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 集《为政篇2.4-6》从心所欲不踰矩

第26 集《为政篇2.4-6》从心所欲不踰矩

00:00
10:4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们要介绍孔子自传里面的最后一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顺天命,这其中的道理,可以配合孔子的生平经验与言行表现,得到充分的阐明。现在到了最后阶段:就是七十岁的时候,他抵达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要了解这七个字,就须分辨三点。


第一、是什么?第二、是怎么回事?第三、如何配合?


先说第一点:是什么?

,是行为规范。人有自由可以选择,任何选择,都有一定的限制,不然就变成猖狂妄行、胡作非为而天下大乱了。《易经(bì)卦》的彖传说:文明以止,人文也。又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以文明的方式规范人的行为,是人间的文饰;观察人间的文饰,可以教化成就天下的人。


文明以止的,就是停止的,就是的意思。而的具体表现有三:法律、礼仪与道德。法律限制不当的行为,礼仪引导正当的行为,这两者针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或是引导。而道德呢?则在注重行为的时候,更针对人的动机,要看他是被动行善还是主动行善的,只有主动行善才会提升一个人的道德。


依此可以归纳孔子教导学生的两个秘诀:第一,是由消极转积极,第二,是由被动变主动。


先看第一点:由消极转积极。譬如子贡请教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就提醒他: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就是从消极地不要怎么做,到积极地要怎么做。


第二点:是由被动变主动。譬如颜回请教人生之路怎么走时,孔子说:克己复礼(〈颜渊12.1)意思是: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合而观之,所谓的,包括法律、礼仪与道德,这三者都是要人文明以止,由此而有人文表现,也即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那么,这样的有什么关系呢?


作为来说,一句话说的最直接,就是《左传》文公十五年所说的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就是是为了顺天,是天之道的体现。但是,如果你只采取消极而被动的态度,礼仪就将沦为形式,或者只剩下法律条文。如果改而采取积极而主动的态度,那么,礼仪就会提升为道德要求,使人日新又新。


现在,孔子的贡献来了,他由于知天命顺天命,而自觉人人皆有受天所命的人性;而人性内在即有向善的力量,经由修养而展现行善的作为,则将积极而主动地文明以止,也就是不逾矩


再看第二点:是怎么回事?

当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时,无异于承认自己在七十岁以前,只要从心所欲,就可能逾矩。我们一般人,没有什么认真的修养,就不管活到几岁,从心所欲都必定逾矩!这话并非猜测。


当孔子说君子有三戒时,正是在提醒我们这一点。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16.8)


 “血气,是指身体的本能、冲动、欲望。人活着,自然无法摆脱身体的功能,所以要从年少到年老,时时戒惕谨慎,身体固然带来困扰,但追究根源,问题还是在于。所谓的修身:是指修养言行,但其关键在于诚意正心。这两者皆与直接有关,这正是《大学》一书的教导,符合孔子的观点。因此,人如果从心所欲,就很难不逾矩


在《论语》书中,这个字出现6次,其中与人生修养有关的只有2次:一次是孔子这里所说的;另一次是孔子评论弟子们的。他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孔子说:颜回的心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背离人生正途;其余的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点罢了啊!”(〈雍也6.7)


三千弟子,只有颜回一人,可以使其心三月不违仁,这意思接近三月不逾矩。试问:如果让人从心所欲,世间还有多少人可以做到不逾矩呢?因此千万不要幻想,孔子会以为人心是善的。


孟子引用一句孔子的话,可以代表孔子的观点,孟子说: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xiàng)。』惟心之谓与?意思是,孔子说︰『抓住它,就存在;放开它,就消失;出去进来没有定时,没有人知道它的走向。』大概说的就是人心吧?”(《孟子告子篇上》)


这样的心,不去认真修养数十年,如何做得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呢?


最后再看第三点:如何配合?

