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集《八佾篇 3.9-3.11》孔子不忍心说禘

第38集《八佾篇 3.9-3.11》孔子不忍心说禘

00:00
09:18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孔子不忍心说禘。


我们要介绍《论语八佾篇》的第9、第10、第11三章。


先看第9章,原文是: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孔子是好学的人,对于夏商二代的礼做过研究,又曾经向担任周朝史官的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他在当时已经有知礼的名声,在回答子张提问十世可知也”(〈为政篇2.23)时,说过三代之礼有所损益进展。现在,本章的主题正是夏商二代之礼。原文的意思是:


孔子说︰夏朝的礼制我能叙述,但是它的后代杞国没有办法证实。商朝的礼制我能叙述,但是它的后代宋国没有办法证实。这都是由于资料与人才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资料与人才,我就能证实了。


这里谈到夏朝,提到了杞国,因为夏朝灭亡之后,后代封在杞国。在《列子天瑞篇》有一个杞人忧天的故事,描写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下来,惶惶不可终日。这里谈到商朝,提到了宋国,因为商朝灭亡之后,后代封在宋国。在《孟子公孙丑篇上》有揠苗助长的故事;在《韩非子五蠹(dù)篇》里面有守株待兔的故事。所说的都是宋国人。所以可以想像国家灭亡之后,百姓如何委屈。


在本章,孔子自以为可以叙述夏商二代的礼制,但是杞、宋二国没有办法证实他所说的是对是错,这是文献不足的缘故。文,是典籍资料;献跟贤相通,是指专业人才。意思是:如果典籍与人才都有,孔子就可以证实他的见解了。


这是孔子的感叹:如果没有保存典籍并且培养人才,历史终将成为陈迹,最后连自己是哪一国人都搞不清楚了,又如何对得起祖先呢?更何况孔子的祖先正是宋国人,也可以再上溯到商朝。依《史记》所载,孔子临死前做梦,还梦见自己在遵守商朝的习俗。

由此回顾本章的意义,也变得更为深刻了。


接着看〈八佾篇〉第10章,原文是:

子曰︰(dì)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先说

是古代的重大祭礼,有祭天、祭地与祭祖先三种。在祭祖先方面:天子与诸侯各有在其宗庙祭祖先的禘。周朝初期,成王上位之后,感念周公辅政的大功大德,特别赐他的后代子孙在鲁国为周公举行天子规格的禘祭。后来,鲁国国君就沿用天子的禘祭来祭祀其历代祖先,这就成了明显的僭礼了。


孔子这里说的是:举行禘祭时,从献玉这一步以后,我就不想仔细观看了。


原文的既灌是指献玉。这是在禘祭开始不久,献上圭璋这些玉器以迎接祖先之灵,这是天子之禘与诸侯之禘相似的部分,但是从这一步以后的仪式与献礼就大不相同了。孔子眼见鲁君习惯于僭礼的禘祭,不免深感遗憾,所以他说从献玉这一步以后,就不想再仔细观看了。但是在典礼过程中,身为大夫的孔子不可能中途离开,离开也是不合礼仪的规定的,所以他说自己不欲观之,也就是他内心里面真的是不想仔细观看了。

我们可以想像孔子的无奈。


孔子从幼年起,最喜欢的游戏就是模仿大人的礼仪活动,借此感受仪式过程的庄严与神圣。后来,他成为知礼、行礼的专家,有一段时间的工作是在为贵族之家主持丧礼的仪式。他对礼仪的重视与珍惜,少有人能及。


现在,他有机会参加由鲁国国君主持的禘祭,那是多么让人兴奋又期待的事啊!但是,以诸侯而僭用天子之礼,仪式与身分地位无法配合,在孔子眼中又是多么尴尬又荒谬的事啊!我们前面早就看过了,〈八佾篇〉一开始就有舞佾歌雍这些违礼、僭礼的事,孔子已经十分难过了,现在参加由鲁君主持的禘祭,又碰到类似的情况!


我们接着再看〈八佾篇〉第11章,原文是: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意思是:有人请教禘祭的理论。孔子说︰我不知道啊。知道这种理论的人若要治理天下,就好像看着这里吧!他指着自己的手掌。


在上一章,孔子对鲁国举行的禘祭有所感慨,大概有人听到了这种感慨,就想请孔子谈谈有关禘祭的理论。孔子的回答有一点奇怪,他先说自己不知道,接着又说了一句话。他如果真的不知道,应该不会说后面那句话的;他如果知道,为什么又说不知道呢?

我想,有三种可能性。


第一、有关禘祭这个问题太大了,根本无从说起。第二、禘祭现在在鲁国已经被僭用了,说了也于事无补。还有第三,孔子确实不知道禘祭所有的细节。如果不知道所有的细节,说自己不知道,确实如此。但是并不表示他不知道这个禘祭是多么样的重要!有什么样的效果!


所以,从孔子接着所说的那句话看来,他应该充分理解禘祭的重大意义。他说:知道这种理论的人若要治理天下,就好像看着这里吧!说这话的同时,他指着自己的手掌。这种语气与动作,好像在说:连治理天下,都是易如反掌的事。


简单说来,禘祭界定了人与天、与地、与祖先三方面的关系,足以引发人的报本反始之心。为政者明白禘祭的意义,以虔诚肃穆的态度为之,则不仅自己会追念效法祖先,认真照顾百姓;百姓呢,他们也会上行下效、慎终追远而民德归厚。那么一来,治理天下岂不是水到渠成的事?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面对祭祀与祷告。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蒙以养正YJ

    禘祭界定了人与天、与地、与祖先三方面的关系,足以引发人的报本反始之心。

    听友240099248 回复 @蒙以养正YJ: :、∴∴~~ 丶 gtgmhymmhmhmmmmmmmnb ggknvvcgf ?299295 k kkk kk! * 1 ∵、~、

  • 听友376468418

    “礼”制是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根本。 孔子哀叹,由于子孙后人不重视“礼”,把祖先最根本的东西丢弃了。即便他清楚夏商两朝的礼仪,但亦已无法从他们子孙后代的那里得到证实了。

  • J之大盗

    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如果没有文字的记载和圣贤们的传道宏道哪能这么源远流长。保存典籍和培养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多么重要啊。谢谢老师

  • 听友240997361

    褅祭,是否反应出孔子通过这个仪式而看出一个人的能力与个人修养和谦卑之心而考虑到治理天下的能力。与祖先和鬼神的关系都是一个人的自我内在品德修养。通灵是否是连接到内在婴儿之灵魂?

  • 治人事天

    易如反掌

  • 知和合

    老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