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代跋)
《抗美援朝自历记》一书的作者姚顺芝同志,今年(2005年)已是71周岁的老人了。籍贯是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西部羊头洼湾人氏。孩童时期,家境贫困,十几岁了没穿过鞋。失过学、拣过破烂、讨过饭、打过零工、为当年苏联红军驻旅顺部队军官太太担水、劈柴,换来几块赫列布(面包)充饥。少年时的恶劣环境生活,使一个幼年孩子变成了一个又黑又瘦的秃小子了。
老人的一生,是在多次死神门口过来的:两岁半时,得了“白瘊”,扔到山上准备喂狗又活了过来;四岁时,在铁路中间玩耍,时速达140公里的疾行“亚西亚”快车急驶而来,相距不足40 公尺,被一满铁工人一脚踢出铁道;九岁时,在家乡山谷松软的暄土里,拣到一枚苏军实弹演习时留下的未爆炸弹。几个小伙伴,出于好奇,将炸弹前端破碎的开口里的炸药和一个片状引爆雷管倒了出来。愚蠢的孩童,当时出于一知半解,用石头对那片雷管砸了下去。黄色炸药,散落一地、小伙伴们,围圈看眼。一声清脆地爆响——只是小雷管爆炸了。真是无知又万幸。如果雷管在炸药里爆炸,这群娃娃们也就全完了;参军后,在朝鲜战场上,遭遇过两次美国重磅炸弹的洗礼。一个连队99个人,一下字就牺牲了53个。 年轻的小姚是幸运的,战争结束后,他不少胳臂不短腿地回到了祖国。
可悲的是,回国后,并非战争因素给他留下了一个终身残疾。1969年7月末,因一次脑出血病住院抢救60天,死去活来。出院后,留下了癫痫后遗症,跌了不少跟斗,遭了不少罪。更为严重的是右手从此颤抖得十分厉害,根本不能写字、画图 ;用筷子夹不住花生米,即使夹住了也送不进嘴里去。右手的颤抖——无所作为,对姚老的精神打击太大了,无异等于砍断了他的右手。试想,一只写了六十多年字的右手,如今一下子不能写字、画图了,这在内心深处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老人家为此曾经痛苦过、流泪过。然而,这是病理所为,不是泪水能够改变的。痛定思痛,突然心里萌生出了一股激情。右手抖动,不能写、画,那么改用左手写、画,行不行?于是,他试着用左手拿笔写正字。每个汉字、英文字,都得从左往右向前触。就这样,触了三天,流了三身汗,看来这种写法不可取。但是,老人家不死心、不泄气,仍用左手拿笔,一改六十多年笔顺、笔划、走向的写字流利的老习惯,试着练习笔尖在纸面上自右向左写翻字(印章上的字形笔顺)。这样写出的翻字汉文,外人看不懂(有人误以为是朝鲜字)。
为让别人看懂所写,凡是给亲朋好友发信,信纸下面都要垫上一张复写纸,收信人翻面读,就能看懂内容了。但是,书写的速度非常缓慢。一个汉字的每笔每划,都是汗水铸成。他庆幸自己没有因为脑病而丧失记忆,也没有因病造成思维逻辑混乱。就这样,稿纸下面垫上复写纸,姚老在毅力和激情的控制下,就是采取这种缓慢、非常人理解的方式,用了十年时间。著就了26万字的《抗美援朝自历记》书稿。
10年,26万字,左手写,71岁……将这些词汇与数字统一于一身。当《大连晚报》记者与姚顺芝老人面对面时,无法不对老人油然而生敬意。55年前,16岁的姚顺芝毅然参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如今,他已年逾古稀,退休在家。老两口和睦相处,一双儿女,事业有成,生活、家庭平安幸福。但是,朝鲜战场上那些炮火连天的岁月时时回想在姚老的脑海里。他怀念他的那些已经牺牲了的亲密战友;同时还告诉他的子女和后辈人,不要忘记这段历史。姚老用毅力、病痛、克服种种困难,写出了他在战争期间的经历和所闻以及揭密了朝鲜战场上我军通讯连许多不为人知的机密事。
翻看26万字的书稿,发现姚老的文笔非常好。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精练的辞藻,只有朴素、原始的告白。不仅写出了那段战争生活的切身经历;而且对当时国际、国内发生的一些大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分析和看法。就凭他小学六年尚未毕业的那点文化水,到老年了还能写出这样好文章的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后辈人好好学习。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姚老的长篇是对自己人生的总结,留给后辈,太感动人,激励人! 作为历史资料也是珍贵呀,文章自带真情实感,言之有物,有血有肉,气势雄浑,🈶️古朴之美,太赞啦! 不知🈶️没有伯乐大师再进一步,把文字、音频升维成影视作品,又是一大幸事!
苦难的一生,大难不死!祝福!
运河的流水 回复 @AI牛翠山: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