听到孔子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做为他一生修养的顶峰时,我们知道,要做到这一点是个艰难的挑战,因为我们只要从心所欲,多半就会逾矩。同时,也须一并思考:为何在此之前,有20年的时间,孔子在知天命顺天命?按照前面两个重点所说的,可以肯定,包括法律、礼仪、道德上的规范,也是来自天命。对天命之所知与所顺,这是对心之所欲的不可或缺的修练。


天命,有两面:一面是人所能知的,知道每个人都有天命,要尽一己之力去行善,使世间更为美好。这样的天命彰显在人真诚时,会因为人我关系不适当而不安,因此,人会行善以求心安。但是,还有另一面是人所不能知的,它彰显于当人全力以赴去顺天命时,去努力行善时,却无法确知可以达成天命的要求。


换言之,孔子的从心所欲并非从字面上所见或一般人所想的,要放纵心思与意念去做一些违背规范的事。孔子的从心所欲是他说过的一句话: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7.30)他的心,所欲的是,仁义的,这个字可以统括一切的善,他的心,得以如此,是因为他真诚,既可以转消极为积极,又可以化被动为主动。


这样的,在历经前面20年的知天命顺天命之后,已经把规范内化为本能,可以做到《中庸》第20章所谓的从容中道四个字:从容自在就合乎正道。用比较简单的方式来说:从心所欲是自然,不逾矩是应该。他自然去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他应该做的,都做得自然。


人生,能达到自然等于应该,应该等于自然这个公式,就接近从心所欲不逾矩了!


我们说过,孔子一生并未成就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也没有立即振衰起弊、移风易俗、改革社会、拯救万民,但是,他树立了君子典型,他以自己的一生做为见证,用短短的38个字,或者应该说是37个字,写下了他的自传。


他的自传其实是的自传,如何从凡人到圣人的心路历程,我们努力以六集的内容来介绍《论语为政篇》的第四章,虽然尽了力,但仍语焉不详。我们共勉:一起继续努力去了解孔子吧!


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下一集的主题是:如何才算是孝顺。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张文泉zwq

    谢谢老师的帮助,让我们对“人”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的榜样孔子的修炼及境界能了解的更多,感受为人的不易和美好,珍惜生而为人,努力。

  • J之大盗

    弘扬孔子文化,传承中华文明,老师可谓是呕心沥血🙏辛苦老师🙏谢谢老师🙏

  • 听友376468418

    人只要从心所欲,就“必定”逾矩。

  • Helen泓

    感恩傅老师的讲解☀️之前也有读藕益智旭注解的这一段“逆随缘之流,顺不动之性”

  • 治人事天

    课程听到这里,我也有了不少深刻的感触,古稀之年的傅佩荣教授再一次开坛讲授他研究了四十几年的论语,最大的特点就是详略得当,突出重点,这一次课在为政篇孔子用38个字,当然实际上是37个字描述他一生的修炼历程的这一章傅老师竭尽所能不惜用70多分钟的时间把这一章的重点义理掰开了,揉碎了,苦口婆心和盘托出,遇到不是很重点的论语篇章则只要讲清楚其大意即可。我想这正是我们能够领受儒家文化的善巧方便,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详略,没有侧重,我们根本无法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接着讲。这种讲课方式也更让论语不简单的这套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更突出了一丝审美的意趣,越听越有味道,越听感触越大。希望傅老师悲悯后学,在接着讲中国

    治人事天 回复 @治人事天: 希望傅老师悲悯后学,在接着讲中国哲学的道路上为我们做最有益的桥梁。

  • 听友376468418

    道德是针对个人行为的动机,要看他是被动行善还是主动行善,只有当主动行善时,才会提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 栀栀予

    最后两集没有文稿呢?

  • 易道思维

    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 听书汲雨

    孔子说有教无类只是这十条干肉无法献上啊!只好再次失之交臂,不然孔子会有七十三位贤仁的!

  • 知和合

    老师好