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触探人类认知边界。
精华笔记
一、关于作者和本书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被认为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科幻作家,他是世界上被阅次数最多的科幻作家之一,至今莱姆各类著作全球销量已达4000多万册,被译成49种语言。而“科幻作家”头衔,也只是莱姆涉足众多领域中的一个,他是文学家,同时也是波兰宇航协会的创始人、控制论协会会员、未来学家和波兰最高级别国家勋章—白鹰勋章的获得者;波兰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以莱姆的名字来命名。莱姆强烈的文化归属感让他虽然精通七国语言,却只用波兰语写作。被誉为波兰的国宝级作家当之无愧。
在莱姆诸多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索拉里斯星》,这部作品凭借其非凡的想象力和严肃的文学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如果说在所有科幻小说里,哪一本最接近哲学著作,那一定是《索拉里斯星》。哲学上一些经典的问题,比如存在与智慧的本质、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等,在本书中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探讨,但同时,作品本身并不晦涩难懂,可读性极强,从充满悬疑,甚至有点恐怖的开篇,一步步吊足读者的好奇心,跟随主人公揭开事件的真相,直面自己尘封的内心。同时,你可以在作品中看到悬疑、爱情、科幻等多种元素,且各种元素相得益彰,都值得细细品味。正因为如此,这部作品先后被苏联导演塔可夫斯基和美国导演索德伯格搬上大荧幕,成了名垂影史的作品。
二、故事解说
1、 故事背景
故事的发生在比较遥远的未来,此时的人类掌握了一种叫做“引力发生器”的技术,并靠着这种技术实现了星际旅行。主人公凯尔文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奉命来到一颗名叫“索拉里斯”的地外行星,人类已经在这颗行星上建立了一座观测站。早在凯尔文出生前100年,人类就已经发现索拉里斯星其实是个巨大的生命体,因此开始研究起这颗星球来,甚至专门发展出一门学科,叫索拉里斯学。人类绞尽脑汁想了很多办法,想弄清楚这颗星球的本质,比如用x光去照射,用飞行器去实地考察,甚至用核弹去炸,但直到小说结尾,都还是没搞清楚索拉里斯星究竟是什么。由于研究毫无进展,对索拉里斯星的热情也在人类社会逐渐冷淡,直到故事的开篇,主人公凯尔文降落在索拉里斯星表面时,这里的观测站也只有寥寥几个科学家而已。
2、 核心设定
索拉里斯星围绕两颗恒星运转,是个典型的“三体”运动轨道,极其不稳定,但它却能够使轨道保持不变,后来发现是它表面的那片海洋积极主动地影响了行星的轨道。其次,科学家发现,这颗星球居然能够影响时间,在这颗星球上同一根子午线上不同地点测出来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不是地球上那种不同时区换算导致的差异,而是说时间本身被改变了。最后一点,这片海洋可以复制人类投入其中的设备,也可以复制人心中所想的人和物,换句话说,它能够将意识物质化。物质决定意识,是我们很熟悉的一句话,但在索拉里斯星上反过来了,在这里,意识可以决定物质,思想和现实失去了界限。在索拉里斯的海洋上,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思想,甚至生活在自己的思想中。人类社会至此爆发出狂热的研究热潮“聪慧海洋”和“引力胶质”两种观点的争论点燃了每个人心中的热情,但人类能做到的也仅仅是观察和猜测,任何实质性的研究都无功而返得不出任何结论,反常的现象甚至打破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
3、 故事梗概
主人公凯尔文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奉命来到一颗名叫“索拉里斯”的地外行星,人类已经在这颗行星上建立了一座观测站。
随着人类对索拉里斯星的探索欲望日渐消退,这颗星球上仅剩的三位科学家在凯尔文到来的时候都表现出严重的精神问题,其中一位甚至已经自杀。在凯尔文死去10年的女友毫无征兆现身的时候,他明白这颗星球有着超乎人类认知的“能力”—用中微子将人类潜意识中的形象具象化。凯尔文一边与索拉里斯星创造出的“女友”相处,一边通过科学实验研究这颗星球的原理,过去记忆中的女友死亡的心魔也在时刻折磨着他。他试过用残酷的手段拜托这位复制女友,也试过真心诚意的接纳他,但最终的决定权确在这位拥有独立意识的复制人手中。在女友用中微子湮灭器将自己彻底消亡后,主人公对注定短暂又无意义的生命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三、故事解读
1、 人类真的永远找不到外星人吗?
