坚持到今天,全靠北约的军援。

如果北约像俄罗斯那样进入战时工业体制,当然能解决弹药问题,但这不在他们的政治考量范围内,因为这会给中国创造发展空间。眼见如此,美国又将乌克兰战争的政治目标调整为,在俄罗斯还没有取得更多胜利的情况下,尽快在外交层面帮助泽连斯基政权占便宜。

所以,美国在乌克兰战争中难逃失败的命运。

但比乌克兰问题更棘手的,是对华政策。

拜登在上台后就明确了盟友是在竞争中打败中国的核心路线,但在如何团结盟友的层面,美国提出的却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前文说过,意识形态是模糊的,并非清晰的政治目标,更无法做到真正地团结盟友。

什么才能团结到盟友?

利益!

政治目标清晰的利益:我跟着你混,你能给我什么,目标导向清晰,利益足够诱人,哪轮得到意识形态登台唱戏。一战后,美国对苏联的工业援助以及冷战时期跟中国短暂的结盟,都是最好的证明!

另一方面,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政治目标或许清晰,但在能力上严重缺乏可行性。

美军认为,只有完全把解放军赶下海,才能达成军事保护“台独”的政治目标,这意味着美国必须在台海彻底打败大陆的海空力量,并在台湾岛进行登陆作战,显而易见,这完全不可能。

毫不夸张地讲,美国现在的军事实力已经与其想维护的政治目标——地缘霸权与货币霸权彻底脱节,因而从战略到战术,处处面临困局,崩坏只是时间问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464887637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别丢人了,人家的产能不是你能想象的,就看需不需要开动国防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