在莱姆这里,“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不成立的,莱姆终其一生都在反对“终极解决方案”。人类在宇宙中并不特殊,宇宙的生命也不一定长成人类这个样子。其实人类目前对生命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精准的定义,按比较主流的定义,生命应该满足七大条件,分别是:体内平衡、组织性、新陈代谢、生长、环境适应,对刺激做出反应,繁殖,仅仅按照这个定义来判断,宇宙中和人类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可能都还有很多。所以,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是按照人类自己的样子在找,也许,真正的外星人,是一块活蹦乱跳的石头,或者像索拉里斯星一样,是一片会思考的海洋。
2、 真理真的是无穷尽的吗?
许对于宇宙来说是无穷的,但对于人类自己来说,真理很可能是有尽头的。1931年,一位叫哥德尔的数学家通过一个叫“哥德尔不完备性”的定理证明了“我们必将知道”这句豪情万丈的话是错的。他告诉我们,真与可证是两个概念。可证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证。数学上有些真理,人类永远无法证明,这是数学的本质所决定的。莱姆本人承认科学和认知的局限性,但他并不敌视科学,他仍然赞赏探索的勇气。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莱姆说:“我眼中的小说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认知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障碍,这种障碍大到让人觉得无法战胜。但人类最终并没有退缩,并没有从通往真理之路上撤退。即使今天完全看不到破解奥秘的希望,人类仍然在斗争。”
3、 如果生命注定没有意义,那我们该用什么方式去面对人生?
科幻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把现实世界的哲学所探讨的极限往前拓展。我们在地球上当然找不到有生命的石头和会思考的海洋,但在茫茫宇宙中,谁又敢说一定没有呢?换句话说,意义不用刻意去追寻,存在本身,就是意义。比如索拉里斯星,就是这样的事物。换个角度来想,对于部分个体来说,生命可能真的是无意义的,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也许在宇宙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在《索拉里斯星》的结尾,凯尔文感到他作为人类个体的无意义,而让自己融入了索拉里斯星,成为了索拉里斯星的一部分,也许成为索拉里斯星之后,他会找到新的人生意义。对此,莱姆自己也说过“我感兴趣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而不是个体的命运。”
书名:《索拉里斯星》
作者:[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撰稿人:晨曦(科幻作家、编剧,创作和改编过多部科幻影视作品)
编辑:敏捷
主播:石头
制作:匀绮工作室
监制&运营:郑涵
总编辑:宋晨希
和喜马讲书合作又一期,欢迎大家来类星体剧场听原著
可怜的人类自认为是宇宙之王, 可大自然用无情的实事告诫我们,让我们正视了自己的渺小。
莱姆说:”我感兴趣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而我说,我感兴趣的是他奇特的视角
一颗无比奇特的星球_索拉里斯星
人的认知确实有限,人脑在竞争激烈,物质缺乏自然选择中诞生,本质为了节省能量,人脑不是根据科学,而是经验中的概率来做判断的,人脑算法优化的再好,计算速度都不是产生于工业时代不缺能量的计算机能比的,计算机不仅能够拥有人类的学习能力,图像处理能力。甚至可以复刻人类的感情。人的认知也被限制了,就像电脑手机,人可以安装卸载软件可以使用软件却很难动操作系统,这些操作系统的文件被设计者藏的很深,因为一旦动了这些操作系统,设备很可能无法使用。人的认知习惯,性格,往往能影响人的生存,大自然给人类做的限制是不允许人随意修改习惯性格认知,它受环境影响。大自然创造人脑时没有目的计划。比喻仅仅用日常的东西可以省能量
强力推荐莱姆狂想曲,思想的深度和内容的丰富远超于一些哲学书籍,作者的思想令人震惊而难忘,仿佛在一个蒙尘的角落重新拾起闪烁的文明之光
这么大的平台推出的读书栏目怎么评论这么少
周孝龙Shawron 回复 @赵之肖: 因为这个平台的使用场景不是太匹配“评论”这种互动形式
可以在喜马讲书里一直挖呀挖
一,先说一种食材叫腌海雀,是爱斯基摩人弄的一种食物,极其恶心但是能吃,想了解的自行百度。 假如有一天,你来到一家餐厅,你是先找包子面条葱油饼,还是先找腌海雀? 人类寻找外星人,在技术不发达的今天,肯定是先找和自身高度类似的人形生物,而不是寻找各种奇怪的但也是生物的东西。就像我到餐厅肯定先找包子而不是找虽然能吃但是极其怪异的腌海雀。 二,都不需要索拉里斯星,人类现在就连自行车为啥不会倒、飞机为啥能飞的原理都没彻底整明白呢。不要说角动量守恒和伯努利原理,这些也不足以解释。无线电原理也是投入使用七十年后才被人们搞清楚。就算不知道原理,照样不妨碍人们使用。搞不明白没关系,先用着,总有一天会搞明白。
欢迎大家来听原著
黛色37度倾角 回复 @类星体剧场: 推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